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聰】
當地時間4月30日,著名的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在華盛頓逝世,終年89歲,寧波市作協已經確認這一消息。臺灣小說家季季在悼念這位「留學生文學鼻祖」時透露,於梨華是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不過這一訊息暫未得到確認。
於梨華,2013年1月攝於史丹福大學附近寓所
公開資料顯示,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祖籍寧波鎮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1953年從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赴美留學,並開始文學創作。
之所以被譽為「留學生文學鼻祖」,源於於梨華的作品大多取材自留美學子的生活。
初期以英文創作,但是影響有限,一直到1961年開始創作回憶浙東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夢回青河》,並於次年開始在臺灣《皇冠》雜誌上連載,後被改編成電影,才一舉成名。1967年問世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更是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時人評價,於梨華當時在臺灣文壇的影響,有如電影明星李麗華在影壇。
不過,1974年在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小說《考驗》後,於梨華就突然從臺灣文壇上銷聲匿跡了,即使再有作品也改在香港出版上市。後來臺北雜誌《書評書目》刊登了一篇來自香港的稿件《於梨華的新書》揭開了其中的秘辛。
該稿件表面上是介紹於梨華在香港出版的新作品,實際上卻是批評她不該「討好」新中國。
據了解,1975年,於梨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首次回到闊別20多年的祖國大陸,其後又多次回陸觀光、探親和交流學習,並利用她在美國教育界多年積累起來的威望,致力於推動國內第一批高校國際合作辦學和交換項目。
於梨華2014年在寧波接受採訪
寧波媒體還報導稱,於梨華一直非常關心家鄉,對寧波的文學事業尤其是青年作家非常牽掛。2013年,她和鎮海同鄉嚴國榮共同設立「於梨華青年文學獎」,希望能為家鄉的青年作家成長搭建有效平臺,推動和促進寧波文學事業繁榮發展。
於梨華曾鼓勵青年作家,「要多讀世界名著和中國古典文學,這樣才有雄厚的底子,不然一下子就寫完了,也許你明年就被人忘記了」;也曾給留學生提出忠告,「你們來,帶著我們中國絕不比人差的智慧來,帶著我們特有的勤儉與韌性來,更不要忘了,帶著個人及民族的自尊來」。
2013年,於梨華住在史丹福大學附近租住的一間寓所內,接受了來自國內媒體新華網的採訪。記者任茹文後來在她的稿件中這樣寫到採訪過程中的細節,於梨華不止一遍地認真問起國內的情況,說到動情處,眼泛淚光,看得出, 她是真心希望祖國能一天天變強變好。
她說:「在美國,我只能落葉,不能歸根。我的根在中國。」
連結閱讀:
新華網-旅美作家於梨華:在美國,我只能落葉不能歸根
(完)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