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荊軻刺秦被魔改,網友:誤人子弟

2021-02-07 書畫文化大課堂

秦朝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但是有一句話至今一直被當做為壯士踐行的至理名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即便沒有畫面但是這句話依舊讓人們能夠感受到,當年荊軻刺秦那種決心,明知一去不還卻還是勇往直前,他的精神也一直被人敬佩。



當然所有的一切都要在當時的大環境前提下,國破家亡,只因秦國挑起戰爭,但是荊軻卻在明明可以得手的情況下,放棄了刺殺秦王,因為他明白秦王如果死了,百姓又要陷入連年徵戰之中,所以他的大義更讓人感動。



但是看過史書懂得這段歷史的人,在看完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之後,無不覺得收視率超高,口碑也還算行的這部劇,其中這段荊軻刺秦實在讓人不忍直視,很多人說它是在毀經典,小編認為,它不僅僅是毀經典,還有著誤人子弟的嫌疑,因為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被它演出來之後就是一部鬧劇。

荊軻刺秦王這段,在電視劇《大秦賦》的第七十五集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作為燕國使者的荊軻,打著求和的名號前來刺殺秦王。



史書上面有記載,當時的秦王是非常多疑的,可以說外人想要近身幾乎是不可能,除非有大功勞的人,根據功勞的大小才能分等級百步、五十步、十步之內與秦王談話。

荊軻為了近秦王的身,需要準備兩樣東西

第一就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

第二個東西是燕國的督亢圖

首先我們來說樊於期的首級,因為在之前秦王親政之前,嫪毐叛變樊於期被秦王委以重任,保護自己的大公子扶蘇跟冬兒,但是嫪毐叛變冬兒被殺,所以樊於期因為失職之責怕秦王降罪,所以叛逃到了燕國做了燕國太子丹的門客。



當時荊軻知道太子丹把樊於期看的很重,不會殺了樊於期,荊軻便親自找到樊於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樊於期同意把自己的首級交給荊軻,只為能夠成功刺殺秦王,但是在《大秦賦》中樊於期的首級卻是太子丹取到的,這明顯跟歷史不相符,《戰國策·燕策三》中是這樣的記載: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23)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圖窮匕見

另外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做「圖窮匕見」,便是出自荊軻刺秦,荊軻將短劍魚腸藏於督亢圖之中,翻開給秦王看的過程中取出匕首,但是在《大秦賦》中督亢圖已經交給了秦王,如果秦王不喊荊軻離自己近點,試問匕首荊軻還怎麼能拿得到?



秦王繞柱

然後就是另外一個成語「秦王繞柱」,這個成語的意思就很明顯了,荊軻追著刺殺秦王,秦王為了躲避只能繞柱躲避,因為秦王的佩劍太長的緣故,一直拔不出來,所以才有了「秦王繞柱」,然而在大秦賦中直接就忽略這個成語,荊軻多次揮刀但都沒有傷到嬴政,嬴政滾下王座,在大臣的提醒下抽出佩劍,化身比第一刺客還要強大的武林高手,以一個燕子回身一劍重傷荊軻,這一點完全就是無視了史書。



其實劇情符不符合歷史,看看歷史的記載就知道了。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本來史書上記載,秦王之所以沒有被荊軻殺死,原因是在場的一位侍醫夏無且,情急之下用藥箱砸了荊軻一下,才讓秦王有機會拔出佩劍,但是在大秦賦中,卻是宰相李斯代替了侍醫夏無且,雖然是一個非常小的細節,但是為何要魔改歷史呢?



要知道沒有史書記載的怎麼演都可以,但是明明史書上面寫的明明白白,為何還要做這樣誤人子弟的事情呢?

想像一下當並不了解歷史的人去問你「秦王繞柱」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的時候,解釋不清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就像那部劇中演的一樣,這樣孩子們不就瞬間理解了?但是被改了之後試問我們要怎麼去解釋呢?



