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之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2021-01-08 小閔學歷史

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秦國已經發起了親滅六國的號角,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一幕也會在這幾天出現了,而這個《大秦賦》之中被塵封已久的樊於期也終於要出現了。

在《大秦賦》之中,編劇對樊於期做了一點改動,一開始將他設定為呂不韋的護衛,後來得到秦王嬴政賞識就留在身邊了,當時負責保衛公子扶蘇,可是嫪毐之亂時不知道為什麼逃跑了?嬴政震怒下令一定要把他追回來。

但是真實的歷史上樊於期的叛逃應該不是這樣,劇中編劇是混淆了樊於期和桓齮,很多人認為桓齮和樊於期應該是同一個人,因為秦朝時期的讀音和現在是不同的,所以桓齮應該就是樊於期,而樊於期的叛逃就是肥之戰之中。

在當時樊於期的地位是要明顯高於王翦的,肥之戰之中樊於期應該是秦國的統兵大將和李牧大戰,可是最終被李牧擊敗,最終樊於期叛逃,那麼真實歷史樊於期真的是因為這個理由而叛逃秦國的嗎?

樊於期為什麼叛逃秦國?

其實根據歷史記載,說樊於期叛逃的真實原因是因為在肥之戰之中被李牧擊敗,按照當時秦法規定敗軍之將會受到很嚴厲的處罰,可是秦法真的有如此嚴苛嗎?

事實上,敗軍之將得到嚴懲歷來是歷朝歷代的規矩,可是要說因為這個原因樊於期就叛逃了明顯站不住腳,為什麼呢?因為秦國東出歷史上,秦國被五國所敗不知道凡幾,如果敗一個就殺一個,那麼有誰願意為秦國賣命呢?

就拿王翦來說吧,在趙國和李牧的對決之中就曾經敗給李牧,可是秦王有拿他怎麼樣嗎?人家還是滅六國的第一功臣,同樣的李信滅楚之戰,李信將近損失了秦國大量兵馬,可是在後來伐燕之戰中,秦始皇還是對李信委以重任,而隴西李氏的發源也源於此。

從這就可以看出,秦國雖然會因為將領失敗而懲罰將領,可是不會因為每一次敗仗就殺將領,就如同《亮劍》之中楚雲飛說的:「把這些人都送軍事法庭,拿什麼去指揮我的大軍。」

所以樊於期的叛逃明著是被李牧打敗,可是更深層次的原因並非如此,秦國東出被李牧打敗的將領不知道多少,秦始皇也不會因為一兩次敗仗就處決一個將領,否則李信、蒙恬損兵折將,他們如何了?

後來在王翦等人失敗之後,蒙恬成為了秦國年輕一代的新秀將領,在抗擊匈奴時王翦等人都已經退出戰場,正是靠著蒙恬秦國能夠收復河套。

樊於期叛逃的深層次原因

其實樊於期叛逃的更深層次原因並非說是因為敗給李牧,就如同上文所言,秦國東出打的敗仗多了,一兩場敗仗根本無法傷及根本,最主觀的原因還是當年樊於期曾經有過圖謀背叛嬴政之舉。

我們知道關於嬴政的身世之謎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而當年華陽太后等人屬意的大王人選並不是嬴政,而是成蟜,於是就特意將這個消息傳得朝野皆知,在嬴政登基之後拜呂不韋為相更是尊稱其為「仲父」,更是坐實了其舉動。

而有一部分人不明就裡,比如樊於期當年就是這件事參與者之一,嬴政繼位之後如何處理與弟弟成蟜的關係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坦白的說,嬴政很大度,並沒有因為當年成蟜曾和他爭奪王位而為難他。

