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70年:倉廩實而天下安

2021-01-18 騰訊網

摘要:倉廩實,天下安。為了這一目標,我國在解放農業生產力上不斷探索。風雨七十載,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種植,中國農業正在發生在美麗嬗變。

本報記者 杜文科報導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穩定。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在北京舉辦的「2019鄉村振興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高峰論壇」指出,目前,中國糧食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世界糧農組織規定的17%-18%的安全儲備率水平。但是,現實情況是:全國耕地的數量在減少,耕地的質量、狀況也不容樂觀,這給糧食的增產穩產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在業內專家看來,「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同時要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現代農業,發展智慧農業,加快建設現代糧食儲備體系和流通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圍繞糧食安全問題作出的各種探索和不懈努力,就會明白和理解糧食安全對我國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嚴峻性。未來,我們要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加強糧食產業強國,全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1

關於糧食安全的「慘痛記憶」

糧食來自於土地。由於土地佔有的不均衡,導致糧食收穫的多與寡。因此,中國共產黨從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並領導解放區的人民開始了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後,為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並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創造條件,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佔全國人口一多半的農村,黨領導農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當時的土地制度改革,就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對我國的影響是深遠的,並引發我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大躍進」的群眾運動,以證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1958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人民公社是黨的整風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社會主義建設大躍進的產物。作為農業戰線「大躍進」的產物之一,從1958年7月份開始,人民公社陸續傳來大豐收的喜訊,其中一個「大衛星」是:早稻畝產15361斤;隨即農業部公布,夏糧產量同比增長69%,總產量比美國還多出40億斤。榜樣既出,各地紛紛效仿。最後放出的「特大衛星」是:天津市東郊區水稻試驗田畝產超過12萬斤。

1958年8月,黨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推向高潮。會議通過的《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明確規定:要辦起公共食堂、幼兒園、託兒所等,把農民引向更幸福的集體生活。

人民公社化的實質就是將農村的一切生產資料(包括土地)和公共財產轉為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公社社員分配實行工資制和口糧供給制相結合。

而公共食堂最大的亮點是「吃飯不花錢」。公社社員每日三餐都到集體大食堂吃飯,即吃「共產主義大鍋飯」。既然是一項利國利民利集體的大好事,公共食堂的發展速度自然是驚人的。當年底,全國共辦農村公共食堂340多萬個,在食堂吃飯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90%。

公共食堂是一項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實踐打破了「按勞分配」原則,最後變成「幹多幹少都一樣」「幹與不幹都一樣」,人人都可以到公共食堂吃「免費餐」,尤其是有些地方的領導幹部還可以在公共食堂裡「開小灶」,公平性盡失。

與此同時,1959年安排農業生產計劃時出現重大失誤,使1959年糧食播種面積比1958年減少了9.1%,其中夏糧播種面積比1958年減少了20%,即減少1億1000萬畝。而1958年度,全國徵購糧食1095億斤,已經達到了農村承受能力的極限,造成1959年下半年災情開始發生……

「人民公社嚴重打擊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其結果是天地荒蕪,收成銳減,公糧認購任務無法完成。公社化不久又遇連年自然災害,農民腫病橫行,死屍遍野,慘不忍睹。」(鄧小平堂弟鄧自力《坎坷人生》文摘)。

1959年至1961年,我國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其困難的嚴重程度,在新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絕後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在1961年5月31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這幾年發生的問題,到底主要是由於天災呢,還是由於我們工作中間的缺點錯誤呢?湖南農民有一句話,他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1961年3月至6月,全國各地陸續解散公共食堂。這是黨中央及時糾錯的體現。與此同時,黨和政府還發動了全民生產自救運動。其中一項,就是動員廣大社員種好「自留地」的同時,還允許社員將自家房前屋後所有能利用的小塊土地開墾出來種植瓜果蔬菜應急。

