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期:機體對傷口的反應及調整癒合活動的過程。
• 修復期(或增生期):機體產生組織再生。
• 成熟期(或再生期):修復強化及形成疤痕組織。
雖然癒合的三個階段相互交錯,但都是連續發生的,下面將分別介紹。
指傷口形成開始的前2-3天的時期。傷口癒合的炎性反應階段,其體徵是局部溫度增加、發紅、腫脹,這個階段的功能是清除死亡的細菌及細胞,促進癒合過程。這種最初的反應引發了一連串的相互作用。
由於局部血管的收縮,導致局部組織缺血,引起組織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使傷口局部的血管擴張;同時,因壞死組織以及可能的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引發機體的防禦反應(炎症反應):免疫細胞如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向傷口移動和集中。一方面,粒細胞防止或吞噬入侵的細菌;另一方面,巨噬細胞吞噬消化壞死的組織細胞碎片;同時,組織細胞破壞後釋放出來的自身蛋白溶酶也可以消化溶解壞死的組織細胞碎片,使創面清潔,以便啟動組織的修復過程。巨噬細胞除吞噬消化組織細胞碎片外,也是刺激成纖維細胞增殖分化,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因素。這一過程也被稱為清創階段。傷口會反應性地出現收縮,以減少傷口面積。臨床上因這一時期的傷口大多被黑色的壞死組織所覆蓋,稱為黑色期。而當這一層壞死組織被清除後,傷口仍會被一層薄薄的腐爛失活組織所覆蓋,使傷口外觀呈黃色,臨床上分期時稱為黃色期。手術切口由於對微循環的損傷引起血管收縮,周圍組織的氧合受到抑制;血管收縮持續5~10分鐘,血液內的血小板及纖維蛋白沉澱形成局部血凝塊而止血。其結果為缺氧及組織酸中毒,激發炎性過程。
這一時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肉芽組織形成和上皮再生, 也稱之為增生期,這一時期約從傷口形成後的2-24天。
巨噬細胞釋放的生長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等,加速肉芽組織的形成。隨後,基底細胞的增生刺激肉芽組織的生長。肉芽組織的形成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主要表現在:
-填補組織的缺損;
-保護傷口,防止細菌感染,減少出血;
-機化血塊和壞死組織及其他異物;
成血管因子生成新血管,成纖維細胞生成膠原蛋白,形成肉芽組織,傷口滲液明顯。由於新生健康的肉芽組織外觀呈鮮紅色,因此,臨床上又將此時的傷口稱之為紅色期。隨著肉芽組織的不斷形成,傷口組織的缺失被填充,上皮細胞便從傷口周緣向中心移行,最終使得傷口得以完全被再生的上皮細胞覆蓋。
傷口修復首先是傷口周緣健存的基底細胞開始增生,並向中心部位移行。同時,基底細胞的增殖刺激傷口基底部毛細血管和結締組織的反應性增生。當傷口被新生的上皮細胞覆蓋後,傷口外觀呈粉紅色,故而又稱此時的傷口為粉紅色期。
當傷口被再生的上皮細胞完全覆蓋後,傷口的癒合過程並沒有完全結束,這就是傷口的成熟期。因為新生的肉芽組織和上皮細胞還需要進一步分裂分化、轉型,使其力量增強,最後才使傷口得以完全癒合。這一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新形成的上皮細胞不斷分裂,使表皮層增厚;
•肉芽組織內部轉型:原來無序的膠原纖維重新排列,使新生的結締組織力量增加;同時,毛細血管數目減少,使傷口局部顏色減退,色素細胞慢慢恢復,接近於正常色。
這一過程需要的時間很長,常常超過1年。由於表面上傷口已經完全癒合,而傷口癒合未完全成熟以前,傷口仍然容易被再次損傷,因此這一時期經常被患者和醫務人員忽視。這就是在臨床中慢性傷口常常反覆發生在同一部位的原因。
分享是一種美德,記錄屬於你的小故事吧。
本文由醫護TV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