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張國榮出生於香港九龍,但由於父母關係,自幼他便和外婆一起生活,不知道是不是童年時候的沉默寡言,才造就了最後的結果。1969年,13歲的張國榮,與父母關係惡化,他開始自己打零工賺錢,賣鞋,賣褲子,只為了謀求生計。
1977年,無意間他看到電視臺在舉辦唱歌比賽,於是,他通過他六姑贊助的報名費,參加了當年的比賽並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從此,踏足娛樂圈。1979年到1983年,這幾年,他的娛樂圈生涯並不順利,對於唱歌,人們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對於演戲,他也只是做一個普通的配角,並沒有太高的造詣。直到1984年,《monica》的問世,才讓張國榮一躍成為香港巨星。從1977年到1984年,7年的時間,他才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歌手,成長為一名香港巨星,那年,他28歲。一個人有多少個7年,一個人又能堅持多少個7年。
很多人笑說,以前的明星從出道到火,都要經歷,龍套,配角,才能到主角,那時候的明星,都是需要實力的,演技也好,唱功也罷,光有一個好看的臉蛋,並不能讓你在娛樂圈混得風生水起。反觀現在的娛樂圈,充滿了太多的浮躁之心和利慾之心,或許,一部網劇,一個綜藝,便能讓你迅速佔據微博熱搜,成為當下最火之人,可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後,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成為一個藝術家,而不是一個明星。熱是快歌,情是慢歌說到哥哥的演唱會,不得不提的是2000年的熱·情演唱會,這場每年都會重溫一次的演唱會,在歌迷眼裡,便是哥哥的巔峰,儘管當時香港媒體扭曲誤解,但在明眼人眼中,這無疑是一場藝術性極高的盛宴。
引用百度百科裡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的話便是:張國榮的熱情演唱會從表演形態,藝術理念,服裝道具,觀眾反響都代表著中國演唱會的最高水準,至今無人超越。關於唱歌的技巧,我無從說起,畢竟不是專業的人,但對於聽歌,每個人便都有自己的想法,聽歌與我來說,更像是聽一段故事。粵語歌手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歌手,一個是楊千樺,另一個便是張國榮。每次聽他們的歌,我都覺得不能去深聽,聽了一兩遍之後,偏會切到其他的歌曲,因為有些人,有些歌,會讓你越陷越深,然後痛哭流涕。特別是深夜之時,戴上耳機,聽著哥哥的每一首歌,細語呢喃,空氣似乎比以往更安靜了,沒有矯揉造作的感情,只是仿佛周糟只有這個溫柔的聲音,與你訴說他的深情。
感動和技巧與唱功無關,只與情感,與經歷有關。開始了解哥哥的時候,我看了兩個視頻,一個是他出殯當天的電視臺回播,一個是熱情演唱會。當看到香港街道熙熙攘攘的粉絲,我不解;當看到演唱會上哥哥如天使降臨再到惡魔,我懂了。他的熱情洋溢,他的瀟灑自如,他的如痴如醉,他的憂鬱與快樂,他綻放在天空的煙花,都是他自己。不做別人眼中的張國榮,只做自己眼中的張國榮。熱是快歌,是我對舞臺的熱情,情是慢歌,是我過往經歷的濃縮。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說到了唱歌,自然會說到演戲。張國榮塑造了很多的形象,包括享譽國際的程蝶衣,《阿飛正傳》裡的旭仔阿飛,《倩女幽魂》裡的寧採臣等等,每個人角色,都有著哥哥自己的詮釋,每個角色,都帶著鮮明的特徵,活在人們的心中。若要說最喜歡的電影,應該是《霸王別姬》。或許是哥哥所扮演的程蝶衣太過耀眼,卻也太過悲慘,讓我沒有勇氣再看第二次。張國榮演戲,用戲裡段小樓評價程蝶衣的一句話便是「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無論是戲內,還是戲外,張國榮在別人眼中,便是一個「戲痴」。《霸王別姬》開拍前6個月,他便來到北京生活,專心學戲,所以,有時候你在看哥哥的一些採訪片段時,哥哥的普通話都帶有一股京味兒。學戲的那段時間裡,他每天上午都會到北影廠練四個小時,回酒店還接著練。就連大家一起吃飯,他都在想著動作。
甚至發燒發到三十八度九,還在堅持壓腿。所以才有了劇裡的程蝶衣,才有了《貴妃醉酒》裡,張國榮本人一氣呵成演下來的「舒廣袖」的旋舞。有一場戲是程蝶衣犯菸癮小樓來看他那一場,一開機張國榮就瘋了,他拿著棍子亂打牆上的鏡框,玻璃碴四處飛濺,當陳凱歌喊停,張國榮卻已哭成淚人,久勸不止,張豐毅也被這驚心魂魄的場景所震驚。戲者,劇者,現實者。另外一部印象深刻的電影,應該是《異度空間》吧。很多人說,哥哥是扮演這部電影而得了抑鬱症,這個說法,我不予置評。只是,在看的時候,內心總會有種想法,哥哥是在扮演他自己嗎?從小便生活在一個沒有父母關愛的家庭,自閉不語,養成了他內斂的性格,為他的縱身一躍,埋下了伏筆。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是看的時候,仿佛就像看到了哥哥本人在現實生活中也經歷著這樣的苦惱,想像著他去看心理醫生,告訴醫生他很想死,他活得很難受,每一分每一秒。豆瓣有一個高贊評論,是這樣寫的:我寧願你在電影裡跳下去了,這樣的話,或者現實中你就不會跳了。多少人惋惜,呃嘆,我們沒辦法想像哥哥跳下去的那一瞬間的心情,或許是帶著微笑的吧,因為這麼一跳,他就解放了。是啊,一個演戲到極致的人,必定也是有著極致的經歷吧。
今日我 與你又試肩並肩說完演戲,我想講講哥哥的人,唱歌也好,演戲也罷,從來不是哥哥最極致的地方,最極致的地方,是哥哥做人的地方。我看的關於哥哥的第三個視頻,是哥哥在梅豔芳2002年極幻演唱會上一起演唱的視頻,一首《芳華絕代》道出他們多少年的默契,一首《緣分》又把他們的惺惺相惜體現的淋漓盡致。
哥哥出殯時,哭的最傷心的,一個是唐生,另一個便是梅豔芳,幾乎是被人撐著的狀態才參加完了葬禮。阿梅剛出道的時候,哥哥已經出道5年了。
1985年,張國榮的第一次演唱會,請了梅豔芳做嘉賓,合唱《緣分》,事後梅豔芳才得知這並不是公司安排,而是張國榮執意要這麼做的,想用特殊的形式把她介紹給歌迷。梅姐沒有收到朋友的生日邀請時,去鬧場,張國榮知道他的性子,只是把他攬在肩上,任她哭泣。所以,才有了我們熟知的《胭脂扣》,有了《偶然》,有了兩個芳華絕代之人共唱《芳華絕代》。
只是可惜的是,在哥哥離去的不到一年,梅姐也跟著走了。或許這是好的,因為《緣分》一定讓他們又聚在了一起。除了梅豔芳,哥哥也提攜了許我新一輩的明星。張衛建,古天樂,古巨基,陳奕迅,每一個人都是受過哥哥的指點,他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想著去幫助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