於梨華:既見棕櫚,也夢青河

2020-12-23 騰訊網

本文作者與於梨華合影。 (邱閎 供圖)

邱 閎

時光走得急,2014年便恍若舊年。那年於先生八十三歲,從遙遠的美國飛回故鄉寧波,一是作為特邀嘉賓出席首屆「於梨華文學獎」頒獎儀式,二是故鄉已「多年未親近」,再到流逝的歲月中作一番小小逡巡。

久負盛名年事又高,活動主辦方自然重視,指定了我和寧波某高校的任教授作陪。任教授作為女學者,文氣沛然、學養豐足,又與於先生頗多交集,作陪自然極好;至於我,估計因了人到中年,不至於太禮儀失當吧,關鍵是,在一耄耋老人邊上有個男勞力總是多一份安心。

不過和於先生一起「遊走」,心理上倒是無甚障礙,主要是一見如故,無有少長之別。「別把我當老太太!」在行止上,她也頗顯「忘年」之態,每當上車下車,我發揚尊老風格,趨前攙扶,她總是笑著把手臂一擺,不給我「尊老」機會,如是兩次,我恍然大悟:我面對的可是一位「美國老太」,美國人是沒有攙扶一說的,只有病人才堪如此。

一日下來,我們就如故交。她會高興地說遊走的感受,也會在讀者請求籤名時問「我這樣籤名好嗎?」出門時說「我穿這件衣服好嗎?」

兩天裡,我們走訪了天一閣、寧波二中、於先生家族舊居原址、鎮海中學、北侖區政府等好幾個地方。每到一處,她總是淡定中帶著點孩童的興奮,真誠中含著點老人的萌態。

在天一閣,她見迴廊和簷下,多有紅燈籠懸掛,就疑惑地問我:「這麼好的古建築,為什麼要掛上這些呢?是表示喜慶,還是什麼意思?審美趣味好特別哦。」

我說:「這算是流行風,古村古鎮,大都這樣,他們的本意也許是想在古意和灰淡裡加上點暖色吧。」

「難道這樣,不是對整個環境古雅味道的一種損害?要麼不掛,要掛呢,掛些像日本那樣有書法和繪畫的燈籠,白色或米黃色;造型也不要那麼統一和常見,反正要有點新意創意啊。我要跟管理的人去說說。」

我立馬接話:「找個機會我和管理者去說,轉達您的意思。」

「好好好。」她用力點頭。

作為一名作家,觀察和判斷,是很重要的一個特質和能力,儘管她已八十出頭,對身邊物事依舊充滿了關切。

有次返回賓館,甫進大堂,見幾位男子坐在沙發上吸菸,她像發現奇蹟一樣跟我說:「哎,這裡不準抽菸的呀。」我正想敷衍幾句,比如「是的,素質,沒辦法」,比如「好的,等下我跟服務生去說,您先上樓」之類,她卻容不得我遲疑,睜大著眼對那群吸菸男說:「哎呀,這裡不好抽菸的呀!汙染空氣呀。」

一聲喝止,令那群人愕然。她又鄭重地重複了一遍。

幸好這群人裡有一位我認識,於是我就打圓場地「呵斥」他們:「對,不環保,掐了!」。

見他們抓過一隻煙缸,掐了煙,於先生就「笑容可掬」起來,邊走邊對我說:「這幾個孩子還算乖的。」

於梨華無疑是個愛國主義者。她感慨這些年祖國面貌變化很快,也感慨她曾經就讀過的寧波二中環境比以前更整潔漂亮了。但她對我們陪同者說的「好話」保持質疑,也對陪同者說的「壞話」抱有興趣,當然,這「壞話」僅只著眼於習俗、禮儀、審美取向、環境生態之類。她說:我當然愛國,但是聽了太多好話,也看到很多令人思慮和不堪的現狀,只是想更客觀真切地看看自己的國家,看看自己的家鄉。

有時候她會偷偷地說:「這個領導講的話有點假,會是吹牛嗎?」「這個人,一定是把我當外國人了!」口吻像一個促狹的兒童。

而這樣的坦誠,愈加令人心生親近。至少於我而言是這樣。

這位八十三歲老人仍顯出生命的張力,讓你忽略她的年齡刻度,但是,衰老還是會難以抗拒地暴露出來,比如整理好行李,卻把贈予她的影集落在客房,「精神矍鑠」了一天,一回到休息處,疲勞就會來襲。不過,她爽直的個性、直捷的處事方式總會給她帶來更多的理解。比如經過多家媒體的多輪採訪,身體的疲憊會讓情緒變得糟糕,怕因此傷害到媒體記者,她就請我轉告記者們她的婉拒和未能接受採訪的歉意。

