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2021-02-23 好人的沉默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給我們重現了戰國末年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劇中有些人物給人印象深刻,例如年邁的秦昭襄王嬴稷,有些人物僅是一筆帶過,例如毛遂。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

樊於期,後面兩個字讀「wū」和「jī」,司馬遷在《史記》中僅有一次提到樊於期,那就是在寫《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的時候。公元前227年,秦國滅掉趙國後出兵伐燕,秦軍來到易水河畔,燕國太子丹惶恐不已,但無力對抗秦國。在田光的推薦下,太子丹認識了刺客荊軻,二人開始謀劃刺殺秦王。

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但都沒能抓住。如今樊於期正在燕國,投奔了太子丹。若能殺掉樊於期,拿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圖去見秦王嬴政,嬴政必然很高興,如此一來,才能刺殺秦王。

太子丹不同意荊軻的計劃,因為樊於期是在危難時來投奔太子丹的,若太子丹殺了他,是為不義。荊軻沒有辦法,只得私下找到樊於期,沒想到,樊於期當即表示:「秦王殺我全家,我對秦王恨之入骨,若用我的人頭能報仇,死也瞑目了」於是,樊於期拔劍自殺,荊軻砍掉了樊於期的人頭,去見了嬴政。風蕭蕭兮易水寒,雖然這次刺殺並未成功,但在荊軻的背後,樊於期是一位勇士!

在《大秦賦》中,樊於期第一次出場,是在呂不韋護送嬴異人(秦莊襄王)從趙國逃回鹹陽的路上,因嬴異人被其兄嬴傒派人追殺,樊於期帶人及時出現,救下了嬴異人和呂不韋,從此和呂不韋歸秦。

問題來了,樊於期既已歸秦,他和秦始皇嬴政有什麼深仇大恨,讓他寧願自殺也要助攻荊軻呢?

在《東周列國志》中,有關於樊於期的記載。原來,嬴政在繼位之前,鹹陽城就流傳一則流言:當年嬴異人在邯鄲時,呂不韋獻趙姬給嬴異人,嬴政並不是嬴異人親生,而是呂不韋的兒子,這一切都是呂不韋用的「移花接木」之計。嬴政繼位為親王后,拜呂不韋為「仲父」,讓這則流言變得更加傳神。

關於嬴政是不是呂不韋之子,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傳》中也閃爍其詞,然而,對於樊於期這樣的「義士」來說,呂不韋此舉無異是「納妾盜國」。從此,樊於期和呂不韋決裂,這一點和《大秦賦》可能不太一樣。

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東方五國(除了齊國)在春申君的帶領下,開始了最後一次「合縱」抗秦,五國聯軍這一次終於攻破了函谷關,離鹹陽城僅有70裡。遺憾的是,秦軍最終在呂不韋的帶領下擊敗了五國聯軍。雖然秦軍取勝,但秦國也付出了不小的損失。

第二年,為了向五國復仇,呂不韋派遣10秦軍攻打趙國,其中,老將蒙驁和張唐率軍5萬為先頭部隊,嬴政的異母弟成蟜(封長安君)和樊於期率領5萬秦軍作為後援。沒想到的是,趙國派龐煖為大將,在趙國邊境成功阻擊了秦軍,蒙驁不能取勝,急忙派人來向成蟜求援,這時,樊於期卻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他要鼓動成蟜造反。

樊於期對成蟜說:「嬴政不過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你才是先王唯一的兒子,如今秦軍受挫,你應該率軍趁機殺回鹹陽,奪回秦王之位,以正社稷。」成蟜最終信了樊於期的話,揮兵倒戈,沒想到,呂不韋似乎早有準備,派大將王翦出兵打敗了成蟜。成蟜最終逃往趙國,而參與成蟜兵變的將領和小吏,基本上都被處死。奇怪的是,樊於期卻沒有受到任何牽連,繼續做他的秦國將領。

