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
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
1.忌猶豫不定
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
就算在困頓之中,王陽明都從來不輕易放棄,他自始至終堅信堅持的人生才有意義。
明朝的文官,不論是出門還是在工地工作,都坐轎子。
只有王陽明堅持騎馬,他覺得這是鍛鍊騎術的絕佳機會,雖然路途艱險,仍堅持策馬前進。
「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工夫,乃有益。」
人云亦云是庸人的兵戈,過度在乎他人看法是庸才的武器。
猶豫不定,將永遠在彎路中循環,沒有盡頭。
堅持本心,是這個時代最珍貴的品質之一。
2.忌心高氣傲
活到了一定年紀,很多人總是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對看不順眼的人或事指點江山,一副儼然「吾即宇宙中心」的姿態。
但是,智者如王陽明,卻說驕傲是萬惡之魁。
依照現在的標準來說,王陽明是個富二代,家境優渥,學富五車,半輩子狂妄不羈。
隨後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流放之路,最終感嘆到「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人生大病多是因一個「傲「字。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未來還未來。
為人可以自信,但千萬不要自負。
3.忌情緒失控
古語有云:「性躁氣粗,一生不濟。」
王陽明說:「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常常憤怒的人,會像一頭面目可憎的野獸。
這心中的野獸,其實是可以控制不讓其出沒的。
王陽明遭受廷杖,貶官至瘴毒之地的貴州,還受到鄉民們的排擠。
生活環境大變,心情也受到了影響。
好在他很快調節情緒,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感化鄉民,教他們讀書、耕種,被贊為「大善人」。
情緒不恐怖,恐怖的是控制不住情緒。
懂得克制,不動於氣,從容淡定定,便是修行。
4.忌物慾太盛
老話常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每個人的私慾和貪念太多,通常沒什麼好下場。
對此王陽明也表示肯定,所以他覺得蒙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人要有定力還耐心。
物質、錢財、權勢、名利、榮耀......許多看起來高大上的名詞,皆是一座座大山,能壓得人遍體鱗傷,能壓得人直不起腰。
人感
到不幸福的原因,時常是由於想要的太多。
殊不知,求之不得,又恰恰是常態。
要懂得,一味靠外在的堆積,將終究不知「知足」為何物。
做事張弛有度,才得自在;心中安然,才可以解脫。
5.忌勇而無謀
「君子鬥智不鬥力」,嫉惡如仇,是大忌。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老先生不單單是是「心學專家」,也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馳騁疆場,戰績斐然。
他覺得,不管戰場,或是為人處世,需要智慧,而不是蠻幹。
嫉惡如仇,最多就是一個低等實幹主義。
愣頭青一股腦兒向前衝,非常容易衝進絕路,一件事會變得很被動。
聰明人,都是會有智慧地選擇,有技巧地轉彎,有遠見地放棄。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
幾百年來,王陽明心學的思想觀念影響了國內國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