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樊於期的出名,源於荊軻刺秦王時給秦王帶的兩個禮物,一個是督亢地圖,一個就是樊於期的腦袋。
古代的人名讀起來就是有點閣僚,樊於期的讀音是:fán wū jī。
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均未記載樊於期因為什麼而得罪秦王。《史記》之《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上說:「過了一段時間,秦將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國。」《資治通鑑》上說:「不久,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亡到燕。」看來,這兩部書上的說法是一致的。
不管怎麼說,反正是樊於期從秦國逃亡到了燕國。受到了燕太子丹的熱情款待。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樊於期不僅受到了熱情款待,而且還被任命為大將軍。
這一下可真惹惱了秦王,秦王得知情況後,大怒,下令把樊於期父母宗族殺了個精光。
到了前227年,秦國滅掉趙國後,燕國已完全暴露在了秦國的眼皮底下。此時,燕太子丹對秦國的仇恨,恐怕還有秦王對他的不待見。
落難時是患難與共的兄弟,飛黃騰達後,就變成了路人。當時,燕太子丹和嬴政都在趙國當人質,這期間,對他們兩人來說,可以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因此,兩人關係特別好。後來,嬴政當上了秦王,燕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太子丹本想著當年都在趙國當人質時關係挺鐵的,到了秦國當人質,秦王肯定會加倍關照他,不成想,秦王把他們友誼小船弄翻了,根本不把太子丹當回事。這可把太子丹氣壞了,不但跑回到自己的國家,而且還發誓要報復秦王。後來,秦國滅掉趙國,秦兵直逼燕國。燕太子丹對秦王的新仇舊恨要一起報,他想派人刺殺秦王,來為自己掙口氣。由此看來。太子著實被秦王氣得不輕。
於是,燕太子丹就想盡一切辦法要去刺殺秦王。
在此,我再簡單地述說一下那段典故的故事。
燕太子丹派荊軻去秦國刺殺秦王。荊軻對太子丹說:」我去秦國不帶去秦王想要的東西,是不可能拉近秦王的。秦王想要的是督亢地圖,還有就是秦王用金千斤、邑萬家重賞的樊於期的頭顱。如若我能帶著這兩樣東西去獻給秦王,秦王必然會高興地的接見我。這樣我就能夠為太子報仇了。「
太子丹很為難地說:」樊將軍實在是沒去的地方了,才來歸我,我不能因為報私仇而傷害了他。你還是考慮別的辦法吧。「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害樊於期,於是,他親自去見樊於期,說:」秦王對將軍,可真是惡毒至極,把您父母宗族全殺害了。這還不夠,眼下又重金緝拿將軍,怎麼辦呢?「
樊於期仰天長嘆,痛哭流涕地說:」我一想到這些,就恨得骨頭髮痛,只是我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荊軻說:」我倒有個計策,一來能解燕國的憂患,為太子報仇;二來又能報了將軍的家仇。你看如何?「
樊於期問荊軻什麼計策,荊軻便說:」我願得到將軍的頭顱去獻給秦王,秦王肯定會很高興地接見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這樣將軍的仇也就報了。將軍意下如何?「
聽了荊軻的話,樊於期當即捲起袖子,露出右臂,用左手緊握住右手的手腕,跺著腳,憤怒地說:」我朝思暮想要報這深仇大恨,今日總算可以實現了。「
話音落下,樊於期拔劍自刎而亡。
此時,樊於期的作為,則完全是私仇搭上了燕國對秦國的公恨,也可以說是私仇公報。
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荊軻沒能刺殺秦王,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了。
總之,樊於期為了燕國而甘願獻上自己的頭顱,輕生重義,殺身成仁,是令人們所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