她說:「我已經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能不求人,最好自己做到。」她認為八十多歲的年紀並不是老的標誌,倚老賣老,那就真的老啦。所以,自助餐時她堅持自己端盤子,下車時她自己扶扶手而不要別人攙扶。她說她每天鍛鍊身體,希望自己保持更好的狀態,努力讓身體保護和帶動她的思維力量。

她說:身體好,才是看世界的資本。

她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望,因為世界總是有那麼多稀奇和新鮮,給她以精神的振奮。

也許,作為一個腹笥豐厚的長者,一個經歷時光打磨的修煉者,其心態更接近童真的純淨。她從不吝惜對他人的讚美,對景致的讚美,她也從不故作謙虛,但當有疑惑時,會很真誠地說:「哎,這個你輔導輔導我。」對一些文本裡和口語交流時的新詞,毫不諱言其不解,相問甚勤。

她對青蔥歲月裡的情愛記憶一點都不諱避,毫不遮掩地說起她的十七歲,開心而略帶自嘲地訴說那個年頭裡自己的執著和任性。她說她當年愛上的男同學是寧海人,其時,父母要全家遷居遠鄉,愛情來了,父母的話也不靈了,她堅持要留在寧波。聊起這些,就像講述所有少男少女的花季雨季戀愛季。當然,那個初戀者的名字,她並未透露。

在母校寧波二中的水岸欄杆邊上,攝像記者讓她「拗造型」,時作仰望、時作遙望、時作相望的樣子,她調侃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老」演員。我跟她打趣:你就想想那個男同學吧,她頓時就笑得桃花一般燦爛。

作為留學生文學鼻祖,於先生最為人們熟知的作品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而她的早期代表作《夢回青河》,是一部半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一個大家庭在動蕩年代裡的悲歡離合,背景就是她記憶中的故鄉——寧波鎮海。