的確作為電視劇《大秦賦》想必也是為了讓鏡頭中的秦王有一些美感,但是對於歷史而言恰恰這種美感是不需要的。

年輕的觀眾對於歷史的理解現在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影視劇,所以一部標榜著還原歷史的影視劇,就應該把最基本的東西給年輕的觀眾呈現出來,而不是隨意的改動。

現如今各種技術非常發達,所以這部《大秦賦》的製作堪稱精良,但卻在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中墊底,原因我覺得是部分劇情偏離歷史造成的。不知道大家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刺了一個寂寞
    這樣一來,刺秦舉動到底正確與否,歷史學家自有定論,而後來人更看重的是荊軻刺秦的悲壯舉動。對於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人們都是通過司馬遷的《史記 刺客列傳》了解的。而這個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在於它的悲情,也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詩人陶淵明寫過這樣一首詩歌來歌頌荊軻。陶淵明在詩歌中幾乎將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中與荊軻有關的內容進行概括,重點在易水送別。
  • 《大秦賦》中荊軻刺秦橋段淪為吐槽笑點,編劇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首流傳千古詩歌的便是荊軻刺秦前,離開燕國,在易水邊告別燕國太子眾人所吟唱。對於荊軻刺秦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在《大秦賦》的演繹下,我看到了一出不忍直視的鬧劇。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毀經典?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大秦賦》中在描寫荊軻刺秦王在大殿上讓人哭笑不得的鬧劇吧。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嚴重失真,瞎編亂改,太子丹成失敗罪魁禍首
    大秦帝國系列一向被觀眾稱為歷史正劇,可到頭來的《大秦賦》卻出現了嚴重的劇情失真現象,還是出在了非常有名的荊軻刺秦王片段中,真是有些貽笑大方了。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掀翻秦王與太子丹最後一艘「友誼的小船」
    電視劇《大秦賦》已播放至第73集。在最新劇情中,聽聞秦國兵臨易水的燕王,徵求破秦之策。沒想到,有的主張主動出擊,攻打秦國;有的建議加強軍備,以防不測;有的還怪太子丹與秦王作對,才導致燕國受敵。看來,燕國確實沒有可用之才了。不亡才怪。最後,燕王總結:按兵不動。
  • 大秦賦終於收官:荊軻刺秦只用了一集,飛速滅楚僅需幾分鐘。
    電視劇《大秦賦》在萬眾期待中開播,在萬種唏噓中結局,是的,今天這部被笑稱為:大情婦的劇終於結束了,這結局真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啊,滅六國比翻書還快,結局太過倉促。
  • 《大秦賦》中的蒙驁一家,在荊軻刺秦王后,差點被秦始皇滅族
    《大秦賦》持續播出,劇中,秦國上將軍蒙驁給人印象深刻,而他的兩個孫子蒙恬、蒙毅也是秦始皇嬴政少年的玩伴。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流傳千古,但也可能被誤讀了!太子丹和荊軻的終極目的並不是暗殺秦王,而且荊軻刺秦的基本目標已經達成,並未完全失敗。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更是借異史氏之口,將另一位刺客聶政與荊軻對比,認為荊軻是個千古遺恨,讓人恥笑。甚至從野史上看到:荊軻的墳墓被羊角哀、左伯桃的鬼魂掘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荊軻就是活著的時候不能成名,死後還喪失了大義,為人不肖。
  • 《大秦賦》太子丹如果不行刺秦王,燕國能否被秦國滅?
    本圖片來源於網絡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起針對秦王的刺殺事件,直接導致了燕國被秦國所滅。那麼,如果當年太子丹沒有策劃此事,燕國會被秦國所滅嗎?電視劇《大秦賦》向觀眾展示了另一個大秦,另一個嬴政。在該部電視劇中,我們會發現秦國並非是傳說中的虎狼之國,它只是與其他諸侯國一樣,為了能在亂世中存活,不再受他國凌辱,秦國自孝公推行商鞅變法後,迅速在諸侯國中崛起,歷經數代君王的努力,才得以擁有傲視天下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嬴政手中才得以爆發。
  •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大秦賦》進行了一半,秦王還沒有親政,我們最想看的是滅六國的具體情況,只是劇情確是秦國的內鬥,鬥完了一個又一個,就是沒有滅六國。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趙國滅亡後,秦王嬴政親赴邯鄲,下令將趙王遷廢為庶人,趙氏宗廟遷至鹹陽,然而趙人擔心秦國推行郡縣後,自己的封地喪失,所以不願歸降
