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2020-12-23 昀嘉文化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為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之一。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著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被尊為「千古第一完人」。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生在不同年代,但對於人生修行的理解如出一轍,都源於儒學體系並結合自身體悟予以延展深化,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借鑑意義。

一、修心學王陽明

王陽明的學術思想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個人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陽明「心學」體系。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曾國藩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我們總結其核心思想與大家分享如下。

1、欲修身,先養心

浮世之中,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欲靜心,先戒躁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與身體的操勞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焦慮急躁。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不能堅守初心,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即在於面對任何事都不急不躁,保持內心寧靜。

3、欲去焦,先寬心

對於憤怒、焦躁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所謂「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世界則會比別人更開闊。

4、欲心曠,先求簡

所謂「大道至簡」。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追求表面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缺少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5、欲簡泊,先意誠

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必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紛繁複雜的社會,當我們想盡方法武裝自己的外在時,卻忽略了最大的武器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裡。

6、養一身浩然正氣

做每件小事都要符合良知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它事則能以良知為指導,進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要養浩然之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梁,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7、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方能實現。

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克己的實質並非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與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並非純粹壓抑欲望,而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這正是心靈修養的真功夫。

8、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汲取經驗教訓,最終只會固步自封。無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

怎樣自明?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就算笨拙的人,如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聰明,柔弱也會變剛強。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9、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機過重,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恐懼、懷疑、憂慮、絕望等情緒,如果心中充滿這些情緒,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

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與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如果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就沒有空間去承載其它。

10、心是快樂的根

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生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生病、降職、失戀、失業等等。世人多認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

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之心,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二、修身學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如果剔除上述眾多的頭銜,曾國藩本質上是個儒家,他的身上始終散發著儒家思想的光芒,堪稱儒家價值理念的宣傳者與踐行者。

儒家注重修身,認為修身為做人之本,修身方能齊家,而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參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並總結出十二種修身法則。

1、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端正嚴肅,時刻警惕個人是否出現閒雜的念頭。平日閒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不要想身體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則必須專心致志,不存雜念。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才能像早晨的太陽一樣保持旺盛的生機。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每天不限時段,靜坐一小時以上,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使思慮不出本位,以使生命凝結,正如寶鼎一般鎮定。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

天色剛亮就起床,醒了以後不要有留戀安逸甚至淫邪的念頭。

4、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讀書要專心,一本書還未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書籍。東翻西看地隨意讀書,對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每天必須圈點十頁。

5、讀史:丙申年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我在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訓誡道:「你為了買書而向別人借錢,我不惜一切地替你還帳,你若能仔細地圈點閱讀一遍,才算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從此以後,我每天都仔細讀上十頁,如果稍有間斷,就是對父母不孝。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說話要謹慎,要時刻細心留意,這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能夠做到光明正大之行,沒有奸詐計謀、行險僥倖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說得出口,這樣才能將真氣存蓄於丹田之中。

8、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保持身體健康。十二月接到家父手書:「節制操勞,節制欲望,節制飲食。」時刻都像養病時一樣地保養自己的身體。

9、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讀書都要將心得記錄下來,不要刻意地從書中謀求深意,不然就是曲從於他人。

10、月無亡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每月都要複習已學過的知識本領。每個月做詩歌或短文數首,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一味地懶惰遲延,否則易使遠大志向喪失殆盡。

11、作字:早飯後做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習練書法。早飯後練習書法一小時。所有文字方面的應酬都可作為練習書法的機會。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能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會越難以清理。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門。出門應酬玩樂,會使人荒廢修養功夫、神情疲憊。這種不良習氣必須徹底戒除!

三、結語

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王陽明與曾國藩的思想體系,對於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引導我們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相關焦點

