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冬季月黑夜 大貨又瘋狂
超載、超速、闖紅燈、爭道搶行……大貨車交通違法已成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帶來的道路交通安全隱患層出不窮。近期,有市民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部分路段存在大貨車監管盲區,一些大貨車甚至在白天明目張胆地違法行駛。
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本報記者近日在多個大貨車集中的路段實地探訪發現,雖然相關部門年年整治,但是大貨車上路違法行駛的問題仍層出不窮。
●探訪一:西海岸新區漢江路
貨車搶行客車專用道,六車道違停四排貨櫃掛車——
爭道搶行,監控探頭視若無物
「漢江路與同江路交會處是前灣港貨櫃場站出口,很多裝卸貨櫃的大貨車從路口駛出時,強行駛入客車專用道,與小型車輛爭道搶行,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市民謝先生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前灣港碼頭南側的同江路成為大貨車違法行駛的集中路段,「同江路是進出前灣港貨櫃碼頭的重要道路,運輸貨櫃的掛車通行頻次非常高。」
12月10日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西海岸新區的同江路與漢江路路口。同江路上大型貨櫃掛車密集,當信號燈由紅燈轉為綠燈時,經常會有10多輛貨櫃車排隊駛過路口。由於同江路東端有密集居民區,為保障道路行駛安全,交警部門在這一路段分設了貨車車道和客車車道,不同車道之間設置有隔離墩,避免混行搶道。
記者剛到路口,就看到一輛車號為魯BW*2*掛的大型掛車從漢江路右轉駛出。這輛掛車並沒有按照道路標識從道路中央的貨車車道行駛,而是就近轉到道路外側的客車車道上,加速向嫩江路駛去。該路口上方就有交警設置的「貨車車道」和「客車車道」標識牌。其間,一輛小轎車遠遠看到貨櫃掛車搶佔了前方客車車道,趕緊剎車避讓。
記者發現,漢江路東西雙向的客車專用道上,經常有大型貨車違法佔道搶行,雖然每個路口上方都有監控攝像頭,但這些大型貨車毫無顧忌。記者在該路段觀察了30分鐘,違法佔道搶行的大型貨車接近30輛。
從漢江路右轉嫩江路,雙向6車道的嫩江路兩側停了4排貨櫃掛車,僅剩中間兩排車道,一些大貨車在道路中間壓著雙黃線違法調頭,其他車輛只能停車等候。其中,一輛貨櫃掛車甚至停在路口斑馬線上,其不遠處就是交通監控探頭。
●探訪二:城陽區春陽路
貨車、渣土車穿行居民區,噪音擾民——
深夜疾馳,馬達轟鳴居民難眠
大貨車夜間行駛擾民嚴重影響了道路周邊市民生活質量,也成為市民屢屢投訴的熱點問題。近日,家住城陽區春陽路某小區的李先生(化名)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春陽路夜間行駛貨車、渣土車輛非常多,持續到凌晨兩三點,噪音嚴重擾民。
12月11日晚11點30分,記者來到城陽區春陽路實地探訪。此時春陽路行車已不多見,偶有私家車和電動車駛過,部分路口的紅燈也變為閃黃燈狀態。然而,剛過零點,一輛渣土車沿春陽路自東向西呼嘯而過,寂靜的街道迴蕩著貨車的轟鳴聲音。「渣土車每天晚上上路行駛,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這種情況持續一個多月了。」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小區緊鄰春陽路,凌晨出動的貨車擾亂了居民作息規律。近一段時間以來,他差不多都在凌晨3點之後才能入睡,只在此時春陽路行駛貨車才逐漸減少。
從午夜12點至凌晨一點半,記者在春陽路上看到至少有十多輛渣土車在路上快速駛過,車廂抖動的聲音十分明顯,記者坐在車裡,能聽到幾十米開外貨車駛來的聲音。
