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天地 是非之心:良知的正義感

2021-03-01 三智書院

孟子所說的「良知」,其基本涵義之一是關於社會正義的直覺判斷能力。這種能力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的運用,產生一種內在感受,這就是正義感,亦即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

一、良知:正義感的根源

關於「良知」,孟子是這樣講的: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盡心上》)

孟子的意思是:人自然而然地具有「愛其親」、「敬其兄」的情感能力,這就是「良能」;人自然而然地「知愛其親」、「知敬其兄」,這就是「良知」。顯然,良知是對良能的直覺。這是一種反身自明的感悟,故孟子講「反身而誠」(《盡心上》)。

仔細分析,「良知」作為一種直覺能力,具有兩層含義:一是認知性的直觀感悟能力,但這種直觀感悟並不是經驗論意義上的知識,而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能力,即是前經驗性的智慧;二是價值性的直覺判斷能力,這種能力在具體的運用中產生「是非之心」、即正義感。

在上引這段話裡,孟子所側重的是「良知」的第一層涵義:良知並非知識論意義上的知識,但也確實是認知性的,即是「知愛」、「知敬」的能力,亦即對於「良能」這種天然情感能力的體悟,這是一種反身自明的智慧。

但「良知」還有另一層涵義,就是一種關於社會正義、是非曲直的直覺判斷能力,這種能力導向正義感,即導向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也就是導向「是非感」,所以陽明說良知「知善知惡」(《傳習錄下》),即能判斷善惡是非。這就是說,良知其實也是一種良能,然而卻是一種特殊的良能,即一種能夠直覺地、直截了當地判斷是非的能力。這種特殊的良能、直覺的價值判斷能力,後來被荀子視為一種「人之性」而歸之於「天君」即「心」的天然能力(《荀子·天論》)。

二、是非之心:作為良知發用的正義感

關於「是非之心」,孟子是這樣講的: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都屬於「良能」,即都是天然的情感。朱熹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孟子集注·公孫丑上》)但實際上,其中的「是非之心」比較特殊,不僅是一般的情感,而且是在具體運用關於是非曲直的直覺判斷能力之際所產生的一種內在感受。這裡值得留意的是「是非之心」這個表述:它與惻隱、羞惡、恭敬辭讓並列,意味著這是一種良能情感;但它處在這個情感系列的最後一個環節上,而且「是非」已經是一種價值判斷、即是一種「知」。換句話說,是非之心的一個必要前提是一種「知」,即孟子所說的「良知」這種直覺的是非判斷能力。所以,所謂「是非之心」,作為一種內在感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正義感」。正義感作為一種「感」,乃是一種內在感受,它產生於良知這種直覺判斷能力的實際運用情境之中。

這就是說,「是非之心」或正義感乃是良知這種能力的「發用」,王陽明謂之「致良知」(《傳習錄下》)。孟子說「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這種「自賊」,包括缺乏正義感,是一種「心中賊」,所以後來王陽明提出「破心中賊」(《與楊仕德薛尚謙書》),為此而提出「致良知」。由「致良知」而獲得正義感,這並不是作為工具理性的理智的事情,不是知識可以給予的,因為良知乃是一種直覺能力、「本質直觀」。

孟子認為,「是非之心」這種正義感,不是作為先驗德性的「智」,而只是「智之端」(發端),所以要求對「是非之心」更進一步地「擴而充之」,將這種內在感受性的正義感加以自覺化、理性化,其結果就是正義原則。同時,這種「是非之心」伴隨著「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而這些情感也不是作為先驗德性的「仁」、「義」、「禮」,而只是德性之「端」,所以也要求更進一步地「擴而充之」,使之自覺化、理性化,進而規範化、制度化。於是,才有孟子的社會正義理論的「仁→義→智→禮」結構。

三、良知與正義感的生活淵源

在後世儒學中,「良知」與「是非之心」都被理解為先天的、甚至先驗的東西,但這未必符合孟子的原意。孟子固然說過,「良知」、「是非之心」都是「人心之所同然」:

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告子上》)

