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樊於期:自獻頭顱助荊軻,他與秦始皇的梁子到底是如何結下的

2021-01-08 四木讀史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事件,很多人為此稱讚荊軻的勇氣。殊不知,陪同荊軻一同前往的還有另一個幕後英雄——樊於期。

提到樊於期,一系列的疑問撲面而來:樊於期到底是誰?他真的是某些歷史學家宣稱的與桓齮是同一個人嗎?他到底為什麼那麼仇恨秦始皇?甚至達到了自願獻頭顱幫助荊軻實現刺秦的目的?

而一代帝王秦始皇為什麼又是如此恨他?不僅戮殺了他的全族,還以「金千斤,邑萬戶」來懸賞其頭顱呢?四木今天試圖對這些疑問一一解釋,探求答案,我們不妨從一個梁子說起。

一個梁子:雙方之仇不共戴天

公元前227年,秦國滅掉韓國、趙國之後兵臨燕國。燕太子丹十分緊張,於是下定決心讓荊軻前去秦國刺殺秦皇。荊軻則認為,親近秦王並非易事,如果能得到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的督亢地圖就可以了。

但是,荊軻看出太子於心不忍,於是就私下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太殘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殺盡。如今聽說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購買將軍的首級,您打算怎麼辦呢?」

樊於期仰望蒼天,嘆息流淚說:「我每每想到這些,就痛入骨髓,卻想不出辦法來!」荊軻說:「現在有一件事可以解除燕國的禍患,洗雪將軍的仇恨,怎麼樣?」樊於期湊向前說:「那麼,眼下該怎麼辦?」

荊軻說:「希望得到將軍的首級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會高興地召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麼將軍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國被欺凌的恥辱可以滌除了,將軍是否有這個心意呢?」

這時樊於期脫掉一邊衣袖,露出臂膀,一隻手緊緊握住另一隻手腕,走近荊軻說:「這是我日日夜夜切齒碎心的仇恨,今天才聽到您的教誨!」於是就自刎而死。

上面的一段對話給我們提供了很豐富的信息:一方面秦始皇不僅殺害了樊於期的父母和家族,而且還以千金之價和萬戶之地來懸賞樊於期的人頭,這就說明秦始皇是痛恨樊於期的。

另一方面,當樊於期聽到自己的人頭能夠幫助荊軻得到接近秦始皇的機會時,他毫不猶豫甚至沒有考慮荊軻是否能夠成功就自刎而死,足見樊於期也是痛恨秦始皇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四木以為,秦始皇和樊於期結下了梁子。

一個誤會:樊於期就是桓齮

但是,由於史書中關於樊於期的記載很少,而桓齮的記載比較多,兩者發音又有些相似,再加上兩人的事跡恰有勾合之處,所以,不少人以為樊於期就是秦將桓齮。四木對此不敢苟同,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雖然桓齮和樊於期的字音有些相近,但是,相近並不一定代表就是通假,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且歷史巧合之處比比皆是,甚至還存在許多同名同姓。比如秦國就有兩個杜摯,但恐怕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同一個人。

其次,先秦史料本身就十分短缺,加之太史公以春秋筆法敘事,記載非常簡約,許多重要人物也不過隻言片語,所以關於「秦將樊於期」,失其行事記載十分正常,象桓齮首次登場也已經是將軍,而不少人心目中的戰神白起更是以左庶長身份首次亮相,這都沒有奇怪之處。

再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桓齮作戰並未失敗。《戰國策:趙策四》則記載桓齮被李牧所殺。四木以為,桓齮的事跡後面未有記載可能是被秦王降職,也可能是被李牧殺害,但不可能是逃亡燕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秦法雖然苛刻,但對戰敗卻少有治罪的記載,頂多不過免職,更別說到族誅的地步。這種情況前有王陵、王齕趁長平餘威圍攻邯鄲而受挫,結果是王陵被替換,王齕繼續為將。

後又有李信、蒙恬這兩個年輕將領帶二十萬大軍攻楚而大敗,李信、蒙恬之後也一樣得以帶領秦軍攻齊。這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秦軍將領即使作戰失敗敗根本不會遭到秦皇滅族、懸賞首級的處理。

桓齮作為一代名將肯定對此心知肚明,根本就不會,也沒有必要逃到燕國。所以,他和逃往燕國的樊於期不可能是同一個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樊於期不是桓齮,也不是因為戰敗逃走到燕國而招到秦皇的忌恨,那麼樊於期究竟可能做了什麼事情呢?