「春陽路路段每天晚上工程車、大貨車川流不息,噪音很大,每晚都被貨車噪音驚醒。我家在原有隔音窗的基礎上又安裝了一層隔音窗,效果依然不佳。」11月4日,觀海網友向本報「三我」特刊留言反映。針對網友反映問題,城陽區回復,經城陽公安分局落實,該段春陽路已規劃為限行路段,但是因春陽路連接城陽及高新區,其周邊企業居多,並且目前有在建工地,大貨車、物流車輛進出頻繁,即使是限行路段,辦理了通行證的車輛仍可以通行。下一步,城陽區將繼續對此路段大貨車超載等交通違法行為依法查處。
對於這樣的說法,此觀海網友並不認可。「一個月來,大貨車通行擾民的情況並無多大改善,特別凌晨之後,大貨車行駛更為『瘋狂』。」
凌晨一點半,記者驅車從春陽路靖城路路口沿春陽路向西至環城北路路口,共3.2公裡,一路發現多輛渣土車、各類貨車從不同路口進入春陽路。由於不少路口信號燈呈閃爍狀態,這些車輛多以超過此路限行時速60公裡/小時行駛。
●探訪三:即墨區石林三路
大貨車往返進出,修好不到一年的道路再次坑窪——
碾壓毀路,交通要道坑窪不平
石林三路是即墨區西部的重要道路,每日車流密集。近日,有讀者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因大車碾壓,石林三路路面坑窪嚴重問題,通行體驗極差。「這條道路整修沒多長時間,就被大貨車壓得坑坑窪窪,可把我們這些小車給害苦了。」市民李女士說。
12月11日下午,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記者驅車趕赴即墨區。剛駛出高速公路即墨西收費站不遠,記者就發現了一輛正在等紅燈的渣土車,其車身沾滿泥土,車牌和放大號都非常模糊,只能勉強看出最後一位號碼是「9」。紅燈變綠,這輛渣土車開始前行,很快就行駛到淮涉河二路、石林三路路口。
此刻已是下午4點多,石林三路過往車輛不少,既有大小客車,也有各種運輸車。該段道路的情況確實如市民電話中所言,坑窪不平,多有損壞。在部分路段,儘管手扶方向盤,記者的身體仍有大幅地搖晃。在靠近幾處建築工地出入口的位置,道路坑窪尤其嚴重,小型車輛通過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便會劃到底盤。底盤較高的大型運輸車通過時,速度稍微一快,裝運的土石就會從車後鬥撒漏出來。
記者留意到,石林三路工地門口的路面泥濘不堪,衝洗車輛的流水與地面的灰塵混在一起,形成了黏稠的泥漿。
「石林三路去年年底前後才大修過一次,結果不到一年就變成了一條坑窪破路,我們走起來膽戰心驚。」市民肖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石林三路,對於這些大型運輸車早已不勝其煩。
據了解,為了解決道路坑窪問題,市民多次給相關部門撥打電話,相關部門也曾經有所動作,卻是治標不治本。「多次投訴後,施工人員會把路面填補一下,可是管不住大車,用不了多久,修補過的地方又會被壓壞。」李女士抱怨道。[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光影]
●探訪四:李滄區漢川路
大貨車出入限時通行區,也沒有防撒漏的遮蓋設備——
無視標識,闖入限時通行路段
漢川路全長4.5公裡,北起世園大道,橫穿金水路和九水東路,南至科苑緯四路。住在漢川路附近的居民在享受交通便捷的同時,也為路上的車輛噪音苦惱。「每天深夜10點到第二天清晨6時,漢川路上有很多大貨車來回疾馳,發動機轟鳴聲和緊急剎車聲吵得老人、孩子都睡不好覺。」近日,多名市民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
12月8日夜裡11時,記者來到漢川路與九水東路路口附近實地探訪,遠遠就聽到大貨車連續加速的轟鳴聲。記者下車查看,一輛滿載土石方的大貨車衝過路口,向南疾馳而去。
隨著路口交通信號燈變為紅燈,一陣刺耳的剎車聲傳來。從北面駛來的一輛大貨車在路口停下,車輪軋過馬路中間的鑄鐵井蓋,發出「鐺鐺」的聲響。綠燈亮起,這輛大貨車猛地加速,發動機轟鳴著衝過路口向南疾駛。
深夜11時48分,記者在漢川路和九水東路路口拍到一輛向南行駛的大貨車。車身後方看不清車號牌,車上也沒有防撒漏的遮蓋設備。