這裡的「義」與「理」都是指的正義(justice)。

孟子的意思,人們天然地具有關於社會正義、是非曲直的直覺判斷能力(良知),猶如天然地具有關於聲色嗅味的直覺判斷能力。但必須注意,孟子嚴格區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人心之所同然」:一類是關於聲色嗅味的直覺判斷能力,這是先天的本能,他稱之為「天性」,認為它們雖然是「形色,天性也」(《盡心上》),但「君子不謂『性』也」(《盡心下》);另一類則是關於社會正義的直覺判斷能力,他稱之為「性」或「人之性」(《告子上》),這絕非先天的,而是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關聯的,例如受到「乍見孺子將入於井」情境的激發。

所以,良知雖然是前經驗性的,即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是先天的或先驗的。事實上,良知是一種生活感悟,離不開當下的生活情境,如與「親」與「兄」的共同生活。在論及關於「知敬其兄」的良知時,孟子特別強調了「及其長也」,意思是說,良知這種關於是非的判斷能力其實是在生長過程中獲得的。這與後儒、例如陽明心學所謂「良知」截然不同,後者把良知設為一個先驗的形而上的本體。更接近於孟子「良知」觀念的,是王船山的觀念「性日生而日成」)。

作為正義感的「是非之心」亦然,其所以為「人心之所同然」,其實淵源於共同體的共同生活。例如陌生男女之間握手,在古代生活方式下會遭致人們一致的道德譴責,而在現代生活方式下則不是問題。這種「人心之所同然」的共同感受,來源於共同生活中的生活感悟,即來源於共同體中人們的生活情感、生活領悟。

綜上所述,孟子的人性論並非後儒那種先驗的人性論,而類似王夫之那種經驗的人性論。通過闡釋《尚書·太甲上》「習與性成」命題,王夫之否定了先驗的人性:「『習與性成』者,習成而性與成也」;「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則日成也」;「未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豈一受成侀(形),不受損益也哉!」(《尚書引義·太甲二》)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為進一步揭示生活情感的本源意義開闢了道路。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王夫之通過「生」與「習」的闡發,已接近於揭示生活的本源地位。

