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樊於期就是下一個甘羅,不懂秦王心思終會被殺掉

2021-01-10 在影一方

在歷史大劇《大秦賦》中,秦國相邦呂不韋權傾朝野,門客眾多,甘羅和樊於期是其中一對比較出名的門客,但是,少年甘羅因為鋒芒太盛,在呂不韋和秦王嬴政面前,陷嬴政於不義的地步,強行秀一波操作,被嬴政當場賜死,而樊於期誘導嬴政的親弟弟公子成蛟謀反叛國,被當場腰斬,陷嬴政於殘害手足的地步,可以說,甘羅的下場就是樊於期的歸宿。

01少年英雄甘羅

甘羅,是前朝宰相的親孫子,在華陽夫人發動宮廷政變的時候,舉家外遷到他國,在呂不韋平定叛亂,逐漸權傾朝野之時,甘羅投拜到呂不韋的門下,他是一個少年英雄,有衝勁,有謀略,但因為年少輕狂,涉世未深,未看懂局勢的情況下,遺憾喪命。

在少年秦王嬴政和燕國公子姬丹達成結盟,意欲共同攻打趙國,甘羅卻以國家為重,在呂不韋的授權下,出使趙國,以燕國為交換代價,未費一兵一卒得到趙國的五座城池,他雖為國謀利,但陷嬴政於不義,最終被嬴政親手殺害。

02笑裡藏刀樊於期

樊於期是呂不韋推薦給秦王嬴政的郎中,專門保護嬴政的安全,他雖生性善良耿直,但終究是一個目光短淺,為呂不韋命令是從的小人,在呂不韋的授意下,他伴隨公子成蛟帶兵出徵,攻打趙國,他唆使成蛟謀反,最終被處以腰斬。

樊於期以個人之力,摻雜到王室政權爭鬥中,他鼓動唆使嬴政的親弟弟公子成蛟謀反叛國,這是嬴政所不能容忍的,雖然秦王嬴政不能懲罰相邦,但處死他樊於期還是綽綽有餘的。

03重情義的嬴政

少年嬴政繼承王位後,並不具備帝王的資質,因為幼年長期在趙國當人質,他深知底層群眾的疾苦,頗具仁政仁心,對於燕國太子姬丹、親弟弟成蛟充滿感情,而這些情誼,均被帝王這個特殊的位置,所抹殺,姬丹和成蛟一命嗚呼。

甘羅年少輕狂,私自把燕國作為交換條件,換取秦國的利益,但是在道德上卻陷秦王於不義的境界,被秦王抹殺;郎中樊於期聽取相邦呂不韋的意思,隨公子成蛟率兵出徵,唆使成蛟舉兵謀反,被將軍王翦強勢鎮壓。