「漢川路周圍居民小區越來越多,大家都需要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希望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晚上到現場查看,將漢川路設為大貨車限時通行區,在晚上8時以後到第二天早上6時,限制大貨車在此處通行。」市民曲先生說。
設置大貨車限時通行區,在李滄區已有多個先例。今年7月,李滄交警將文昌路金水路至蒼山路路段設為大貨車限時通行區。
12月13日晚9時許,記者來到文昌路大貨車限時通行區實地探訪。該路段多個路口都有「20:00—8:00,中重型貨車禁止通行」的交通指示牌。記者在現場探訪的30分鐘內,看到至少3輛大貨車駛入大貨車限時通行區。此外還有10多輛中型貨車司機無視交通指示牌,駕車徑直駛入限時通行區。
李先生告訴記者,今年7月,將該路段設為大貨車限時通行區,噪音擾民的自卸車確實少了,但深夜凌晨時分,仍能看到有大貨車闖入。雖然交警之前也有夜查過,但自卸車司機與交警「打遊擊」,等夜查結束後,自卸車照舊違法闖入禁行路段。
●探訪五:嶗山區王沙公路
紅色信號燈亮起,自卸車不減速衝過路口——
號牌不清,衝闖紅燈肆無忌憚
王沙公路西起黑龍江中路、東至濱海大道,沿途周邊有工地、場站、攪拌站,路上大貨車比較多。近日,有讀者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該路段每到夜間就會出現大貨車闖紅燈的問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闖紅燈的大貨車都存在號牌不清的現象,即使違法行駛被路口監控探頭拍下來,也無法對其實施處罰,更可怕的是,這些大貨車一旦出現交通事故,逃逸後給查處帶來難度。」市民王先生投訴說。
12月11日晚8時許,記者驅車行至王沙公路江家土寨段,遠遠看到公路右側非機動車道上停著8輛打著雙閃的自卸車。這些自卸車停靠的位置處於公路彎道處,道路旁設有「小心碰撞」的警示牌,而停靠的自卸車在路邊排起長隊,擠佔了摩託車、電動車以及非機動車的道路。
記者在附近路段停留了一個多小時,路上不斷有大貨車經過。其間,記者發現6輛自卸車的號牌和放大號模糊不清。記者通過拍攝的照片看到,這幾輛自卸車的號牌和車身放大號被泥土遮蓋,有的車身放大號已經磨花,根本無法辨別。
晚9時許,記者在王沙公路東臺村車站處,聽到轟隆隆的大貨車從後方駛來。隨後,一輛空載的自卸車呼嘯而過。記者駕車跟著這輛自卸車行駛了800多米,自卸車在王沙公路西臺村闖紅燈衝過路口。記者留意到,該路口有自動抓拍監控,但通過記者車上的行車記錄儀畫面,自卸車的車牌和放大號因泥土遮蓋根本無法辨別。
晚11時03分,一輛自卸車從王沙公路和鐵騎山路交界處駛過,此時路口紅色信號燈已經亮起,雖然自卸車的剎車燈也亮了,但車速沒有明顯減慢,徑直闖紅燈通過。記者看到,該車放大號和車牌都沾滿了泥土,僅部分號碼露出。
記者隨後驅車跟隨這輛自卸車,從王沙公路行駛至抱虎山路。根據路邊交警設置的限速標識,該路段機動車限速每小時70公裡。按照限速行駛的記者發現,這輛自卸車很快消失在視野中。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大貨車治理,「突擊」並非良策
百姓苦大貨車久矣。為了治理大貨車,主管部門可謂煞費苦心,並且出臺了諸多措施:道路管制,設點檢測,上路巡查,加重處罰……治理大貨車的決心不可謂不堅決,手段不可謂不過硬,聲勢不可謂不浩大,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往往是整治活動一結束,大貨車違法、肇事依舊。
大貨車違法問題積重難返,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屢治屢犯甚至邊治邊犯,只能說明「治」的力度還不到位、「治」的方法還不對路。
以罰代管、只罰不管,只能帶來短期效果。管理部門應該科學謀劃、施以重拳,並探索長效管理機制。通過常態化嚴管和提高違法成本,讓違法行為無所遁形。比如,根據大貨車違法次數和肇事程度,對整個運輸公司實行「一票否決」;對危害公共安全的司機,按法律上限嚴厲追責……用「傷筋動骨」的懲治,才能遏制大貨車成為「大禍車」。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