  • 大秦賦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殺,我們看荊軻刺秦卻是自殺?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為節省看官時間,且選一小段翻譯成白話文):……荊軻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於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 《大秦賦》對樊於期的改編不能忍,高風亮節變成怕死之人!
    電視劇《大秦賦》收官,最後幾集滅六國演繹得還算精彩,如果全劇按照最後十集的緊湊感拍40集,絕對稱得上《大秦帝國》完結篇,畢竟《大秦帝國》四部曲,只有第四部才是滅六國後真正的大秦帝國。然而第74集對於荊軻刺秦王的改編真的很難忍,樊於期變得貪生怕死!
  • 《大秦賦》落幕,《大秦帝國》最終晚節不保,作者孫皓暉何時重拍
    《大秦賦》 備受關注的78集歷史大劇《大秦賦》終於落下了帷幕,說實話留下的遺憾太多了。 有觀眾稱《大秦賦》是《大秦趙姬傳》,調侃這部劇的主角是趙姬,而不是秦王嬴政。
  • 《大秦賦》太子丹放在這樣一個狠人不用,用秦舞陽難怪會失敗!
    今日《大秦賦》更新到了「荊軻刺秦」這一段,這段「荊軻刺秦」大家基本都耳熟能詳。燕太子丹為了阻止秦國進攻燕國,派出荊軻和秦舞陽為使,拿著樊於期和燕國的地圖還有一把淬毒的匕首行刺秦王。我們之前都知道,秦舞陽是13歲就殺過人,所以大家都覺得秦舞陽是個狠人。所以太子丹就讓他當荊軻的副手。結果大家都知道,以為秦舞陽是個王者,結果實際上是個青銅。一到秦王宮殿門口直接嚇得腿軟。所以很多人把荊軻刺秦失敗,歸結於秦舞陽的掉鏈子,確實如果沒有秦舞陽的掉鏈子兩人合力應該能成功。
  • 荊軻刺秦,被侍醫所救,事後獲賞4800兩黃金,此人有何來歷?
    《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主要通過還原真實歷史細節,烘託出一位性格飽滿,能容常人所不能忍的嬴政形象。
  • 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但是人們對此事前因後果的理解,與歷史事實出入很大,並且跟歷史真相正好相反。郭關古琴演奏《廣陵散》影視演繹「秦王刺荊軻」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秦王劍術高,該觀點來自於文學家的解讀和影視導演的演繹。   詩人陶淵明在《詠荊軻》中寫到:「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 荊軻刺秦王的太子丹到底與秦王政有多大仇?
    荊軻刺秦王是歷史書裡的名場面,荊軻因為刺殺秦王而名聲大噪,成功躋身頂級歷史人物圈子。共同患難,成兄弟: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一手策劃的。曾經兄弟終反目:回到燕國後,太子丹想找人弄他這個小學同學秦始皇,然後太子丹就發了個朋友圈說,有誰能幹掉秦王嬴政,求介紹,在線等,急。最後通過他班主任鞠武認識一個叫田光的,再通過田光認識了荊軻,準備讓荊軻在線吊打秦始皇。荊軻上線之後,太子丹掐指一算,荊軻這一去很有可能回不來了,所以就對荊軻非常好。
  • 大秦賦:先殺樊於期,後獻自己項上人頭,悲情燕太子丹讓人無語
    《大秦賦》看到現在,終於迎來了荊軻刺秦這一悲壯的畫面。  戰國第一刺客荊軻在燕太子丹的慫恿下,帶上樊於期的人頭趕往秦國。在易水河畔,他與太子丹和好友高漸離辭行,懷抱一顆必死之心,在瑟瑟秋風中義無反顧地走向「虎穴」,從此青史留名,讓後人無不感動於他的胸懷。
  • 荊軻被蓋聶瞧不起、趕鴨子上架刺秦?揭開《秦時明月》背後的歷史真相
    荊軻: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刺秦放眼整個大秦,除了始皇嬴政外,最有名的就是刺殺他的荊軻了。這個在劇中活在所有人的臺詞中、回憶中,仗義明理、豪氣幹雲的大俠。在歷史上的可能是個趕鴨子上架的慫貨。荊軻是被田光舉薦給燕太子丹的,燕國這個太子是個不靠譜的主子,在發小嬴政那裡受了欺負回到燕國就要找人捅死對方洩憤,也是任性。他的老師勸說不過,就找了田光,田光已老,轉頭跪請荊軻,並向燕太子丹大讚荊軻是「神勇之人,喜怒不形,似為勝之。」太子丹於是請來荊軻,引為上賓,享受跟自己同等的待遇。荊軻待舒服了,遲遲不出發完成任務,還推脫說在等人。
  • 面對荊軻秦王為何不以劍擋?嬴政:像《大秦賦》那樣佩劍我先砍他
    編者按:近期,熱播電視劇《大秦賦》宣告完結。那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刺殺——荊軻刺秦王,也再次被搬上了螢屏。於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經典的一幕:荊軻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時候被躲開,秦王想拔劍反擊卻拔不出來。那麼,有個堪稱老生常談的話題又要被說一下了。秦王為啥拔不出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