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不缺刺客,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而荊軻更是讓史書記載下來。
荊軻刺秦王是失敗的行為,不僅結果失敗,而且,荊軻刺秦王到底有沒有歷史意義,相信史學家一直在爭論。
這個意義在於,第一,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了,那麼歷史將會改寫,當然,中國統一也是勢在必行,但是,就算荊軻刺秦王成功了,而秦國也群龍無首了,那麼完成統一大業的就一定是燕國,甚至是燕太子丹嗎?
未必,你以為齊國是死的嗎?
甚至當荊軻刺秦成功,嬴政倒在荊軻的刀下,堂上還有李斯等人不可能被他完全控制住,倒下一個秦王,還會很快有另一個秦王出現。
刺殺一個完成統一大業的君王(儘管是暴君,但其他國家的君王就是仁君嗎?顯然不是),讓歷史進程改變,讓天下繼續陷入戰爭中,這顯然不是人心所向。
對於燕國來說,刺秦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加速了國家滅亡的進程。
這樣一來,刺秦舉動到底正確與否,歷史學家自有定論,而後來人更看重的是荊軻刺秦的悲壯舉動。
對於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人們都是通過司馬遷的《史記 刺客列傳》了解的。而這個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在於它的悲情,也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詩人陶淵明寫過這樣一首詩歌來歌頌荊軻。
陶淵明在詩歌中幾乎將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中與荊軻有關的內容進行概括,重點在易水送別。他這樣寫到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最後他表達了對於荊軻因為技術原因刺秦失敗的遺憾。
陶淵明被號稱田園詩人,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給人一種閒適優雅的韻味,而他的《歸去來辭》、《桃花源記》都讓讓我們讀出他歸隱田園與世無爭的悠然情懷。
而這首《詠荊軻》卻有一種鐵血豪情。這種鐵血豪情是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所記載的,它越過悠遠的時空,讓無數詩人與俠士情脈相通,將其中的精神傳遞。
何止是陶淵明,駱賓王有《於易水送別》詩句云:「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李白也寫有俠一首詩歌叫《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辛棄疾《賀新郎》詞中云:「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司馬遷的《史記 刺客列傳》寫了4位從春秋到戰國期間的刺客,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了,而荊軻刺秦王就是以失敗的悲情英雄形象流傳後世。
《史記 刺客列傳》中,荊軻最後出場,可謂壓軸戲。描寫荊軻的篇幅也很長,從他的成長背景,包括他的祖先是齊國人,後來遷移到衛國。他的名字,(衛國人稱呼他慶卿。到燕國後,燕國人稱呼他荊卿。)以及他的成長,他的愛好,志向都介紹了一番。
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經歷,從小喜愛讀書、擊劍,憑藉著劍術遊說衛元君,衛元君沒有任用他。包括他仗劍遊歷,結交聶蓋與魯句踐,以及在燕國結交高漸離,以及他的性格,「荊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這一系列的鋪墊,妥妥的大男主戲的男主角啊。
接著,司馬遷寫燕國太子丹與荊軻的交往,以及對荊軻的託付,請他去秦國刺秦,以及樊於期和田光為此做出的犧牲。
接著,濃墨重彩地描寫易水送別的戲。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場戲中,第一男主角荊軻,男二號燕太子丹以及群眾演員皆白衣冠送之,在易水邊,他們祭拜祖先,然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聲音為變徵之聲,我國古代音樂曲譜為宮商角徵羽五個調,徵調的音很高,變徵音就更高了。
這個高音唱得所有人都垂淚,然後,故事的主題曲出現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注意,這首歌唱了兩遍,第二遍又一次轉調,轉到最高音羽調,在眾人和歌中,荊軻就車而去終不回頭。
這一段和秦宮裡刺秦被選入中學課本中,因此,大家都記憶猶新,在看《大秦賦》時候,都期待易水送別以及秦宮中,荊軻刺秦的精彩場面。
結果,沒有想到,劇情直接給我們一個對史書上的《荊軻刺秦王》大顛覆。
我們知道,《大秦賦》講的是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故事,嬴政當然是絕對主角,而荊軻只是其中一個故事,所以,他沒有主角命,甚至連燕太子丹都比他的戲份多。
於是,在74集,荊軻就出現了,如果不是字幕,誰知道他是荊軻呢?然後就是燕太子丹給荊軻交代任務,荊軻猶豫著,燕太子丹把徐夫人為他訂製的匕首拿出來,讓手下用自己的性命試一下刀鋒(手下的命就不是命嗎)。
接著去找樊於期,剛給樊於期交代完,人家還在思考,後面一個手下立刻用刀捅進樊於期後背。
「我可是救過你的命啊。」樊於期留下遺言就掛了。說好的自殺呢?
然後就是易水邊溫吞水一樣的送別,高漸離本來要跟著荊軻去秦國,結果燕太子丹留下他,然後他擊築,(我至今沒有聽出這個築的聲音)朗誦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怎麼不唱呢?
話說這部電視劇的作曲趙麟也是作曲家趙季平的兒子,父子倆對西北音樂也很精通,而且譚維維演唱的主題歌也不錯,可就是捨不得給荊軻一首歌曲。沒有歌曲的渲染,易水送別終於溫吞水一般。
接著,荊軻到鹹陽,在驛館與秦舞陽演繹面見嬴政的過程,荊軻瞬間變成老媽媽,而秦舞陽成了小孩子,小孩子很快不耐煩了。兩人的不和顯露出來。
果然,在大殿外,秦舞陽腿軟了,不敢進宮。荊軻只好獨自進宮面見秦王。而他見到秦王秒慫,讓觀眾大跌眼鏡。
不過,這也說得通,畢竟,你燕國是來求和的,不可能牛氣沖天,如果那樣,秦王也不會毫無戒心地讓荊軻到他的案幾邊了。
他先呈上樊於期的人頭,本以為嬴政會分心,不過,嬴政沒他想像的分心,他又拿出燕國督亢地圖,嬴政正看出入神,荊軻抓住嬴政的手,直接刺向嬴政,刀子離嬴政的脖子很近很近,但嬴政反應力還是很快的,直接向後仰,掙脫了荊軻。
然後,秦王秒變劍客,而荊軻被李斯用藥箱擊中,秦王與荊軻決鬥,糾纏,翻滾下大殿,最後 荊軻撲地。,而史記中「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都沒有了。
原來,我們誤解荊軻,他不是技不如人,而是任務難度係數太高了,要他活捉秦王嬴政,逼迫他籤署歸還六國土地的協議,所以才失敗的。
而秦王嬴政頭髮蓬亂地在大殿裡咆哮,他憤怒了,為什麼,為什麼燕太子丹要殺我,難道我的國策不對嗎?
只是,我們和荊軻意難平,難道荊軻成了配角就不能夠有尊嚴了嗎?
而樊於期更憤怒,我就不能死得英雄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