一個推論:樊於期的抉擇由來

本來史書上關於樊於期的記載就很少,關於他因何惹怒秦王的資料也很尚未發現,那麼,要想知道答案,我們只能依據現有資料進行推論。

四木以為,我們可以從秦王對他的懲罰說起。翻閱秦國自秦穆公以來的史料,在秦國時期,尚無一例因為兵敗被處以重罪的將軍。

例如秦穆公任孟明視、白乙 丙、西乞術三人為帥率軍奔襲鄭國,企圖敗露後,秦軍歸途中在殽 山中晉軍伏擊而全軍覆沒,三帥被俘,後來幸得秦穆公女即晉文 公夫人所救,孟明視等三人方僥倖脫身歸秦。秦穆公不是追究敗 將罪責,而是「素服郊迎」,甚至「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再如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 247 年),魏公子無忌率五國聯軍敗秦將蒙驁於河外,但蒙驁並未因兵敗獲罪,仍任秦軍首席大將而率大軍不斷向魏國進攻,直至其逝世。或許有人說秦始皇比較嚴厲,但是正如上文所言,他對王陵、王齕、李信和蒙恬的處理,就不好解釋了。

要知道,秦王對樊於期的處罰是家族全沒,還懸賞購其頭顱可得「金千斤,邑萬戶」,想要殺之而後快,這完全是一種切齒之痛。所以,這根本不是敗軍之罪,而應該是謀反之類的重罪。

這就讓人不得不想起,與樊於期相關的公元239年的「成蟜之變」。據《史記》記載: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 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四木以為樊於期應該正是在此之後,漫遊逃到燕國。

而據《東周列國志》的演繹,正是樊於期鼓動甚至策劃了公子成蟜的謀反。原因是樊於期因為知道不滿呂不韋和趙姬有染,甚至懷疑嬴政不是秦國正統,所以才打算擁立公子成蟜。這會引起秦始皇多大的忌恨,大家可想而知。

四木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敢於自刎,無畏生死的樊於期在當時沒有被殺,反而選擇逃跑,他不是怕死,而是因為他壯志未酬。在秦始皇誅殺他家族後,兩人之間的仇恨就已經不共戴天。

