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良知即是非之心

2021-03-01 佛商聯合會

王陽明認為:「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以「良知」解說「心」,良知成為他哲學的邏輯起點。

良知在陽明那裡首先表現為一種隨時知是知非的知覺,即一種判別善惡是非的本能。「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誤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這裡的「是非」是指道德上的是非善惡,即好善惡惡。


他還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又說:「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可見,「良知」在陽明看來首先是判斷道德上好善惡惡的依據、尺度,即道德情感的根據;同時,也是前面提到的判別是非曲直的根據,即道德評價。換句話說,「良知」是道德情感與道德評價的統一。

王陽明認為:「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於他人者。」這裡的「意念」是指動機。其先驗論和直覺主義的性質顯而易見。值得注意的是,陽明以良知作是非的判斷並非率性、任意的直覺,而是以他半生積累的是是非非評價的經驗作基礎。也就是說,在陽明那裡,良知對事事物物的裁定是一個分析、推理、證明等理性的過程。

他的弟子王龍溪評價陽明說:「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而萬象畢照。」可見,陽明已將長期積累的理性評價熟化為當下的直覺,即道德意識,這種直覺(道德意識)伴隨著對是是非非的好惡,即道德情感,二者融合達到了赤日當空而萬象畢照的境界。


王陽明良知即是非之心的思想另一意蘊在於,良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陽明說:「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來天則。」「天則」是指宋儒作為道德法則的天理,由此可見,陽明將良知作為既先驗又普遍的道德法則推到了道德本源的高度。

作為道德本源的良知被賦予標準的唯一性,因而,陽明不承認外在權威,即使聖人言論也不例外。他說:「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出於孔子者乎?」

在陽明看來,五經皆是歷史,只是古人身心活動的記錄而已,沒必要神聖到將其置於不敢懷疑的地位,「吾心良知」的裁定取代了任何聖人之言或者經典權威,這種大膽批判權威經典的精神,對晚明思想的解放,以及打破程朱僵化的學術局面都有重要意義。

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而在於你幫助過多少人!

個人微信號:yuanyuwenhua

寧波佛商QQ群:106495741

圓育居士電話:13967888617

佛商微信公眾平臺帳號:foshang13967888617

此公眾帳號更新內容。歡迎大家添加、分享到朋友圈。

祝福大家一切圓滿順利!吉祥如意!