2

「包產到戶」解決了吃飯問題

1978年,江淮大地上再次出現了百年不遇的旱災。從開春到秋季直至立冬,沒有下過一場透雨。安徽是這場旱情的重災區。旱情沒來之前,安徽就是全國有名的「叫花子省」,這場旱情無疑是雪上加霜,全省28萬多個生產隊,只有10%的生產隊能勉強維持溫飽。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18位農民籤訂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幹保證書」(也被稱作「生死狀」)。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有三條:一是分田到戶;二是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要糧;三是如果幹部坐牢,社員保證把他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1979年10月,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打穀場上一片金黃。經計量,當年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一次重要談話中公開肯定了小崗村「大包幹」的做法。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幹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製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從此,「包產到戶」的安徽「鳳陽模式」終於變成了「全國模式」。「包產到戶」作為家庭承包經營的一種形式,在全國農村迅速採用和推廣。1983年,全國參加家庭聯產承包製的農戶佔了95%;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歷史性地突破了4000億公斤。

1986年6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使這一制度更加明確。這種土地制度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土地的集體所有的性質,只是將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分開了。但在當時,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來說,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並不斷充實完善。

此後,我國政府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公開數據顯示,1995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多,年均遞增3.1%,中國糧食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含豆類、薯類),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類產量41公斤、水產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因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蹟。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在80年代世界增產的穀物中,中國佔31%的份額。中國發展糧食生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使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為在全球範圍內消除飢餓與貧困作出了重大貢獻。

3

「三農問題」成為首要問題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改革開放的標誌,總體來看,我國農村取得很大的發展,但在其發展的背後,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存在著一些潛伏性的危機。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1981年12月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改革開放後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其主要內容就是肯定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特別是包幹到戶、包產到戶。這份文件還強調尊重群眾的選擇,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允許群眾自由選擇。同時還提出疏通流通領域,把統購統銷納入改革的議程,有步驟地進行價格體系的改革。

此後,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注發展農村商品生產,取消統購統銷,增加農業投入,調整工農城鄉關係,「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等問題。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出臺,並於2004年2月9日公布。時隔18年之後中央就「三農」問題再次下發「一號文件」。《意見》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自此之後,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注的都是「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召開。2個月後的2013年1月31日,新世紀以來連續第十年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發布。文件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發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3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

有關專家認為,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之所以都是關注「三農」問題,這是因為:第一,糧食是安定天下的產業。對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必須保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第二,糧食安全。中國每年糧食消費量佔世界糧食消費總量的五分之一,如果進口過多,不僅國際市場難以承受,也會給低收入國家購糧帶來不利影響。第三,農村勞動力就業。中國有4億多農村勞動力,發展糧食生產是解決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過多進口糧食,必然打擊國內糧食生產,影響農民就業。中國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問題,只會有利於改善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增強世界糧食貿易中的穩定因素。

4

「糧食安全」成為核心問題

2019年2月19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對糧食安全的關注主要體現在首次提及「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此外,一號文件還提到另外三個以「億畝」為單位的內容,分別是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以「一嚴守、三確保」為特徵的糧食安全戰略,說明我國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硬任務有了進一步的指標細化,也反映出對這一工作的高度重視。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158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

糧食專家認為,儘管我國糧食連續5年大豐收,使得我國在這輪全球性糧食危機中顯得非常平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因為有一系列危機擺在我們面前……

首先是我國耕地保護再次敲響警鐘。從1996年12月31日的19.51億畝,到2001年的19.14億畝,再到2007年的18.26億畝,耕地一年年地減少,目前已經逼近18億畝紅線,也逼近我們的心理防線。耕地紅線存在失守的危險。

再次是種糧成本上升,農民棄耕拋荒。糧價上漲抵不上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價格的上漲,種田效益比較低,所以年輕體壯的農民寧願出去打工,或者在鎮上做生意。

第三是預期價格上漲,農戶捂糧惜售。農民惜售心理逐步增強,一些麵粉加工企業、飼料加工企業為爭搶糧源以每斤高於託市價格兩分錢進行收購,特別是一些飼料企業使用小麥替代玉米,且對水分、不完善粒、雜質要求較低,這也使得一些農戶惜售心理增強。