三年後,嬴政任命樊於期為將軍,讓他和王翦、楊端和等將領一起率軍攻打趙國,取得大勝。又過了四年(秦王政十四年),樊於期再一次率軍攻打趙國,這一次很不幸,他遇到了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樊於期被李牧一陣狂揍,損失慘重,怕秦王怪罪,不敢再回秦國,而是投奔了燕國。這就是為何荊軻刺秦王之前,樊於期在燕國的原因。

且說樊於期投奔燕國之後,嬴政發天子之怒,將樊於期的父母和族人全部誅殺。樊於期說他和嬴政有「深仇大恨」,就是指此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很出名,大多數人都記得荊軻這位「壯士」,卻很少有人知道荊軻是踩著樊於期的屍體才來到鹹陽的,遺憾的是,樊於期不惜自殺來助攻荊軻,荊軻卻沒有完成刺殺任務。

那麼,當年樊於期明明參與了成蟜之亂,他為何能成功脫身呢?樊於期真是因為戰敗怕被秦王怪罪才投奔燕國的嗎?

有人認為,成蟜當時年幼,他之所以會被呂不韋派去帶兵,是呂不韋想藉機除掉成蟜,因為成蟜也是秦莊襄王的兒子,他對嬴政造成了威脅。而樊於期和呂不韋關係不錯,他鼓動成蟜叛變,就是為了幫呂不韋除掉成蟜。

其實,筆者對這種說法持否認態度,因為呂不韋若想除掉成蟜,方法太多,不必在戰場上殺他,還連累秦國將士無辜流血。再者,當時嬴政已經是秦王,成蟜非嫡非長,對嬴政根本構不成威脅。所以,關於樊於期恨呂不韋「納妾盜國」,應該是真實的。

筆者認為,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國,並不是因為他敗給了李牧,怕秦王怪罪。畢竟,在秦國,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也打過敗仗,蒙驁也打過敗仗,勝敗乃兵家常事,樊於期雖然兵敗,也不至於丟棄全家老小逃到燕國。最大的可能是嬴政查出了樊於期參與了當年成蟜之亂,欲問罪於他,樊於期怕被殺才倉皇出逃,連家人都來不及轉移。因此,秦王才殺了樊於期全族。

如果真的因為參與成蟜之亂樊於期才背叛秦國,那麼,一切都說得通了。

自從用了它,女朋友對我的態度都變了,愛上你的味道!

這款日本變態」護頸」神器,每天睡前用上它,頸椎就舒服了

「久坐族」的身體狀況都不好?比起腰酸背痛,還有更可怕的事情!

專治黃牙口臭!有了這支美白牙膏,大黃牙們終於有救了!

頭髮稀疏、禿頂,用它,7天生新發,2個月發量暴增!

接吻時有生理反應?還有更尷尬的!!