星光黯然,斯人已去。寫下這些文字算作對於先生的一絲哀念。人間的西方路遠,但終有抵達時;天上的西方路遠,卻只能遙祝中。

夢回青河,又見棕櫚,在離去和道別之間……於先生,您留下的文字像黑色裡的磷光,她們是有生命的,而生命的光耀,無問西東。

來源:寧波日報

相關焦點

  • 於梨華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夢回青河》
    於梨華,華裔美國作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愛國主義者。原籍寧波鎮海。1931年生於上海。抗日戰爭時期隨家遷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臺灣,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後轉歷史系。1953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
  • 89歲於梨華逝世 曾把母校寧波二中和初戀寫入小說
    《夢回青河》、《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傅家的兒女們》等作品蜚聲海內外,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余光中評價「在下筆之際常帶一股豪氣,和一種身在海外心存故國的充沛民族感」。  於梨華在紐約州立大學執教三十年、寫作四十年,廣泛了解中西文化,致力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探索海外華人文化尋根的理想與中西文化融通的途徑。
  •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華先生逝世
    於梨華先生2014年在寧波接受採訪 周建平/攝今天(5月2日)晚上,從寧波市作家協會了解到,寧波籍著名旅美作家於梨華於4月底在美國離世,享年89歲。於梨華是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於上海,祖籍鎮海縣大橫河村(今為寧波市北侖區大街道橫楊社區)。
  • 「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在美國逝世,臺灣作家稱系感染新冠肺炎
    【文/觀察者網 陳聰】當地時間4月30日,著名的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在華盛頓逝世,終年89歲,寧波市作協已經確認這一消息。臺灣小說家季季在悼念這位「留學生文學鼻祖」時透露,於梨華是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不過這一訊息暫未得到確認。
  • 旅美作家、鎮海中學於梨華校友逝世!曾寄語「努力再努力」
    於梨華校友簡介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於上海,祖籍寧波鎮海。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子的生活,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代表作有《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夢回青河》(已被拍成電視劇)等。
  • 劉心武:於梨華的懸空書房
    1987年秋天第一次訪美,於梨華熱情邀請我去她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做次演講,我先去了三一學院和耶魯,在哈佛與李子云大姐會合,又一同去了麻省理工大學,本應從那裡一起結伴赴奧爾巴尼,卻因於梨華夫君忽然發病,李子云大姐便去了明尼蘇達大學,我便另去了康奈爾大學,後來又去西海岸,竟未能與她謀面
  • 猶記得那時於梨華問大家:最近整修的妝容,好不好看?
    於姊理清家族舊事,說以自己聰明、率真、又有些心計的影子來演繹,1961年寫《夢回青河》,翌年連文稿帶兒女回臺南,由皇冠連載,並編成廣播小說,1963年出版,再版6次。 一到電臺每晚8點播出時,於父就去散步,不要聽,覺得書中的父親是在說他……於姊就此在文壇聲名鵲起。
  • 旅美作家於梨華過世,終年89歲
    5月1日,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在美國逝世,終年89歲。於梨華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裡蘭州的安養院生活。「於梨華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美國「華府作家協會」會長傅士玲介紹,於梨華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1967年發表的成名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曾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傅士玲說。
  • 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 於梨華,一生打拼,終見根系
    文/唐朝一、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據馬來西亞朋友、華文女作家朵拉透露:旅美作家於梨華因感染新冠病毒,於2020年5月1日凌晨,在華府病逝,享年89歲。於梨華是我們幾代人熟知的著名作家。原籍浙江寧波鎮海,1931年出生於上海,抗日戰爭時期隨家遷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臺灣,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後轉歷史系。1953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
  • 「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去世,曾創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
    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5月1日在美國馬裡蘭州逝世,享壽89歲。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裡蘭州的安養院生活。美國「華府作家協會」會長傅士玲說,「於梨華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她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
  • 石浦青年作家紫金陳斬獲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大獎
    9月28日上午,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評審會在《文學港》雜誌社會議室召開。石浦青年作家紫金陳斬獲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大獎。   於梨華青年文學獎設立於2014年,是於梨華女士攜手鎮海同鄉及鎮中校友嚴國榮先生共同捐贈設立的文學專業性獎項,旨在表彰寧波大市內40周歲以下有藝術精神和較大文學創作成就或潛力的青年作家,每兩年舉辦一屆,每屆評出一名獲獎者
  • 薦讀:於梨華和她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記得於梨華,是因為她的姓有點特殊,加上以前網絡沒有這麼發達,我以為早就是作古,直到2020年5月,才知道伊一直生活在大洋彼岸,5月1日不幸在美逝,享壽89歲。於梨華是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於上海,祖籍寧波,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子的生活,1967年問世的代表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被譽為「無根的一代」文學代表作。
  • 「通天之地,秘境青河」-青河戀歌
    有天芮總拿來幾首援疆詞作讓我選首喜歡的,看到青河戀歌,我問這是我們富蘊隔壁那個青河嗎?得到肯定後我選了這首寫成了歌,因為美鄰的親切感。 再次因疫情被封閉在家的這個夏天,每天最愉快的事情好像就是唱歌寫歌,數數這一年出的新歌將會突破以往每年,自己想想都開心,根本不管別人覺得好不好聽。
  • 巴黎歌劇院首次對華直播|一周文創資訊
    1 第八屆寧波文學周正式揭幕 本土暢銷書作家紫金陳奪得大獎 第八屆寧波文學周正式揭幕,2020年《文學港》雜誌「儲吉旺文學獎」、第四屆「於梨華青年文學獎」、第三屆華語科幻文學徵文大賽等三大獎項相繼頒發。
  • 《青河絕戀》5美女,其中王豔與蔣勤勤你認為誰最美
    《青河絕戀》又名《新一剪梅_池_》於2000年播出,是一部講述了_索_三十年代,萬家莊與沙河_韋_鎮同飲青湖_邵_水,卻為了爭_嚴_水源而嫌隙_
  • 《青河絕戀》「我娶的不是秋玲,是青湖!」
    《青河絕戀》是講述發生在三十年代兩個莊子兩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它是由丁仰國、沈怡、黎文彥共同執導的一部悲情劇。《青河絕戀》又名《新一剪梅》,該劇於2000年04月18日在臺灣首播。《青河絕戀》是一部悲情劇,本來是兩個人的感情卻成了三個人的事,三個人都是感情裡的犧牲品。那到底誰才是第三者呢?前面我已經提到過,婚姻裡的原配是心裡的第三者,而心裡的原配又是婚姻面前的第三者。首先,趙時俊跟沈心慈相識相許在先,兩情相悅。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
  • 《青河絕戀》同樣是愛而不得,王豔這次的做法令人敬佩
    90後的朋友是否還記得這部20年前播出的電視劇《青河絕戀》,劇中除了趙文卓、蔣勤勤、王豔一眾俊男美女,還有一個堪稱童年陰影的男二令小編印象深刻,其驚悚指數跟徐瑩瑩差不多。
  • 女神石川梨華處女身拍AV 素顏照神似王麗坤(組圖)
    石川梨華身高157公分,三圍推定大概84、60、84,發行過《Rika Ishikawa》等超過十本寫真集。  此外,還有一件讓男士們尤其血脈賁張的事情,那就是石川梨華的處女傳說。有AV記者指出:「她自己說過從來沒有跟男人交往過,現實中也的確沒有被拍到過和男性約會。」  而現在有小道消息稱她正在和AV製片商方面進行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