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為:「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以「良知」解說「心」,良知成為他哲學的邏輯起點。
良知在陽明那裡首先表現為一種隨時知是知非的知覺,即一種判別善惡是非的本能。「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誤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這裡的「是非」是指道德上的是非善惡,即好善惡惡。
他還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又說:「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可見,「良知」在陽明看來首先是判斷道德上好善惡惡的依據、尺度,即道德情感的根據;同時,也是前面提到的判別是非曲直的根據,即道德評價。換句話說,「良知」是道德情感與道德評價的統一。
王陽明認為:「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於他人者。」這裡的「意念」是指動機。其先驗論和直覺主義的性質顯而易見。值得注意的是,陽明以良知作是非的判斷並非率性、任意的直覺,而是以他半生積累的是是非非評價的經驗作基礎。也就是說,在陽明那裡,良知對事事物物的裁定是一個分析、推理、證明等理性的過程。
他的弟子王龍溪評價陽明說:「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而萬象畢照。」可見,陽明已將長期積累的理性評價熟化為當下的直覺,即道德意識,這種直覺(道德意識)伴隨著對是是非非的好惡,即道德情感,二者融合達到了赤日當空而萬象畢照的境界。
王陽明良知即是非之心的思想另一意蘊在於,良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陽明說:「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來天則。」「天則」是指宋儒作為道德法則的天理,由此可見,陽明將良知作為既先驗又普遍的道德法則推到了道德本源的高度。
作為道德本源的良知被賦予標準的唯一性,因而,陽明不承認外在權威,即使聖人言論也不例外。他說:「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出於孔子者乎?」
在陽明看來,五經皆是歷史,只是古人身心活動的記錄而已,沒必要神聖到將其置於不敢懷疑的地位,「吾心良知」的裁定取代了任何聖人之言或者經典權威,這種大膽批判權威經典的精神,對晚明思想的解放,以及打破程朱僵化的學術局面都有重要意義。
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而在於你幫助過多少人!
個人微信號:yuanyuwenhua
寧波佛商QQ群:106495741
圓育居士電話:13967888617
佛商微信公眾平臺帳號:foshang13967888617
此公眾帳號更新內容。歡迎大家添加、分享到朋友圈。
祝福大家一切圓滿順利!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