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但是有一句話至今一直被當做為壯士踐行的至理名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即便沒有畫面但是這句話依舊讓人們能夠感受到,當年荊軻刺秦那種決心,明知一去不還卻還是勇往直前,他的精神也一直被人敬佩。
當然所有的一切都要在當時的大環境前提下,國破家亡,只因秦國挑起戰爭,但是荊軻卻在明明可以得手的情況下,放棄了刺殺秦王,因為他明白秦王如果死了,百姓又要陷入連年徵戰之中,所以他的大義更讓人感動。
但是看過史書懂得這段歷史的人,在看完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之後,無不覺得收視率超高,口碑也還算行的這部劇,其中這段荊軻刺秦實在讓人不忍直視,很多人說它是在毀經典,小編認為,它不僅僅是毀經典,還有著誤人子弟的嫌疑,因為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被它演出來之後就是一部鬧劇。
荊軻刺秦王這段,在電視劇《大秦賦》的第七十五集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作為燕國使者的荊軻,打著求和的名號前來刺殺秦王。
史書上面有記載,當時的秦王是非常多疑的,可以說外人想要近身幾乎是不可能,除非有大功勞的人,根據功勞的大小才能分等級百步、五十步、十步之內與秦王談話。
荊軻為了近秦王的身,需要準備兩樣東西
第一就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
第二個東西是燕國的督亢圖
首先我們來說樊於期的首級,因為在之前秦王親政之前,嫪毐叛變樊於期被秦王委以重任,保護自己的大公子扶蘇跟冬兒,但是嫪毐叛變冬兒被殺,所以樊於期因為失職之責怕秦王降罪,所以叛逃到了燕國做了燕國太子丹的門客。
當時荊軻知道太子丹把樊於期看的很重,不會殺了樊於期,荊軻便親自找到樊於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樊於期同意把自己的首級交給荊軻,只為能夠成功刺殺秦王,但是在《大秦賦》中樊於期的首級卻是太子丹取到的,這明顯跟歷史不相符,《戰國策·燕策三》中是這樣的記載: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23)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圖窮匕見
另外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做「圖窮匕見」,便是出自荊軻刺秦,荊軻將短劍魚腸藏於督亢圖之中,翻開給秦王看的過程中取出匕首,但是在《大秦賦》中督亢圖已經交給了秦王,如果秦王不喊荊軻離自己近點,試問匕首荊軻還怎麼能拿得到?
秦王繞柱
然後就是另外一個成語「秦王繞柱」,這個成語的意思就很明顯了,荊軻追著刺殺秦王,秦王為了躲避只能繞柱躲避,因為秦王的佩劍太長的緣故,一直拔不出來,所以才有了「秦王繞柱」,然而在大秦賦中直接就忽略這個成語,荊軻多次揮刀但都沒有傷到嬴政,嬴政滾下王座,在大臣的提醒下抽出佩劍,化身比第一刺客還要強大的武林高手,以一個燕子回身一劍重傷荊軻,這一點完全就是無視了史書。
其實劇情符不符合歷史,看看歷史的記載就知道了。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本來史書上記載,秦王之所以沒有被荊軻殺死,原因是在場的一位侍醫夏無且,情急之下用藥箱砸了荊軻一下,才讓秦王有機會拔出佩劍,但是在大秦賦中,卻是宰相李斯代替了侍醫夏無且,雖然是一個非常小的細節,但是為何要魔改歷史呢?
要知道沒有史書記載的怎麼演都可以,但是明明史書上面寫的明明白白,為何還要做這樣誤人子弟的事情呢?
想像一下當並不了解歷史的人去問你「秦王繞柱」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的時候,解釋不清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就像那部劇中演的一樣,這樣孩子們不就瞬間理解了?但是被改了之後試問我們要怎麼去解釋呢?
的確作為電視劇《大秦賦》想必也是為了讓鏡頭中的秦王有一些美感,但是對於歷史而言恰恰這種美感是不需要的。
年輕的觀眾對於歷史的理解現在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影視劇,所以一部標榜著還原歷史的影視劇,就應該把最基本的東西給年輕的觀眾呈現出來,而不是隨意的改動。
現如今各種技術非常發達,所以這部《大秦賦》的製作堪稱精良,但卻在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中墊底,原因我覺得是部分劇情偏離歷史造成的。不知道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