  • 人生如戲,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
    人生如戲,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人生在世,不凡會經歷一些事情,如:經歷過感情挫折,  貧寒、勤工儉學,大病一場後痊癒;經歷過人間冷暖,嘗盡生活酸辣苦甜,等等,都是人生的修行,修行貴在修心,明白了自然會大徹大悟,更會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內心強大,無往不利,自然而然。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王陽明先生的家裡,來了一個小偷,被發現以後,先生好為人師的勁頭上來了,他著著實實地給小偷上了一課。最後,小偷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好巧不巧,曾國藩也跟小偷挺有緣。曾國藩家裡進了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到他們全家人都睡了進去偷東西。當時曾國藩在背《嶽陽樓記》。
  • 曾國藩讀王陽明心學,發現人的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做到4點
    曾國藩讀王陽明心學,發現人的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做到4點一人想變成什麼樣的人,最好是的法子便是找一個方向人物,隨後效仿他,最後你能生活成他的模樣。曾國藩便是1個獲得成功的案例,曾國藩被稱為「完人」,半個聖人,而他最敬佩的人便是心學大師王陽明。
  • 人生最大的負累,莫過於想得太多,王陽明: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王陽明說:「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養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順其自然,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是修行。人生大部分的煩惱不過都是庸人自擾,就像王陽明在他的《傳習錄》中所提到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吃飯,就好好吃飯,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睡覺,就好好睡覺,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 王陽明:做一個真正能前進的人,亦能後退,才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王陽明作為研究心學的一代聖人,王陽明一直主張「致良知」,跟隨自然的發展規律,不斷調整心態,將天、地、人合一,從而達到順其自然的境界。王陽明伴著祥雲而生,從小衣食無憂,富貴榮華,但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他十一歲時就立志將「讀書做聖賢」列為人生的頭等大事。為實現這個志向,他經受了很多磨難。
  • 王陽明:「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強求來的也守不住
    王陽明:「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強求來的也守不住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人自從一生下來,就開始了人生之路的修行。在這人世間行走,有的人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的人天生就含著金鑰匙,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而有的人,出生就是「窮人」,一窮二白,一切全靠自己徒手打拼。歸根結底,這個世界上永遠還是窮人要比富人多。但並不意味著窮人就一定過得不快樂,過得不幸福。
  • 王陽明:把別人對你的誹謗,當作修行
    遇到這種情況,生氣是正常的狀態,但是如何能解決生氣的問題,讓自己的生氣適度,不會對人生產生壞的影響,這是一門學問。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王陽明的學生說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孔子身上,在魯國。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成為了日本人的偶像,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告誡,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年過50的人!
  • 王陽明:經常壓抑情緒的人,往往會更加抑鬱,把自己人生變得更糟
    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見到美女、帥哥,會多看幾眼,本來就是人生正常,對那些程朱理學的儒家來說,都是要不符合聖人的教化,要滅人慾,要克己復禮等等!王陽明(王守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張要「順其自然」,有「度」就行,不必壓抑自己,他用一首禪詩來表達,「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據《王陽明全集》記載,他看到一個苦修多年和尚,直接問他想娘親嗎?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那麼,「慎獨」是什麼意思呢?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1.忌猶豫不定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
  • 王陽明:36歲面臨人生低谷時,我做了三件事,從此人生一路開掛
    王陽明:36歲面臨人生低谷時,我做了三件事,從此人生一路開掛談及王陽明,大家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是明代中期以後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按王士禎來說:「王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你一事無成?不是敗於懶惰,而是輸給了忙碌
    所以人生一世要想成功,真的該學一學王陽明的"精一"之功。人的一生就該讀讀王陽明"精一"之功是王陽明的《傳習錄》裡教給後人如何穩定心神,終結無意義忙碌的一種方法。而這僅僅是王陽明智慧的冰山一角。王陽明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人生經驗與精神財富。有人說"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王陽明就是那其中一個,另外的一個是孔子,還有那半個是曾國藩。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起起落落,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使得他更加的看透了這個世界,更有了非同一般的智慧。
  •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不容易幸福,希望你不是
    我國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就告訴過世人,一個人一生幸運與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這3種人最命苦,看看你是不是。操心的人,命苦很多人累就是因為太操心。這在中國的老人身上體現尤其明顯,兒女明明都長大了成家立業了,但是他們還是忍不住會過分關注孩子們的生活,這樣一來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王陽明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他深知情緒對一個人思維的影響是非常的的,心不動、情緒穩定才能讓自己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這也是智者的表現。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而能夠做到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高級的修養
    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而能夠做到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如何去擁有這種和智慧和修養?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意思是說:人必須在做事上磨鍊,才能真正站得住腳;才能做到於靜中能安定,在動中也能安定。
  • 王陽明:世界上有3種人命苦,不容易幸福,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
    因此如果想要真正獲得幸福,首先得實現內心的滿足,說白了就是修心,古人其實早就開始研究這個話題了,於是李白早就說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範仲淹也說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說修心,就不得不提王陽明,他在心學方面的造詣,至今無人超越,是明代的「心理學大師」。
  • 王陽明:世界上有3種人命苦,不容易幸福,希望你不在其中之一
    因此如果想要真正獲得幸福,首先得實現內心的滿足,說白了就是修心,古人其實早就開始研究這個話題了,於是李白早就說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範仲淹也說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說修心,就不得不提王陽明,他在心學方面的造詣,至今無人超越,是明代的「心理學大師」。
  • 王陽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打不贏三大戰役,終究一敗塗地
    王陽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打不贏三大戰役,終究一敗塗地經常聽身邊的人說,人的命運究竟是什麼?遇到人生低谷,就會怨天尤人,但你必須弄清楚,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假如有什麼不順心的事,那一定是先考慮自己的錯誤。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想改變自己,任何時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