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朽木不可雕也」,但在龍川路社區58歲的居民楊世龍看來,朽木並非不可雕。那些歷經風雨侵蝕、飽經歲月滄桑的枯枝殘根在楊世龍的眼裡可都是寶貝,經過他的雕琢後,搖身一變,都成了一件件藝術品,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十年來,他靠著自學,讓一塊塊枯木煥發了新的生命。走進楊世龍的家中,迎面看到的是牆上懸掛的木雕作品「福」字,它是由一根根打磨後的木頭拼接而成的,古色古香,極富韻味。這是回遷後的第二年春節前,楊世龍歷時半個多月親手雕琢而成的,以慶祝喬遷之喜。
往裡走,便很容易被客廳裡擺放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木雕所吸引,栩栩如生的蟬、惟妙惟肖的青蛙、形態逼真的葫蘆……很難想像,它們是由一塊塊枯木雕刻而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楊世龍的巧奪天工,讓這些木頭成了活的藝術品。閒暇時,楊世龍會坐下來,清潔、把玩這些木雕,滿眼望去全是喜愛。說起與木雕的結緣,還要從2010年說起。那一年,楊世龍經營的店鋪趕上拆遷,沒有一技傍身的他急於尋找謀生之道。這時,朋友的根雕作品吸引了他的注意,也許是因為愛好爬山,見過許多草木的緣故,楊世龍對木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看到朋友的作品,心生羨慕的同時,他決定自己也做出像樣的作品來。如果能小有成就,把作品賣出去豈不是件兩全其美的事。
鑽研:抓蟬做標本,藤下觀葫蘆
說幹就幹。但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年前,楊世龍還沒有一部智慧型手機,更談不上網購,想在市面上買一套專業的木雕工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他向賣豬肉的朋友要來一把廢棄的剔骨刀,回家打磨一下就成了一把雕刻刀。拿著這把刻刀,楊世龍從最簡單的物件刻起,對照著實物依樣畫葫蘆。沒有師傅教,楊世龍就自己鑽研,一點點摳,一點點學。為了刻好一隻蟬,他抓來蟬做成標本,釘在泡沫盒上仔細研究。為了刻出栩栩如生的葫蘆,沒事時他就騎車到菜農家的葫蘆藤下,一坐就是半天,仰頭觀察葫蘆每一個生長時期的不同形態,可謂是古有「陽明格竹」,今有世龍格葫蘆。因著這段「格葫蘆」的經歷,楊世龍後來刻的葫蘆都比別人的更生動形象一些。「葫蘆小時候都是『站著』的,長大後才會倒掛,很多沒見過的人都沒注意到這個細節。」拿起一件葫蘆作品,楊世龍侃侃而談。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日復一日的潛心鑽研下,楊世龍的作品越來越「像樣」,頗受親朋好友的喜愛,在市集上也逐漸打開了銷路,把愛好發展成一個謀生的手段,對楊世龍家來說,不失為一件幸事。
堅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熱愛
要做好木雕,僅靠「格物」是不夠的,還需要創作者富有想像力。在楊世龍看來,這是整個創作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環,用他的話說就是要「從心裡出活」。「拿到一塊木頭,首先要根據它的形態進行想像、構思,在腦子裡形成輪廓,才能著手進行創作。」楊世龍說,「有時一件作品要構思好幾天,甚至一個月,吃飯想,走路想,甚至連睡覺時也在不斷地思考。」除了形態完美,每件作品還要富有寓意,雕刻在葉子上的蟬,楊世龍給它取名叫「一鳴驚人」,紫竹搭配白菜叫作「紫氣東來」,蓮葉上的青蛙則寓意「清廉」。木雕是一門巧借自然的藝術形式,可以說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為了得到一塊造型完美的木頭,愛好爬山的楊世龍經常去山裡撿拾枯枝殘根,再背回家進行打磨,他還經常去集市上淘貨,在別人看來一文不值的朽木,在他看來卻如獲至寶,花再多的錢也心甘情願。如今,楊世龍每天都會拿出一點時間,在位於負一層的工作室裡進行創作,在布滿灰塵、木屑的環境裡,有時一坐就是半天,這需要很強的耐性,但因為出於對木雕的喜愛,楊世龍不覺得累,即便經常被刀割破手,他也從不覺得辛苦。靠著熱愛、堅持和耐力,他把一塊塊枯木賦予了新的生命,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讓家裡的生活越來越好。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鄧慧秀 編輯 張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