第四是糧食消費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我國出現了糧食產量增加,但糧食庫存減少;飼料、工業用糧迅猛增加,口糧消費減少;城鎮糧食需求增加,農村糧食需求減少的現象。「三增三減」新變化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供需的主要因素。每年糧食消費需求增加100億斤。

第五是糧食儲備問題亟須加強。家中有糧,心裡不慌。倉廩足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向來是中國人的糧食安全觀。糧食危機,就是糧食不夠吃了,有人要餓肚子。如果危機範圍擴大,時間延長,就有可能政局動蕩,社會不穩。

相關專家認為,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這個概念包括三個具體目標:一是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三是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

2019年6月23日,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在北京舉辦的「2019鄉村振興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高峰論壇」提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民」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論壇指出,目前全國耕地的數量在減少,耕地的質量、狀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對糧食的增產穩產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其中,關於藏糧於地的問題,第一要確保耕地的總量穩定,保持農業生產生活能力不降低。第二,要努力提升耕地的質量,目前我國的土地總體水平不高。加大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一方面要發展基準灌溉,另一方面要提升有序的灌溉面積。同時,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相關企業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來滿足我們農產品的需求,這對於緩解我們國內土地由於耕地的減少、土地的過度墾殖種植而造成地力下降非常有益。

會議中,很多專家提到了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通過科技加大育種技術創新,特別要加快三大育種基地的現代化育種建設,尤其要搞好南繁基地建設,作為糧食安全重大的戰略工程。同時要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加現代農業,發展智慧農業,加快建設現代糧食儲備體系和流通體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尤為重要。

