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首爾的南漢行宮,紀錄片《戚繼光》攝製組用鏡頭記錄了一場有趣的表演:「傳統武藝十八技」,畢業於韓國首爾大學的樸金秀博士,是傳統武藝十八技保護會的學術理事,他組織的這一武術表演十八技中,包含了朝鮮武術中的9技、日本的倭刀3技,以及最為關鍵的,來自中國的6技,而樸金秀博士也反覆提及了戚繼光這位四百多年前的英雄人物。
狼筅、藤牌、鏜鈀、長槍,這些似曾相識的武器,都跟戚繼光有關,各種武器之間的配合,也可以看到鴛鴦陣的影子。
戚繼光研發的武器和他創製的「鴛鴦陣」十分神奇。尤其是南方人津津樂道的狼筅,就是一種為剿滅倭寇而生的怪兵器。
乍一看,就是一根毛竹,還是那種來不及削去枝杈葉子的,倭寇初見這種古怪的兵器,可能也會犯嘀咕,這到底是個啥?!但是結合了鴛鴦陣,這種因地制宜、看上去很簡陋的武器,卻能對付鋒利的倭刀……
為什麼叫鴛鴦陣呢?是因為此陣左右對稱,就像成雙成對的鴛鴦。
根據南方的特殊地形,鴛鴦陣是一個作戰小隊的形式,10來個人,戰鬥單位雖小,但兵種卻多:有隊長、牌刀手、狼筅手、長槍手、鏜鈀手,鴛鴦陣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全隊密切配合、可攻可守,幾乎沒有什麼破綻,即使來犯的倭寇人數相當,鴛鴦陣也不落下風;而面對一兩個倭寇精兵時,每一種看似普通的武器,都可以被運用到極致……
但這樣的描述只是兵書上靜止的陣圖,在我們的紀錄片中又該如何呈現呢?在傳統歷史人文紀錄片創作中,會大量運用情景再現的手法搬演史料,以劇情來填充豐富歷史細節,獲取觀眾的認知與共鳴;而紀錄片《戚繼光》做出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引入了定格動畫這一表現元素。
「定格動畫」一度創造過我國動畫美術片的高峰,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新的技術突破,但是受限於製作成本等因素,一直沒有被廣泛關注。在《戚繼光》這樣一部具有民族性以及愛國主義情懷的紀錄片中,創作者決定大膽嘗試定格動畫,來重點展現戚繼光軍事生涯中的幾場經典戰役、還原戚繼光義烏募兵的故事以及在抗倭鬥爭中的開創性陣法——鴛鴦陣。
但是創作這樣的歷史情境動畫絕非易事。我們就以鴛鴦陣的製作拍攝為例,帶大家去了解一下背後的故事。
首先就是兵器的製作:明軍的刀與倭寇的武士刀是不一樣的,在刀刃、刀柄、刀鞘上的設計、做法都不同,倭刀甚至有自己特殊的綁法和繩結,因此連綁在刀鞘上的繩帶都有所不同。這些小細節在成片中可能只是一閃而過,不會被人注意到,但較真的道具師們都一一照顧到了,是不是細緻考究得令人欽佩?
再比如明軍的藤牌,也經歷了好幾版設計。因為流傳下來的資料不多,道具師就參考了很多繩結製作方法,又用蠟繩去模仿藤的顏色和質感。
即便精細考究至此,對於定格動畫來說也不能滿足需求,因為每一種道具還必須能夠用來拍攝。
狼筅是用竹子製成的,主幹和枝杈隨著行進、揮舞都會有相應的震顫擺動,定格動畫想要拍攝出這樣的擺動,就需要道具狼筅在每一幀都可以完美地定住。因此道具師用鋁絲製作了狼筅的骨架,在上面用黏土雕刻出竹竿的形狀,再經過烤制和上色,反覆試驗才做出了成片中的防禦利器。
再來聊聊動畫。紀錄片《戚繼光》這次邀請到的潤物定格動畫工作室,曾經創作過《風雪山神廟》、《聶隱娘前傳》等作品,在網際網路上有著千萬級點擊量以及居高不下的人氣與口碑;但這一次的拍攝,創作團隊又專門設計、採集了很多動作,大到每一樣兵器的使用,小到倭寇的劍道步,都經過了學習和參考。
諸如狼筅這樣的古代兵器,只有圖譜流傳下來,創作團隊的小夥伴就在工作室屢次「動手」,協助動畫師們,進行動作採集。
定格動畫雖長於表現質感,但一旦人數過多,創作難度就大大增強:畫面中的每一個人物都需要實打實地拍攝,不可能像3D動畫一樣施展「換頭大法」。於是,動畫師們貨真價實地拍攝了幾十組對打場面,儘可能飽滿地填充戰場廝殺。
這樣的創作拍攝雖然艱辛,但也成就了人文歷史紀錄片《戚繼光》的影像創新,用一種更新穎、更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展現了民族文化內核,也可以影響和啟迪更多的年輕觀眾。
我們也特地從成片中截取了鴛鴦陣的定格動畫,大家一起先睹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