但很顯然,有些人並不樂意嬴政坐在皇位上,樊於期就是其中之一。在五國攻秦之後,呂不韋命令蒙驁等人出擊趙國,而樊於期就和成蟜作為後援支持蒙驁。

可惜的是在戰場大戰之中,樊於期唆使成蟜起兵叛亂,這就引發了秦王政在位期間的「宗室之亂」,然而成蟜叛亂之後樊於期作為主謀者之一併未受到牽連。

不過樊於期的運氣並非這麼好,三年後和李牧的對決被李牧一頓抗揍,而此時樊於期擔心嬴政是新仇舊恨一起算,直接跑到燕國去了。

但是對於秦王來說,將領叛逃對於秦國來說是很可恥的事,當年鄭安平擔任邯鄲之戰主將,可是直接被聯軍打了大敗,而舉薦鄭安平的範睢直接因為此事被罷相。

所以當得知樊於期逃脫之後嬴政立馬殺了樊於期全家,由此樊於期和秦國的仇算是結下了,故而為了復仇,樊於期不惜以自己的性命為依託幫助荊軻刺秦。

相關焦點

  • 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荊軻沒有辦法,只得私下找到樊於期,沒想到,樊於期當即表示:「秦王殺我全家,我對秦王恨之入骨,若用我的人頭能報仇,死也瞑目了」於是,樊於期拔劍自殺,荊軻砍掉了樊於期的人頭,去見了嬴政。風蕭蕭兮易水寒,雖然這次刺殺並未成功,但在荊軻的背後,樊於期是一位勇士!
  • 大秦賦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殺,我們看荊軻刺秦卻是自殺?
    樊於期之死,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樊於期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接著看:關於樊於期的死!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為節省看官時間,且選一小段翻譯成白話文):……荊軻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於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嬴政到邯鄲郊外祭奠申越,趙士人趁機作亂,在龍臺宮四處縱火引秦軍救火,在郊外埋伏欲殺秦王政,但嬴政早有安排,趙國的反秦士人被誅殺。說到刺殺秦王嬴政的行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荊軻刺秦。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趙人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燕太子丹沒有遭到打擊,反而邀請荊軻來刺殺秦王嬴政。
  • 《大秦賦》對樊於期的改編不能忍,高風亮節變成怕死之人!
    電視劇《大秦賦》收官,最後幾集滅六國演繹得還算精彩,如果全劇按照最後十集的緊湊感拍40集,絕對稱得上《大秦帝國》完結篇,畢竟《大秦帝國》四部曲,只有第四部才是滅六國後真正的大秦帝國。然而第74集對於荊軻刺秦王的改編真的很難忍,樊於期變得貪生怕死!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最近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秦始皇好像非常的恨這個樊於期,那麼有人要問了,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恨呢?這個問題也挺有意思的,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其中的核心原因吧,感興趣的你也別錯過了,一起來分析下!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在《大秦賦》中,趙姬男寵嫪毐起兵造反,樊於期奉命留守鹹陽,他拼死守衛章臺宮,救下秦始皇嬴政的長子扶蘇。但是當嫪毐之亂平定,嬴政從雍城返回鹹陽後,樊於期卻不見了蹤影。因為他擔心嬴政會因為冬兒之死怪罪於他,所以畏罪潛逃了。
  •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可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卻虛構出了一位「冬兒」的女性角色。劇中的冬兒是嬴政的青梅竹馬,嬴政當上秦王后,還將冬兒接到身邊,對其百般呵護。在這之中,冬兒也是為數不多並能得到嬴政信任的人。《大秦賦》裡,隨著長信侯嫪毐,宰相呂不韋接連被誅,冬兒這個角色也正式與觀眾告別。起因是嬴政剷除嫪毐時遭到對手反撲,嫪毐派重兵將章臺宮團團圍住。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公元前233年,秦國將領樊於期,因事觸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因「叛逃罪」被秦誅滅了父母宗族。後來,他參與了刺殺秦王的計劃,甘願犧牲自己的人頭,也要幫荊軻完成刺殺計劃,但結果卻失敗了,等於說樊於期也就白白犧牲掉了。那麼,樊於期又為何會選擇無私的幫助荊軻,還是將自己寶貴的人頭捐獻出來呢?其實小編覺得,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深層秘密。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讓這位秦國將領最終叛變,投靠了燕國呢?樊於期曾兩次叛變秦王,戰敗降燕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有二子,長子是秦始皇嬴政,其母為趙姬;次子是長安君成蟜,其母為韓姬。