-關注三智書院---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良知即是非之心
    王陽明認為:「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可見,「良知」在陽明看來首先是判斷道德上好善惡惡的依據、尺度,即道德情感的根據;同時,也是前面提到的判別是非曲直的根據,即道德評價。換句話說,「良知」是道德情感與道德評價的統一。 王陽明認為:「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 《菜根譚》:心存良知,以慈悲之心,成浩然正氣
    國學文化《菜根譚》:以慈悲之心,保留內心良知,才能感化眾生。「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三字經開篇之中的一句話,然而很多人對於這句話都持一個反對或者懷疑的態度,認為甚至有的人認為人性是本惡的。其實人內心的善惡,以及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其實是取決於內心的良知。
  • 國學踐行優秀奉獻者風採:發自於心 見之於行
    圖為奉獻者表演《感恩的心》手語舞。田喬斌 攝 華聲在線11月29日訊 國學踐行研修班自2012年開班以來,在三湘大地掀起一股學習國學之風,影響力也不斷增強。11月30日晚,「心手相牽·感恩同行」國學踐行三周年暨公益拍賣晚會現場,數十位優秀奉獻者獲表彰。「發自於心,見之於行」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且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風採吧!
  • 《子女心、父母情》訴諸良知和強調神的救贖
    因著良知的作用,他們能在思想裡知道自己的是非對錯而寬恕或譴責自己。神所賜予的良知,是你在管教和糾正時的幫手;能震撼兒女良知的力量或方法是最有效的,當他們的良知被激動起來時,你才能達到管教的目的。聖經裡有兩個例子說明了這個要點。箴言二十三章正面應該使用杖,十三和十四節說:「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 孟子 | 人生圓滿,需修「四心」
    那山賊頭子雖然被擒卻一臉不屑,他嗤笑王陽明說:「王大人,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卻不以為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幹我這行的就已經沒有良知了!」王陽明聽後,一言不發,立即讓手下把這個山賊頭子的衣服一件件脫掉。脫到還剩最後一條褲子時,山賊頭子跪地哀求道:「大人,給我留條褲子吧!要不我可怎麼見人啊!」王陽明笑道:「原來你還有羞恥心啊,這不正是良知嗎?」
  •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在修煉中,只需要守住這個大根大本,其他一切都是輔助功夫,所謂「修真第一要著,須要認得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前所云天良真心也……識得此心,守而不失,則大本已立,其餘易事耳。」在給弟子陸原靜的信中說的更清楚:「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則如來書所云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 國學酒道共生,心悠然攜手鳳凰網夯實品類領袖地位
    自創牌以來,心悠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為己任,在實踐中堅持做國學文化的參與者、推動者,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貢獻青春和力量。  正是基於對國學的熱愛與堅守,心悠然牽手鳳凰網,成為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的戰略支持夥伴。
  • 人貴有良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良知,又叫天良、良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心「是非律」,是天賦人類生命中不學而知、不學而能、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也是一切道德倫理的基石。《孟子·盡心上》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謝靈運《遊南亭》也說:「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良知有四項最主要內容:明善惡,知羞恥,有惻隱心,知恩圖報。
  • 心存正義、懂得分辨是非黑白的星座,不會迷失自我
    文 | 老巫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對各種利益,有些人往往都會堅定拒絕,因為他們心裡始終存在著正義感,也懂得分辨是非黑白,不會因為一時的利益而迷失自我。那麼十二星座中,哪些星座就是這樣。他們心存正義,懂得明辨是非黑白,對於自己不認同的事情,也會非常堅決地抵制,不願與其同流合汙,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也從來不會迷失自我。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很顯然,即便是小偷也是有羞恥心的。王陽明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人的內心有良知,惡人的內心也有良知。二者的區別是一個心體純淨,一個心體汙穢。所以什麼是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智慧。前面我們說過,朱熹提倡向外求理,對此王陽明提倡「心即理也,不假外求」。
  • 擁有一顆堅毅的心,男人!
    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是遭遇挫折後便自暴自棄,擁有一顆堅毅的心,才能讓自己在人生的修行中,走得更遠。2沉穩 清楚自身的使命,並為之努力奮鬥。7有原則 不去以最大的惡意揣測世人,面對是非,要有足夠的良知與正義感。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隨著王陽明的循循善誘,大盜低頭嘆服認罪。 連大盜也有可覺醒的良知,何況其他人?人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是成聖賢之道。 「致」即「正心」,通過提高道德修養過程,去掉不良雜念「人慾」「不假外求」「求諸內心」。
  • 佛法是讓我們沒有是非之心
    人走到一定的境界,都是自己把自己障礙了,計較太多得失、人我是非,人就過不去。要有無窮的發心,才能一直往下做,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認真,隨緣。有機會做事就好好做,其心平正;沒有機會發揮能力時就含藏、學習,少參與是非。不要著急。
  • 「良知教育」: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修文縣教育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積極探索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良知教育」,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立德樹人實踐路徑方面走出一條西部欠發達地區「後發趕超」的新路。立志勤學,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 王陽明電視劇28集何為良知
    《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國學開放日預告|千秋道統•馬叔禮先生國學心得課程
    新媒體管家獲稻十月,【復旦人文智慧課堂】特邀臺灣學者馬叔禮先生開展系列國學心得課程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天心和天地之心都是指宇宙的心。 董仲舒以仁為天心,這是漢代儒學宇宙論的重大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漢代以前已有了兩種天地之心的講法,一種是復見天地之心,另外一種就是以人為天地之心的講法。這應該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不同的哲學意識在天地之心問題上的反映。人者天地之心更多地是從價值的角度突出人在宇宙中的意義,而復見天地之心是從於天地自然運行的生機和規律。
  • 心中正義感十足的4個星座,俠義之心滿滿,愛好打抱不平
    心中正義感十足的4個星座,俠義之心滿滿,愛好打抱不平
  •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強烈推薦
    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世界所包含的無限知識,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廢掉。  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只是碎片。舉個例子,曾有一家報社搞國學知識競賽,找了一批專家出了一套國學題目。題目出完後,編輯想讓我審一下。我看了5分鐘,對它的判斷就是6個字:無趣、無聊、無用。
  • 他將國家地理與國學緊密聯繫起來,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了驚人的奧義
    安綱國學每個國家都有其學術,即國學、國粹、國故,這是眾所周知之事。其所研究體系的核心要義即是「安綱」二字,之所以稱為安綱國學,並不僅僅因其姓名。「安」是動詞,「綱」是名詞,於國而言,綱紀、綱領,是國之傳承核心所在;於家而言,家風,家道,家訓,故有綱紀人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