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2021-01-13 張林朝愛讀者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樊於期的出名,源於荊軻刺秦王時給秦王帶的兩個禮物,一個是督亢地圖,一個就是樊於期的腦袋。

古代的人名讀起來就是有點閣僚,樊於期的讀音是:fán wū jī。

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均未記載樊於期因為什麼而得罪秦王。《史記》之《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上說:「過了一段時間,秦將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國。」《資治通鑑》上說:「不久,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亡到燕。」看來,這兩部書上的說法是一致的。

不管怎麼說,反正是樊於期從秦國逃亡到了燕國。受到了燕太子丹的熱情款待。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樊於期不僅受到了熱情款待,而且還被任命為大將軍。

這一下可真惹惱了秦王,秦王得知情況後,大怒,下令把樊於期父母宗族殺了個精光。

到了前227年,秦國滅掉趙國後,燕國已完全暴露在了秦國的眼皮底下。此時,燕太子丹對秦國的仇恨,恐怕還有秦王對他的不待見。

落難時是患難與共的兄弟,飛黃騰達後,就變成了路人。當時,燕太子丹和嬴政都在趙國當人質,這期間,對他們兩人來說,可以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因此,兩人關係特別好。後來,嬴政當上了秦王,燕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太子丹本想著當年都在趙國當人質時關係挺鐵的,到了秦國當人質,秦王肯定會加倍關照他,不成想,秦王把他們友誼小船弄翻了,根本不把太子丹當回事。這可把太子丹氣壞了,不但跑回到自己的國家,而且還發誓要報復秦王。後來,秦國滅掉趙國,秦兵直逼燕國。燕太子丹對秦王的新仇舊恨要一起報,他想派人刺殺秦王,來為自己掙口氣。由此看來。太子著實被秦王氣得不輕。

於是,燕太子丹就想盡一切辦法要去刺殺秦王。

在此,我再簡單地述說一下那段典故的故事。

燕太子丹派荊軻去秦國刺殺秦王。荊軻對太子丹說:」我去秦國不帶去秦王想要的東西,是不可能拉近秦王的。秦王想要的是督亢地圖,還有就是秦王用金千斤、邑萬家重賞的樊於期的頭顱。如若我能帶著這兩樣東西去獻給秦王,秦王必然會高興地的接見我。這樣我就能夠為太子報仇了。「

太子丹很為難地說:」樊將軍實在是沒去的地方了,才來歸我,我不能因為報私仇而傷害了他。你還是考慮別的辦法吧。「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害樊於期,於是,他親自去見樊於期,說:」秦王對將軍,可真是惡毒至極,把您父母宗族全殺害了。這還不夠,眼下又重金緝拿將軍,怎麼辦呢?「

樊於期仰天長嘆,痛哭流涕地說:」我一想到這些,就恨得骨頭髮痛,只是我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荊軻說:」我倒有個計策,一來能解燕國的憂患,為太子報仇;二來又能報了將軍的家仇。你看如何?「

樊於期問荊軻什麼計策,荊軻便說:」我願得到將軍的頭顱去獻給秦王,秦王肯定會很高興地接見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這樣將軍的仇也就報了。將軍意下如何?「

聽了荊軻的話,樊於期當即捲起袖子,露出右臂,用左手緊握住右手的手腕,跺著腳,憤怒地說:」我朝思暮想要報這深仇大恨,今日總算可以實現了。「

話音落下,樊於期拔劍自刎而亡。

此時,樊於期的作為,則完全是私仇搭上了燕國對秦國的公恨,也可以說是私仇公報。

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荊軻沒能刺殺秦王,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了。