  • 被荊軻獻頭給嬴政的樊於期,歷史上犯了什麼罪,要叛逃秦國、投奔太子丹?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將樊於期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國,被太子丹收留。後來,太子丹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當獻禮,說了這麼一番話:「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可知,秦王誅殺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那麼,秦將樊於期究竟犯了什麼罪?
  • 《大秦賦》中荊軻刺秦橋段淪為吐槽笑點,編劇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在《大秦賦》的第75集,荊軻受命於燕太子,作為燕燕國的特使前往秦國,名義上是求和實則刺殺秦王政。為了能夠面見秦王,荊軻提出了兩個要求:一獻上樊將軍首級,二呈上燕國督亢圖。只有這樣,荊軻才能近身秦王,以實刺殺之任務。樊於期何許人也,此乃秦國叛將,在秦王政到雍城加冕之時,嬴政囑託樊於期照顧好冬兒和公子扶蘇。在嫪毐之亂中,冬兒被殺。
  • 樊於期為何割下頭顱送給荊軻,難道他不怕死?一為報仇,二是無奈
    要麼是為了犧牲生命,去做有意義的事情。顯然,樊於期並不是想主動要死,他也怕死,否則,怎麼會從秦國逃離呢?在荊軻刺秦王的時候,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想報仇。說到樊於期想報仇,就要說到樊於期為何逃回燕國了。從正史裡看不見樊於期為何逃到燕國,只說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國,投奔了燕太子丹。
  • 《大秦賦》:荊軻刺秦被魔改,網友:誤人子弟
    當時荊軻知道太子丹把樊於期看的很重,不會殺了樊於期,荊軻便親自找到樊於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樊於期同意把自己的首級交給荊軻,只為能夠成功刺殺秦王,但是在《大秦賦》中樊於期的首級卻是太子丹取到的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 英雄樊於期:自獻頭顱助荊軻,他與秦始皇的梁子到底是如何結下的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事件,很多人為此稱讚荊軻的勇氣。殊不知,陪同荊軻一同前往的還有另一個幕後英雄——樊於期。提到樊於期,一系列的疑問撲面而來:樊於期到底是誰?他真的是某些歷史學家宣稱的與桓齮是同一個人嗎?他到底為什麼那麼仇恨秦始皇?甚至達到了自願獻頭顱幫助荊軻實現刺秦的目的?而一代帝王秦始皇為什麼又是如此恨他?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
  • 《大秦賦》中的蒙驁一家,在荊軻刺秦王后,差點被秦始皇滅族
    《大秦賦》持續播出,劇中,秦國上將軍蒙驁給人印象深刻,而他的兩個孫子蒙恬、蒙毅也是秦始皇嬴政少年的玩伴。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對他恨之入骨,不惜千金收他首級?
    關於樊於期,因為荊軻刺秦王的關係,大名鼎鼎,都知道他本來是秦國的人,後來叛逃至燕國,燕國人厚待他,待了一段時間,恰好遇見太子丹謀劃刺殺秦王,荊軻於是面見他讓他自殺,打算拿他的首級來取信秦王政。
  • 荊軻刺秦王的太子丹到底與秦王政有多大仇?
    太子丹命荊軻著手準備刺殺秦王:公元前228年,王翦等人率軍滅掉趙國,太子丹看形勢不妙,於是問荊軻打算什麼時候去秦國。然後荊軻反問太子丹:我兩手空空去鹹陽見你小學同學,你覺得你同學能見我嗎?要讓我挾持你同學或者直接幹掉,那你至少滴給我兩樣東西。一樣是樊於期的人頭,另一樣是燕國寶地督亢的地圖,沒有這兩樣我去了也是白去。
  •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樊於期的出名,源於荊軻刺秦王時給秦王帶的兩個禮物,一個是督亢地圖,一個就是樊於期的腦袋。古代的人名讀起來就是有點閣僚,樊於期的讀音是:fán wū jī。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均未記載樊於期因為什麼而得罪秦王。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人頭,他不怕死嗎?
    只有可能樊於期是桓齮手下的將領,桓齮被李牧擊敗後,他趁機逃走了。公子成矯叛亂的策劃者,樊於期叛逃並非戰敗畏罪秦王政七年,丞相呂不韋為報此前五國攻秦的仇,派大蒙驁率軍五萬,進攻趙國。幾天後,又派公子成矯和樊於期一起,率軍五萬作為蒙驁的後援。成矯與樊於期駐軍在屯留,作為蒙驁的後軍支持前方作戰。結果蒙驁作戰並不順利,派部將張唐到成矯軍中,請求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