(本文圖片來自網際網路,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

相關焦點

  • 同心合作共贏 維護糧食安全——張務鋒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
    在這美好的時節,以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為契機,舉行糧食現代供應鏈發展及投資國際論壇,共商全球關注的糧食安全大計,很有現實意義。我代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對此表示熱烈祝賀,向多年來關心支持我國糧食安全事業的國內外朋友們表示真誠的感謝!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中國始終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
  • 「我們的70年:水利篇」漾漾清流潤民生
    2019年8月27日,在莊浪縣南坪鎮沈坪村,72歲的沈楊州熟練地擰開了家裡的水龍頭,自來水「譁譁」地流出來。雖然家裡通上自來水18年了,可這份「想啥時候用水就啥時候用」的幸福感依然停留在沈楊州的心間。莊浪縣地處黃土高原,九成是山區,十年九旱、水資源分布不均。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漢子宣言〗是人就應該做個漢子,人高 馬大不一定孔武有力,身材瘦小也絕非畏縮羸弱,在中華數千年忍、韌、仁的旗幟下,運用上天賦予的聰明才智,始終堅持不渝,追逐自己夢中的奇山秀水,追逐人類共有的生命伊甸園,不倒的就是真的漢子……「讓我們一起觀察世界!」
  • 保障糧食安全 從「甬優」看一粒種子的雄心
    甬優系列參與長江中下遊品比大會倉廩實,天下安。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保糧食能源安全。」「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去年以來,從「三農」頂層設計到「六保」政策舉措,黨中央一系列關於糧食安全的表述,不僅傳遞出特殊年份以特殊舉措重農抓糧的明確信號,更為「十四五」提出了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深遠命題。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切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引發各方對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和高度關注。
  • 鄂倫春旗: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實糧食生產穩安全,抓牢畜牧業穩產...
    一是抓實糧食生產穩安全。2020年,鄂倫春旗加強宣傳發動、積極協調保障農牧業生產物資供給,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440.22萬畝,較2019年增加4.73萬畝,糧食產量預計達到12.51億斤,較2019年增加0.62億斤,糧食產量穩步增長。
  • 新冠肺炎疫情下——非洲糧食安全危機的出路在哪裡
    7月13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最新版報告《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估計,2019年有近6.9億人遭受飢餓,到2020年底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可能使1.3億人陷入長期飢餓狀態。其中亞洲的飢餓人數最多,但非洲的飢餓人數增長最快。
  • 「糧心」守護糧食安全,從拒絕舌尖上的浪費開始
    ,本周也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糧食問題既關乎國計民生,也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糧食日 全球70億人的共同關注世界糧食日始於1981年的10月16日,每年的這一天,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目的是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 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可以「高枕無憂」嗎?
    糧食安全就是能夠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即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說起糧食安全,可以追溯到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齊桓公滅亡魯、梁二國的故事,在這則故事當中糧食之戰功不可沒。齊桓公為了攻佔魯梁二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魯國、梁國對於我們齊國,就像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蟄,牙外面的嘴唇一樣。
  • 主題作文|節約糧食,主題解說+名言+標題+觀點+素材
    主題解說如果糧食出問題,後果將不堪設想。2020年是世界的新冠疫情年,而2020年後的若干年,將會是世界糧食安全年。因為大家都意識到,百年不遇的「特大疫情」,必然影響全球糧食的生產、收穫、加工、存儲、交易和運輸。再加上蝗災和洪澇災害,2020年乃至未來幾年,全球糧食緊缺、漲價已成必然,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更顯迫切。
  • 侵害糧食安全!操作幹擾器詐騙糧款,寧鄉26人獲刑
    今天,中央儲備糧寧鄉直屬庫有限公司的代表來到法院,點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用司法實踐保障糧食安全的行為。團夥作案,多人合謀「吞」糧款2019年6月份,陸某清(另案處理)邀集何某平(另案處理)及被告人張某亮、王某安合謀,打算通過在寧鄉市城郊街道中央儲備糧寧鄉直屬庫有限公司地磅上安裝幹擾器,操作遙控器使每車糧食虛增重量,以此來騙得糧款。
  • 從《天下糧倉》,到前些年糧食腐敗案……
    從《天下糧倉》,到前些年糧食腐敗案……近日,一位玉米經銷商在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肇東直屬庫租賃的收儲庫點~青岡榮昌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拍下的玉米中,有水泡黴變的玉米和篩下物。 經第三方檢測機構——黑龍江省糧食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現場扦樣和實驗室檢測,色澤氣味正常,水分、雜質、不完善粒等各項檢測質量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和有關質量要求,與該批玉米提報拍賣標的時的質量指標基本一致。
  •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將糧食安全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八大任務,是基於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具體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關於糧食安全的舉措,體現了糧食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基礎位置。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是個離我們最近又離我們最遠的問題。
  • 糧食日:安全與營養兼顧 湘米湘飯香飄萬家(圖)
    中華糧網10月16日訊(記者 孫忠 長沙現場報導)10月16日,值第33個世界糧食日之際,湖南省糧食局組織社會各界在長沙舉行系列紀念活動,同步啟動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以喚起人們對糧食安全和糧油質量安全的重視。  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發展可持續糧食系統,保障糧食安全與營養」。
  • 新冠肺炎疫情敲響糧食安全警鐘 專家呼籲:須持之以恆嚴守耕地紅線
    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糧食安全問題。儘管在這場疫情中,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順利通過大考,但潛在風險仍然存在。1986年6月25日,土地管理法發布,明確提出制止亂佔耕地。此後,保護耕地被列為基本國策。
  • 鶴山多措並舉確保糧食生產 安全早造糧食總產量超2.8萬噸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今年以來,鶴山市進一步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確保水稻種植面積穩定;抓好農業生產措施落實,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數據顯示,今年鶴山市春播糧食作物面積達8.07萬畝,早造糧食總產量達28325.7噸。
  • 倉滿廩實,邯鄲市糧食連續 9 年獲豐收
    漫步漳畔沃野,聽到的是把酒話桑麻的喜悅;走進滏水人家,看到的是充盈的倉廩;捧起粒粒糧食,聞到的是小康的味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穫盤點之際。市農業農村局統計信息顯示:2012年至2020年,我市連續9年躋身全國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行列,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邯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