這樣吃這5種黑色食物,趕走白髮、告別失眠!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秦國已經發起了親滅六國的號角,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一幕也會在這幾天出現了,而這個《大秦賦》之中被塵封已久的樊於期也終於要出現了。在《大秦賦》之中,編劇對樊於期做了一點改動,一開始將他設定為呂不韋的護衛,後來得到秦王嬴政賞識就留在身邊了,當時負責保衛公子扶蘇,可是嫪毐之亂時不知道為什麼逃跑了?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最近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秦始皇好像非常的恨這個樊於期,那麼有人要問了,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恨呢?這個問題也挺有意思的,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其中的核心原因吧,感興趣的你也別錯過了,一起來分析下!
  • 樊於期為何割下頭顱送給荊軻,難道他不怕死?一為報仇,二是無奈
    要麼是為了犧牲生命,去做有意義的事情。顯然,樊於期並不是想主動要死,他也怕死,否則,怎麼會從秦國逃離呢?在荊軻刺秦王的時候,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想報仇。說到樊於期想報仇,就要說到樊於期為何逃回燕國了。從正史裡看不見樊於期為何逃到燕國,只說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國,投奔了燕太子丹。
  • 英雄樊於期:自獻頭顱助荊軻,他與秦始皇的梁子到底是如何結下的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事件,很多人為此稱讚荊軻的勇氣。殊不知,陪同荊軻一同前往的還有另一個幕後英雄——樊於期。提到樊於期,一系列的疑問撲面而來:樊於期到底是誰?他真的是某些歷史學家宣稱的與桓齮是同一個人嗎?他到底為什麼那麼仇恨秦始皇?甚至達到了自願獻頭顱幫助荊軻實現刺秦的目的?而一代帝王秦始皇為什麼又是如此恨他?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對他恨之入骨,不惜千金收他首級?
    關於樊於期,因為荊軻刺秦王的關係,大名鼎鼎,都知道他本來是秦國的人,後來叛逃至燕國,燕國人厚待他,待了一段時間,恰好遇見太子丹謀劃刺殺秦王,荊軻於是面見他讓他自殺,打算拿他的首級來取信秦王政。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其實,荊軻並不是唯一一個為這場刺殺行動付出生命的人。早在荊軻從燕國出發之前,就已經有一個人先行自殺,不惜獻出自己的項上人頭,這個人就是樊於期。關於樊於期,《史記》對他的描述並不多,僅僅在《刺客列傳》裡提到過他。而且樊於期出場的時候,他已經叛逃到了燕國,並得到燕太子丹的禮遇。
  •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樊於期的出名,源於荊軻刺秦王時給秦王帶的兩個禮物,一個是督亢地圖,一個就是樊於期的腦袋。古代的人名讀起來就是有點閣僚,樊於期的讀音是:fán wū jī。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均未記載樊於期因為什麼而得罪秦王。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33年,秦國將領樊於期,因事觸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因「叛逃罪」被秦誅滅了父母宗族。後來,他參與了刺殺秦王的計劃,甘願犧牲自己的人頭,也要幫荊軻完成刺殺計劃,但結果卻失敗了,等於說樊於期也就白白犧牲掉了。那麼,樊於期又為何會選擇無私的幫助荊軻,還是將自己寶貴的人頭捐獻出來呢?其實小編覺得,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深層秘密。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人頭,他不怕死嗎?
    只有可能樊於期是桓齮手下的將領,桓齮被李牧擊敗後,他趁機逃走了。公子成矯叛亂的策劃者,樊於期叛逃並非戰敗畏罪秦王政七年,丞相呂不韋為報此前五國攻秦的仇,派大蒙驁率軍五萬,進攻趙國。幾天後,又派公子成矯和樊於期一起,率軍五萬作為蒙驁的後援。成矯與樊於期駐軍在屯留,作為蒙驁的後軍支持前方作戰。結果蒙驁作戰並不順利,派部將張唐到成矯軍中,請求支援。
  • 大秦賦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殺,我們看荊軻刺秦卻是自殺?
    樊於期之死,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樊於期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接著看:關於樊於期的死!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為節省看官時間,且選一小段翻譯成白話文):……荊軻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於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 嬴政重金懸賞樊於期頭顱,荊軻帶樊於期頭顱刺秦,樊於期犯何錯?
    《荊軻刺秦》相信都學習過這篇課文,荊軻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一位刺客,他最後一位行刺之人就是令人畏懼的秦始皇嬴政,嬴政曾經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而荊軻為了行刺成功便帶著樊於期的頭顱,樊於期到底犯了什麼錯?樊於期曾得罪嬴政,最後逃往燕國,太子丹將其收留,嬴政對樊於期的痛恨程度已經達到一種極限,不僅將其家族人員斬殺殆盡,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人頭,不知樊於期到底做了何事呢?縱觀整個歷史可以看出秦軍戰將中並沒有「樊於期」的名字,但是史書中卻有一個名叫桓齮[yǐ]的上將軍,恰巧的是桓齮將軍很有可能就是人們尋找的「樊於期」!