甘羅和樊於期同是相邦呂不韋的門客,但是他們目光過於短淺,以呂不韋的意思馬首是瞻,殘害秦王嬴政的手足兄弟,在情感和道德上,導致嬴政陷入不忠不義的地步,當然是一步危險的行為,當甘羅被秦王抹殺時,樊於期應該反思,否則,他就是下一個甘羅。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樊於期因為何事被誅殺全族,與秦王結下深仇大恨?
    《大秦賦》中虛構的冬兒,對嬴政意味著什麼?  一、《大秦賦》中樊於期逃亡燕國的原因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本是呂不韋門客,後擔任秦王身邊保駕的郎中令,他按照呂不韋的指示,把李斯一步步推薦給秦王。又按李斯計謀,引誘嬴政弟弟成蛟叛變。在嬴政前去雍城加冠時,被委以重任,留守鹹陽保護公子扶蘇和冬兒。
  • 《大秦賦》對樊於期的改編不能忍,高風亮節變成怕死之人!
    電視劇《大秦賦》收官,最後幾集滅六國演繹得還算精彩,如果全劇按照最後十集的緊湊感拍40集,絕對稱得上《大秦帝國》完結篇,畢竟《大秦帝國》四部曲,只有第四部才是滅六國後真正的大秦帝國。然而第74集對於荊軻刺秦王的改編真的很難忍,樊於期變得貪生怕死!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說到刺殺秦王嬴政的行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荊軻刺秦。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趙人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燕太子丹沒有遭到打擊,反而邀請荊軻來刺殺秦王嬴政。雖然當時秦國大軍還沒有正式進攻燕國,但是,在燕太子丹看來,等到其他諸侯國全部被消滅的時候,燕國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因此,在《大秦賦》接下來的劇集中,荊軻刺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可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卻虛構出了一位「冬兒」的女性角色。劇中的冬兒是嬴政的青梅竹馬,嬴政當上秦王后,還將冬兒接到身邊,對其百般呵護。在這之中,冬兒也是為數不多並能得到嬴政信任的人。《大秦賦》裡,隨著長信侯嫪毐,宰相呂不韋接連被誅,冬兒這個角色也正式與觀眾告別。起因是嬴政剷除嫪毐時遭到對手反撲,嫪毐派重兵將章臺宮團團圍住。
  • 《大秦賦》之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秦國已經發起了親滅六國的號角,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一幕也會在這幾天出現了,而這個《大秦賦》之中被塵封已久的樊於期也終於要出現了。在《大秦賦》之中,編劇對樊於期做了一點改動,一開始將他設定為呂不韋的護衛,後來得到秦王嬴政賞識就留在身邊了,當時負責保衛公子扶蘇,可是嫪毐之亂時不知道為什麼逃跑了?
  • 《大秦賦》結局難平觀眾怒火!重讀歷史深究其罪
    樊於期為什麼要放走燕國太子丹? 劇情中樊於期對太子丹有救命之恩,他領著一隊秦軍明明已經逼近了太子丹,完全有能力做到生擒,但是他送了一匹馬決定放走他。這個舉動讓很多觀眾好奇是什麼內在原因?這要從人物性格來分析,樊於期在領兵的時候已經外露剛愎自用的性格,此人過度自信且太有主見了,所以很容易以自己的思想作為判斷,他覺得做得對就是對。
  • 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
  • 大秦賦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殺,我們看荊軻刺秦卻是自殺?
    樊於期之死,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樊於期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接著看:關於樊於期的死!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為節省看官時間,且選一小段翻譯成白話文):……荊軻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於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讓這位秦國將領最終叛變,投靠了燕國呢?樊於期曾兩次叛變秦王,戰敗降燕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有二子,長子是秦始皇嬴政,其母為趙姬;次子是長安君成蟜,其母為韓姬。
  • 大秦賦:先殺樊於期,後獻自己項上人頭,悲情燕太子丹讓人無語
    《大秦賦》看到現在,終於迎來了荊軻刺秦這一悲壯的畫面。  戰國第一刺客荊軻在燕太子丹的慫恿下,帶上樊於期的人頭趕往秦國。在易水河畔,他與太子丹和好友高漸離辭行,懷抱一顆必死之心,在瑟瑟秋風中義無反顧地走向「虎穴」,從此青史留名,讓後人無不感動於他的胸懷。
  • 《大秦賦》的編劇漏洞太大,觀眾靠著善意和理解已經補不住
    比如在五國合縱伐秦時,讓樊於期放了燕國太子丹,這就為樊於期以後投燕埋下了伏筆。《史記》中關於樊於期這個人物記載的太少,只說他從秦國逃到燕國,最後自殺,用自己的人頭支持荊軻去行刺秦王。《東周列國傳》中說他對呂不韋不滿,覺得嬴政可能血統有問題,所以支持嬴政的弟弟——公子成蟜謀反。
  • 被荊軻獻頭給嬴政的樊於期,歷史上犯了什麼罪,要叛逃秦國、投奔太子丹?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將樊於期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國,被太子丹收留。後來,太子丹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當獻禮,說了這麼一番話:「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可知,秦王誅殺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那麼,秦將樊於期究竟犯了什麼罪?
  • 大秦賦,嬴政為什麼殺甘羅那麼輕鬆,而殺嫪毐那麼困難?
    歷史上甘羅是甘茂的孫子,甘茂是上蔡人,典型的楚系勢力,但卻並非楚國外戚勢力,而且和之前的老秦族人甘龍並沒關係。雖然甘茂曾經做到過左丞相,但是那也是憑的一己之功,本質上只不過是一個高級打工仔。所以他的孫子依附於相邦呂不韋門下,是符合歷史邏輯的。大家都熟悉甘羅12歲拜相的故事,但實際上那只是一個為了出使方便的虛名,他從趙國回來後,歷史就再也沒有記載過這個人。
  • 《大秦賦》:荊軻刺秦被魔改,網友:誤人子弟
    荊軻為了近秦王的身,需要準備兩樣東西第一就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第二個東西是燕國的督亢圖首先我們來說樊於期的首級,因為在之前秦王親政之前,嫪毐叛變樊於期被秦王委以重任,保護自己的大公子扶蘇跟冬兒,但是嫪毐叛變冬兒被殺,所以樊於期因為失職之責怕秦王降罪,所以叛逃到了燕國做了燕國太子丹的門客。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首先,我們回到刺殺行動一開始,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接觸的機會,而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荊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用樊於期的人頭討好他。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巴不得有人能提著他的人頭來見自己。而樊於期正投奔於燕國太子丹門下,可以說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早晚都是死,何不以死明志呢?其次,荊軻私下找到樊於期,並慫恿他自盡。
  • 《大秦賦》大結局,嬴政從秦王到秦始皇的十年,有十個之最
    作為大秦系列的終章,78集的《大秦賦》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宮鬥劇也罷偽史劇也罷,秦王終究用了十年時間蕩平六國,統一天下,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縱觀全劇,我總結了十個之最。作為太子,既無戰功也無謀慮,為質秦國時,多次頂撞秦王,又私自出逃鹹陽,加入趙國合縱伐秦的隊伍,別人的背後都是整個國家支撐,他的背後是一無所有。最荒唐的丞相本劇中最荒唐的丞相肯定是郭開,從一個小跟班到一國之丞相,郭開靠的是溜須拍馬阿諛奉承。
  • 大秦賦:鄭義、樊於期、鄭貨被稱為呂府三寶,扮演者都畢業於中戲
    在上一篇介紹《大秦賦》的文章裡,很哥說到了兩位演活了兵馬俑的演員,一位是王齕的扮演者郭常輝,一位是百夫長李夫的扮演者孫蛟龍。但不少網友說呂不韋府中的樊於期、鄭義、鄭貨才是最像的。那麼,今天很哥就來介紹一下「呂府三寶」,和他們的扮演者。
  • 《大秦賦》中荊軻刺秦橋段淪為吐槽笑點,編劇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但在《大秦賦》的演繹下,我看到了一出不忍直視的鬧劇。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毀經典?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大秦賦》中在描寫荊軻刺秦王在大殿上讓人哭笑不得的鬧劇吧。在《大秦賦》的第75集,荊軻受命於燕太子,作為燕燕國的特使前往秦國,名義上是求和實則刺殺秦王政。為了能夠面見秦王,荊軻提出了兩個要求:一獻上樊將軍首級,二呈上燕國督亢圖。
  •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
    樊於期做了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恨樊於期?最近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秦始皇好像非常的恨這個樊於期,那麼有人要問了,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恨呢?這個問題也挺有意思的,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其中的核心原因吧,感興趣的你也別錯過了,一起來分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