總之,樊於期為了燕國而甘願獻上自己的頭顱,輕生重義,殺身成仁,是令人們所敬仰的。

相關焦點

  • 樊於期為何割下頭顱送給荊軻,難道他不怕死?一為報仇,二是無奈
    顯然,樊於期並不是想主動要死,他也怕死,否則,怎麼會從秦國逃離呢?在荊軻刺秦王的時候,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想報仇。說到樊於期想報仇,就要說到樊於期為何逃回燕國了。從正史裡看不見樊於期為何逃到燕國,只說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國,投奔了燕太子丹。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最近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秦始皇好像非常的恨這個樊於期,那麼有人要問了,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恨呢?這個問題也挺有意思的,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其中的核心原因吧,感興趣的你也別錯過了,一起來分析下!
  • 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太子丹不同意荊軻的計劃,因為樊於期是在危難時來投奔太子丹的,若太子丹殺了他,是為不義。荊軻沒有辦法,只得私下找到樊於期,沒想到,樊於期當即表示:「秦王殺我全家,我對秦王恨之入骨,若用我的人頭能報仇,死也瞑目了」於是,樊於期拔劍自殺,荊軻砍掉了樊於期的人頭,去見了嬴政。風蕭蕭兮易水寒,雖然這次刺殺並未成功,但在荊軻的背後,樊於期是一位勇士!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其實,荊軻並不是唯一一個為這場刺殺行動付出生命的人。早在荊軻從燕國出發之前,就已經有一個人先行自殺,不惜獻出自己的項上人頭,這個人就是樊於期。關於樊於期,《史記》對他的描述並不多,僅僅在《刺客列傳》裡提到過他。而且樊於期出場的時候,他已經叛逃到了燕國,並得到燕太子丹的禮遇。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
  • 嬴政重金懸賞樊於期頭顱,荊軻帶樊於期頭顱刺秦,樊於期犯何錯?
    《荊軻刺秦》相信都學習過這篇課文,荊軻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一位刺客,他最後一位行刺之人就是令人畏懼的秦始皇嬴政,嬴政曾經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而荊軻為了行刺成功便帶著樊於期的頭顱,樊於期到底犯了什麼錯?樊於期曾得罪嬴政,最後逃往燕國,太子丹將其收留,嬴政對樊於期的痛恨程度已經達到一種極限,不僅將其家族人員斬殺殆盡,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人頭,不知樊於期到底做了何事呢?縱觀整個歷史可以看出秦軍戰將中並沒有「樊於期」的名字,但是史書中卻有一個名叫桓齮[yǐ]的上將軍,恰巧的是桓齮將軍很有可能就是人們尋找的「樊於期」!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人頭,他不怕死嗎?
    成矯找樊於期商量怎麼辦,樊於期平時就與呂不韋有怨,就告訴成矯,秦王嬴政不是先王的兒子,是呂不韋的兒子。挑唆成矯反叛,與嬴政爭奪王位,成矯接受了樊於期的建議。成矯與樊於期假意答應張唐,馬上就率領軍隊前往支援蒙驁。結果當天晚上,樊於期就起草一篇檄文,四處散播秦王嬴政不是先王兒子的謠言。張唐看到長安君成矯造反,急忙跑回鹹陽,向秦王和呂不韋報告情況。
  • 樊於期,荊軻刺秦王的犧牲品,他完全沒得選
    但是,荊軻在乎的不是樊於期對於秦王的價值,而是想通過殺樊於期這種行為來表明燕國的態度。誰都知道,樊於期是秦國叛將,燕國收留了他,即代表著燕國站在了秦國的對立面。只要樊於期在燕國一天,雙方就會因為樊於期而存在矛盾。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兩國實力的差距導致秦國過於強勢,就算此時將樊於期趕走,燕國也會因為收留過樊於期而遭到秦國的嫉恨仇視。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對他恨之入骨,不惜千金收他首級?
    關於樊於期,因為荊軻刺秦王的關係,大名鼎鼎,都知道他本來是秦國的人,後來叛逃至燕國,燕國人厚待他,待了一段時間,恰好遇見太子丹謀劃刺殺秦王,荊軻於是面見他讓他自殺,打算拿他的首級來取信秦王政。
  • 大秦賦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殺,我們看荊軻刺秦卻是自殺?