  • 還原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真實的樊於期
    嬴政聽說樊於期叛逃,暴怒,將樊於期一家老小都斬殺,還發出懸賞,導致樊於期只能躲著,不敢拋頭露面。這才有《荊軻刺秦王》故事中,荊軻私訪樊於期,樊於期義獻首級之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關於樊於期的事跡,史書記載較少,且有出入。有學者認為,樊於期兩次叛秦實為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第一次事情敗露後,樊於期已逃至燕國。但不管怎樣,樊於期叛秦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 樊於期,荊軻刺秦王的犧牲品,他完全沒得選
    當初易水訣別太子丹,前去鹹陽擔任刺秦任務的人有兩個,分別是荊軻和秦舞陽。但事實上,此次秦國之行還有第三個人,他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發前就已經做出了犧牲,或者說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頭依然是刺秦的主要工具之一。遺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卻親眼看到了荊軻刺秦的失敗與無可奈何。樊於期是荊軻刺秦王行動中一個絕對關鍵的人物,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刺殺行動,但其作用不可忽視。
  • 被荊軻獻頭給嬴政的樊於期,歷史上犯了什麼罪,要叛逃秦國、投奔太子丹?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將樊於期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國,被太子丹收留。後來,太子丹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當獻禮,說了這麼一番話:「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可知,秦王誅殺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那麼,秦將樊於期究竟犯了什麼罪?
  • 荊軻刺秦王的太子丹到底與秦王政有多大仇?
    幼年同為質子的燕單和嬴政兩人算是個小學同學,身處異國他鄉時間長了就成了好朋友關係非常鐵,估計一塊在趙國掏過鳥窩,坐過搖搖,去過小賣部,慢慢就成了一對好兄弟,等秦始皇在九歲回鹹陽之後,秦始皇跟他小時候的好兄弟太子丹聯繫就不多了,畢竟當時通訊技術還很不發達,要及時聯繫就只有靠託夢了。嬴政繼位秦王后太子丹入秦為質。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如果兩軍開戰,燕王必亡,要想挽救燕國,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刺殺秦王,或者將脅迫秦王退兵。 史料記載「居有間,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情況萬分危急,但就在此時,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國領地,太子丹接納了樊於期,並安排在燕國住了下來。
  • 樊於期和秦始皇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戶曉,老百姓個個耳熟能詳,裡面的人物燕國的太子丹、秦王嬴政、荊軻、秦舞陽等,關於樊於期這個人,我覺得他這個人有很多值得說道的地方,他在秦始皇嬴政的手低下受到了重用,無奈趙國的武安君李牧太厲害了,他打不過。既生瑜何生亮,和李牧在一個時代實在是個悲劇。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因此,在正史上,燕太子丹和嬴政,確實由朋友變成了敵人。二燕王喜二十八年(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國在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其兵鋒已達易水,直接威脅到了燕國。在此期間,燕太子丹曾收留了來自秦國的將領樊於期。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樊於期因為沒能保護好冬兒,所以在嫪毐之亂時逃出秦國,最終來到了燕國。但是,在正史上,樊於期則不是因為這一原因而背叛秦國。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讓這位秦國將領最終叛變,投靠了燕國呢?樊於期曾兩次叛變秦王,戰敗降燕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有二子,長子是秦始皇嬴政,其母為趙姬;次子是長安君成蟜,其母為韓姬。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不怕死嗎?
    再說了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自己的家人著想吧。畢竟樊於期的家人,都是在秦國的呀。但是,不知道為何樊於期打了敗仗之後,他就畏罪潛逃了。說實話秦國的將軍,都是很有擔當的,還沒有因為打了敗仗逃跑的將軍呢?樊於期就是打了敗仗逃跑的第一人,他對秦國帶來的影響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