相關焦點

  • 國學天地 是非之心:良知的正義感
    仔細分析,「良知」作為一種直覺能力,具有兩層含義:一是認知性的直觀感悟能力,但這種直觀感悟並不是經驗論意義上的知識,而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能力,即是前經驗性的智慧;二是價值性的直覺判斷能力,這種能力在具體的運用中產生「是非之心」、即正義感。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王陽明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人的內心有良知,惡人的內心也有良知。二者的區別是一個心體純淨,一個心體汙穢。所以什麼是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智慧。前面我們說過,朱熹提倡向外求理,對此王陽明提倡「心即理也,不假外求」。一個是向外求理,一個是向內求理。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又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 大盜愣在那裡,尷尬擺手:「不方便,不方便!」 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隨著王陽明的循循善誘,大盜低頭嘆服認罪。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在晚年提出「致良知」之後,「聖人」概念已發生了「內在化」的轉向,它指的不是歷史上被稱為「孔聖人」的真實人物,而是指內在於人心的良知存在,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本身就是聖人的象徵,因此他又有「人人心中有仲尼」「心之良知是謂聖」等著名的學說主張。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如果你內心良知被七情六慾所遮蓋,充滿了黑暗的惡念,那麼你眼前的世界就是恐怖的,黑暗的。所有東西只是客觀存在,無善無惡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其實只不過是你內心的映射而已。那麼既然我們的主觀意念中總是會出現善惡,那麼我們的心又該如何區分善念和惡念呢?王陽明對於善惡準則有自己的認識。他說,所有的是非善惡都是按照你的良知指引,並隨時變化的。
  • 王陽明電視劇28集何為良知
    《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能力不是唯一,男人慾成大器,需修煉好這12字心訣
    王陽明告誡世間人:欲成大器,需得修煉好這12字心訣。1、修心:堅定本心修心即進入一種平和的境界,不受外界幹擾,探尋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本心。即使世間誘惑萬千,我心巍然不動。男人只有不斷地修心,才能練就鋼鐵般的意志。讓自己的內心強大到無堅不摧,那也就摒棄了很多雜念,做事自然也就十分會更加順利了。
  • 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明年開拍 講述王陽明心學實踐
    記者了解到,《天地人心•王陽明》通過戲劇化、藝術化,深入淺出地闡述心學哲理,用生動的故事展現王陽明對心學的實踐與傳授。這是一部歷史正劇,是以王陽明為文化傳承的一個切入點,重塑國人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的通俗正本。該劇講述的是明朝一代傑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為立德、立功、立言而探索奮鬥的一生。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一,心即理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對此,王陽明說:人類的倫理道德與自然界的規律完全無關,道德只與我的本心有關——我真心喜歡、贊成的事,就是善;我真心憎惡、厭棄的事,就是惡。這就是"心即理"!因此,我本來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良知。
  • 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摘錄(1)
    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人生啟迪: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2.不忙不亂,不焦不躁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
  • 王陽明—內心強大之「勇」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王陽明理解的「勇」是什麼哪?知恥近乎勇,知道是非、善惡、羞恥是良知,只是接近勇,而肯校正和改正就是真的勇。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生性樂觀的他卻擁有了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生活的瀟灑、自由自在,生不逢時的他受到外界的潮動,順利考取功名卻坎坷不斷。但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狀況,在他看來都是命運對他的考驗,他選擇了安然處之,執掌命運的舵輪,並成就了一套哲學理念。他的內心是強大的,不為外物所動,不擾亂自己的人生軌跡,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按陽明弟子錢德洪的見解,《大學問》者,師門之教典也。在這篇文獻中,王陽明提出:「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這正是王陽明從《大學》直接引出其致良知之學。這也標誌著王陽明擺脫了朱熹格物致知之學,直指人心之學。良知本在人心,不必外求,只需去掉私慾,便可自得本心,是故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王陽明的學術思想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即人的主觀認識與實踐行為要高度統一。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王陽明眾多學生中有一位名叫聶豹的,晚年時期曾經遭遇誹謗而被捕入獄,那時候他淡定從容,絲毫沒有恐慌,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便是一個真正修過心學之人才能表現出來的素養。若是心學能夠在中國廣為流傳,那麼聶豹便不是特例,反而令人們習以為常。 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
  • 史湘雲與王陽明:既保持真我,又認可主流價值觀
    王陽明為什麼能夠創立心學呢?其實,也和他的坎坷命運有關。王陽明得罪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瑾,被發配到貴州龍場。王陽明路上還遇到了刺客,他假裝自殺,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達龍場。龍場在當時是瘴癘之地,是窮山惡水,是有去無回的地方。而且,那裡的人是少數民族。王陽明要克服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習俗各異等問題。他作為一個毫無實權的驛丞,生活也很困難。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
  • 無思想便無靈魂,快來沐浴中國古人智慧的光芒: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思想精華語錄(中)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 王陽明: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
    王陽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聖人,他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一、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又名王守仁,集「儒釋道」之大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更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位儒家大師。是中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
  • 90分鐘看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韓國電視劇王陽明
    6、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在《象言決疑》說的更明白:「金丹者,即人秉受良知良能之本性。此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待他求,自己本有。若下肯心,直登聖域。性定命凝,永久不壞。是良知良能之本性,長生之大藥也。」即認為良知本體,本來真性,就是真正的長生不老丹,是眾生本有而非後天造作而成的,是性命一體的。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
    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惡習、欲望遮蔽埋沒。所以王陽明教我們「致良知」,致的功夫其實就是發現本心、體悟良知的過程。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至少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是要以所「行」體現所「知」。古人說,該為不為謂之陋,不該為而為謂之惡。一個人的「知」是正抑或謬,是豐抑或寡,「知」與「行」有否相悖,都要一一通過具行來驗證,站在客觀上說,就叫觀其行而非光聽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