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聽聞慣了「朽木不可雕」的諷刺,然,朽木真的不可雕嗎?帶上「挖苦」你的人去一趟大理的劍川吧,然後只管好好地「羞辱」TA一番。
讓腐朽化神奇,讓朽木也可雕。這就是大理劍川人給我的第一印象。
據史料記載,大理劍川的木雕源於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在清朝時到達黃金時代。很難想像,像現在的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昆明國通寺、晉寧盤龍寺、大理大慈寺、松贊林寺、洱海的八角亭…等著名古建築上的木雕皆出自劍川木雕。
說起劍川木雕的高超技藝,就不能不提雲南劍川的獅河村了。那裡幾乎每個家庭都是一戶小木雕作坊,從街頭到巷尾,全都是埋頭做活的工匠。每天清晨,鋸木機鼓譟的聲響把這個村莊從睡夢中喚醒。獅河村的男人、女人紛紛搬出自家的板凳、行頭,拿出全套的雕刀開始他們一天的工作。獅河村位於劍川壩子東南端,下轄上河、下河、官登三個自然村,人口約2800人,從事木雕的就有1700人,人說獅河「家家戶戶做木雕,老老少少齊動手」,大概就是眼前這場景了。
如果你已看膩了大理的山水畫卷,那就去劍川的古巷看看歷經千年的神奇手法和人文景觀吧。如果你覺得風景太美,時間不夠,那我會建議你直奔楊家大院。因為那方大院中的許多木質構件都稱得上是劍川木雕的傑作。楊家大院修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共兩層五間樓,重簷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院內的格子門、梅花形木窗都是明代原作,徐霞客也曾在此投宿。
看這已逾數百年,卻依舊安身屋簷下的龍形梁頭,就足以讓你震驚,厚重粗獷的龍頭,怒目圓瞪的龍眼,飄逸逼真的龍鬚,無處不透露著威嚴和莊重。
在這方世界中,或許真的再也沒有一個像劍川古村落這樣的地方,能夠保存下如此之多的明清院落。這座古村落簡直稱得上是一座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不僅清晰地向新世紀的人們訴說著千餘年前的南詔古國的發展歷史,還將劍川木雕的發展和傳承組成了一部清晰生動的紀錄片。
時光易逝,技藝長流。黃昏時刻的劍川,青黛色筒瓦的縫隙間芳草萋萋,矮牆門坊上的木雕獸面在陽光下張牙舞爪,餘暉掃過,清晰可見。我想,它應該又在期待下個豔陽時刻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