所以,一旦有機會能夠謀殺甚至有助於謀殺秦始皇的時候,他就會毫不猶豫,甚至自獻頭顱。行文至此,相關的疑問也就煙消雲散了。不知道大家對樊於期幫助荊軻刺秦怎麼看?希望感興趣的朋友能夠各抒己見,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最近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秦始皇好像非常的恨這個樊於期,那麼有人要問了,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恨呢?這個問題也挺有意思的,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其中的核心原因吧,感興趣的你也別錯過了,一起來分析下!
  • 嬴政重金懸賞樊於期頭顱,荊軻帶樊於期頭顱刺秦,樊於期犯何錯?
    《荊軻刺秦》相信都學習過這篇課文,荊軻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一位刺客,他最後一位行刺之人就是令人畏懼的秦始皇嬴政,嬴政曾經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而荊軻為了行刺成功便帶著樊於期的頭顱,樊於期到底犯了什麼錯?樊於期曾得罪嬴政,最後逃往燕國,太子丹將其收留,嬴政對樊於期的痛恨程度已經達到一種極限,不僅將其家族人員斬殺殆盡,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人頭,不知樊於期到底做了何事呢?縱觀整個歷史可以看出秦軍戰將中並沒有「樊於期」的名字,但是史書中卻有一個名叫桓齮[yǐ]的上將軍,恰巧的是桓齮將軍很有可能就是人們尋找的「樊於期」!
  • 叛徒還是英雄?還原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真實的樊於期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荊軻的英雄氣概固然令人動容,而故事中的配角英雄樊於期,為了讓荊軻易於接近秦王,大義凜然,從容自刎,以頭顱作禮物的慷慨之舉更令人感慨。然而,真實的歷史中,樊於期卻是個二次背秦的叛徒。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等到一切享受得差不多了,太子丹便開始催促荊軻出發,而此刻樊於期的壽命也進入了倒計時。 二、荊軻利用樊於期首級,見到了秦王嬴政 即便荊軻劍術再高,心理素質再過硬,他僅僅是一介平民,他的身份和秦王的身份差距太大,要想見到秦王談何容易。
  • 樊於期為何割下頭顱送給荊軻,難道他不怕死?一為報仇,二是無奈
    顯然,樊於期並不是想主動要死,他也怕死,否則,怎麼會從秦國逃離呢?在荊軻刺秦王的時候,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想報仇。說到樊於期想報仇,就要說到樊於期為何逃回燕國了。從正史裡看不見樊於期為何逃到燕國,只說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國,投奔了燕太子丹。
  • 大秦賦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殺,我們看荊軻刺秦卻是自殺?
    樊於期之死,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樊於期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接著看:關於樊於期的死!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為節省看官時間,且選一小段翻譯成白話文):……荊軻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於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人頭,他不怕死嗎?
    樊於期在荊軻刺秦的時候,果斷獻出自己的人頭,這個故事其實挺複雜的。根據《史記》記載,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領,因戰敗擔心被秦王問罪,所以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要說他不怕死,那應該是扯淡了,要是不怕死,他就痛痛快快回鹹陽接受秦王的處罰,大不了就是一死罷了。秦國雖然統一六國,但是秦軍也不是百戰百勝,也經常吃敗仗,被人教訓。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不怕死嗎?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樊於期這個將軍了。嬴政一生當中痛恨的將軍是不多的,樊於期就是其中之一。為何嬴政痛恨樊於期呢?因為樊於期作為秦國的將軍,再和趙國打仗的時候,他打了敗仗,敗給了趙國名將李牧。按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了回到秦國,大不了就是一死。很大可能上,還有生還的機會。
  • 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荊軻沒有辦法,只得私下找到樊於期,沒想到,樊於期當即表示:「秦王殺我全家,我對秦王恨之入骨,若用我的人頭能報仇,死也瞑目了」於是,樊於期拔劍自殺,荊軻砍掉了樊於期的人頭,去見了嬴政。風蕭蕭兮易水寒,雖然這次刺殺並未成功,但在荊軻的背後,樊於期是一位勇士!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在《大秦賦》中,趙姬男寵嫪毐起兵造反,樊於期奉命留守鹹陽,他拼死守衛章臺宮,救下秦始皇嬴政的長子扶蘇。但是當嫪毐之亂平定,嬴政從雍城返回鹹陽後,樊於期卻不見了蹤影。因為他擔心嬴政會因為冬兒之死怪罪於他,所以畏罪潛逃了。
  • 被荊軻獻頭給嬴政的樊於期,歷史上犯了什麼罪,要叛逃秦國、投奔太子丹?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將樊於期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國,被太子丹收留。後來,太子丹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當獻禮,說了這麼一番話:「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可知,秦王誅殺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那麼,秦將樊於期究竟犯了什麼罪?
  • 《大秦賦》之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秦國已經發起了親滅六國的號角,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一幕也會在這幾天出現了,而這個《大秦賦》之中被塵封已久的樊於期也終於要出現了。在《大秦賦》之中,編劇對樊於期做了一點改動,一開始將他設定為呂不韋的護衛,後來得到秦王嬴政賞識就留在身邊了,當時負責保衛公子扶蘇,可是嫪毐之亂時不知道為什麼逃跑了?
  •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樊於期的出名,源於荊軻刺秦王時給秦王帶的兩個禮物,一個是督亢地圖,一個就是樊於期的腦袋。古代的人名讀起來就是有點閣僚,樊於期的讀音是:fán wū jī。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均未記載樊於期因為什麼而得罪秦王。
  • 樊於期,荊軻刺秦王的犧牲品,他完全沒得選
    當初易水訣別太子丹,前去鹹陽擔任刺秦任務的人有兩個,分別是荊軻和秦舞陽。但事實上,此次秦國之行還有第三個人,他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發前就已經做出了犧牲,或者說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頭依然是刺秦的主要工具之一。遺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卻親眼看到了荊軻刺秦的失敗與無可奈何。樊於期是荊軻刺秦王行動中一個絕對關鍵的人物,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刺殺行動,但其作用不可忽視。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對他恨之入骨,不惜千金收他首級?
    關於樊於期,因為荊軻刺秦王的關係,大名鼎鼎,都知道他本來是秦國的人,後來叛逃至燕國,燕國人厚待他,待了一段時間,恰好遇見太子丹謀劃刺殺秦王,荊軻於是面見他讓他自殺,打算拿他的首級來取信秦王政。
  • 秦王為什麼對樊於期恨之入骨?不惜用千金換他的頭顱
    荊軻刺殺秦王時,帶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燕督亢地圖,一個是樊於期的頭,都是秦王非常想要的東西。那麼,樊於期到底做了什麼,讓秦王如此恨他,不惜用千金換他的頭顱?樊於期,出生年月不詳,原本是秦國的將軍。公元前240年,為了報五國聯手攻打秦國之仇,呂不韋決定進攻山東五國。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讓這位秦國將領最終叛變,投靠了燕國呢?樊於期曾兩次叛變秦王,戰敗降燕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有二子,長子是秦始皇嬴政,其母為趙姬;次子是長安君成蟜,其母為韓姬。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在此期間,燕太子丹曾收留了來自秦國的將領樊於期。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樊於期因為沒能保護好冬兒,所以在嫪毐之亂時逃出秦國,最終來到了燕國。但是,在正史上,樊於期則不是因為這一原因而背叛秦國。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面對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樊於期吃到了敗仗,秦軍損失慘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國,後叛逃燕國,並拜燕國大將軍。秦王嬴政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
  • 樊於期和秦始皇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戶曉,老百姓個個耳熟能詳,裡面的人物燕國的太子丹、秦王嬴政、荊軻、秦舞陽等,關於樊於期這個人,我覺得他這個人有很多值得說道的地方,他在秦始皇嬴政的手低下受到了重用,無奈趙國的武安君李牧太厲害了,他打不過。既生瑜何生亮,和李牧在一個時代實在是個悲劇。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