    樊於期之死,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樊於期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接著看:關於樊於期的死!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為節省看官時間,且選一小段翻譯成白話文):……荊軻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於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首先,我們回到刺殺行動一開始,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接觸的機會,而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荊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用樊於期的人頭討好他。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巴不得有人能提著他的人頭來見自己。而樊於期正投奔於燕國太子丹門下,可以說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早晚都是死,何不以死明志呢?其次,荊軻私下找到樊於期,並慫恿他自盡。
  • 秦王為什麼對樊於期恨之入骨?不惜用千金換他的頭顱
    荊軻刺殺秦王時,帶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燕督亢地圖,一個是樊於期的頭,都是秦王非常想要的東西。那麼,樊於期到底做了什麼,讓秦王如此恨他,不惜用千金換他的頭顱?樊於期,出生年月不詳,原本是秦國的將軍。公元前240年,為了報五國聯手攻打秦國之仇,呂不韋決定進攻山東五國。
  • 《大秦賦》之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秦國已經發起了親滅六國的號角,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一幕也會在這幾天出現了,而這個《大秦賦》之中被塵封已久的樊於期也終於要出現了。在《大秦賦》之中,編劇對樊於期做了一點改動,一開始將他設定為呂不韋的護衛,後來得到秦王嬴政賞識就留在身邊了,當時負責保衛公子扶蘇,可是嫪毐之亂時不知道為什麼逃跑了?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不怕死嗎?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樊於期這個將軍了。嬴政一生當中痛恨的將軍是不多的,樊於期就是其中之一。為何嬴政痛恨樊於期呢?因為樊於期作為秦國的將軍,再和趙國打仗的時候,他打了敗仗,敗給了趙國名將李牧。按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了回到秦國,大不了就是一死。很大可能上,還有生還的機會。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具體我們不清楚樊於期究竟為了什麼,得罪了秦王,但如果拿著叛徒的腦袋,獻給秦王,這必定是個高質量的投名狀。旋即荊軻上表太子丹,希望能拿到樊於期的首級,以此為藉口見到秦王。
  • 還原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真實的樊於期
    可是樊於期看不慣呂不韋「獻妾竊國」的行為,又鄙視嬴政的出身,這為他的叛秦埋下禍根。公元前240年,呂不韋派上將軍蒙驁、張唐率兵攻打趙國,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蛟、樊於期為後援。樊於期卻在中途玩起了「煽動長安君叛變」的把戲,他把秦王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的事說給長安君成蛟聽,鼓動成蛟放棄攻趙,轉而攻打嬴政,奪回本屬於自己的王位。成蛟被說動了,起兵反嬴政,結果失敗降趙。
  • 《大秦賦》對樊於期的改編不能忍,高風亮節變成怕死之人!
    然而第74集對於荊軻刺秦王的改編真的很難忍,樊於期變得貪生怕死!拍歷史劇最重要的是還原歷史,尤其是記載清楚的戲份最好不要改編,就連上了語文課本,拍過幾次影視劇的名場面——荊軻刺秦王,《大秦賦》也能改得面目全非。首先就是劇中的樊於期不願意獻出首級,成全荊軻刺秦。歷史上的樊於期算是個悲劇人物,在秦國做將軍時有一些功勞,後來攻打趙國時面對李牧鎩羽而歸,秦軍損失慘重。
  • 《大秦賦》,樊於期因為何事被誅殺全族,與秦王結下深仇大恨?
    一、《大秦賦》中樊於期逃亡燕國的原因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本是呂不韋門客,後擔任秦王身邊保駕的郎中令,他按照呂不韋的指示,把李斯一步步推薦給秦王。又按李斯計謀,引誘嬴政弟弟成蛟叛變。在嬴政前去雍城加冠時,被委以重任,留守鹹陽保護公子扶蘇和冬兒。  秦王政把自己最珍愛的青梅竹馬和最疼愛的尚在襁褓中的長子都託付給了樊於期,可見對其信賴之深。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讓這位秦國將領最終叛變,投靠了燕國呢?樊於期曾兩次叛變秦王,戰敗降燕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有二子,長子是秦始皇嬴政,其母為趙姬;次子是長安君成蟜,其母為韓姬。
  • 《大秦賦》樊於期就是下一個甘羅,不懂秦王心思終會被殺掉
    在歷史大劇《大秦賦》中,秦國相邦呂不韋權傾朝野,門客眾多,甘羅和樊於期是其中一對比較出名的門客,但是,少年甘羅因為鋒芒太盛,在呂不韋和秦王嬴政面前,陷嬴政於不義的地步,強行秀一波操作,被嬴政當場賜死,而樊於期誘導嬴政的親弟弟公子成蛟謀反叛國,被當場腰斬,陷嬴政於殘害手足的地步,可以說,甘羅的下場就是樊於期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