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滄州廣播電視臺製作了一部以我國人民廣播事業的第一位男播音員、人民廣播事業奠基人之一、我國老一輩播音藝術家齊越為題材的六集廣播連續劇《鄉戀-齊越與滄州鄉親們的故事》。這部劇生動講述了以齊越為代表的一批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工作者帶著一顆熱愛黨、熱愛人民的初心,來到滄州下鄉參加基層勞動鍛鍊,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與群眾結下深厚情誼的生動故事,深刻詮釋了共產黨人的使命意識,展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時代主題,集中體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主旋律。
1958年1月,時年36歲的齊越和中央廣播事業局的200多名工作人員一起來到河北滄州參加基層勞動鍛鍊,他和20幾位同事被分派到滄州姜莊子村。從此,他和這片熱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最終魂歸熱土,永遠的守在這片他難忘的「第二故鄉」。
廣播連續劇《鄉戀》以齊越的女兒齊虹的視角,為聽眾講述了齊越與滄州姜莊子的這份不了情!同時也展現了齊越幾十年播音生涯中那些難忘的點點滴滴……
1949年的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聲聲禮炮,沸騰的人潮……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齊越和丁一嵐一起向全世界現場直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盛況。
或許是命運使然,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齊越與華北平原上一個古老的村莊:姜莊子結緣。鄉親們騰出了最寬敞的堂屋,自己動手編了新炕席……用最樸實的方式熱情歡迎著這群來自北京的客人。
齊越和一起來到姜莊子村的幹部們卻始終牢記自己來到姜莊子的任務:勞動鍛鍊!他們從不以自己是「客人」自居,很快的融入到了姜莊子這個大家庭中。
齊越被分配到了吳長發的家裡,而與他同行的萬裡則落戶傅長海家。70多歲的吳長發,村裡人都稱他為「發爺」,大兒子參加了抗美援朝,轉業後在山西工作,二兒子在天津,家中只有三兒子。為了照顧好齊越。在齊越他們來到姜莊子之前,吳長發與老伴及三兒子約法三章:「家裡最好的東西一定要先給北京來的客人,三兒子一家暫時分家過,北京的客人在的時候,三兒子一家自己起火做飯……」而這一切,齊越並不知道……
一月正是寒冬,齊越和萬裡他們第一天就和鄉親們一起去村裡的大坑裡砸冰塊。他們把砸下來的冰塊運到麥田裡,就等著春暖花開時,冰融化成水,澆灌麥苗……
而吳長發的老伴吳大娘則早早的點好熱炕,做好了熱氣騰騰的玉米面餅子,還給齊越端來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齊越深受感動:「這一刻讓我想起了十年前。那時候我剛剛走向話筒,還是紅色廣播戰線上的一名新兵,當時的新華廣播電臺是在太行山的深山裡,那兒的鄉親們無論多麼艱難困苦,還是盡最大的可能關心著我們,照顧著我們,就像咱們姜莊子村的鄉親一樣。」而吳大娘則告訴他:「十年前……那個時候你還是老八路吧?現在,俺們還是把你們當老八路待,有十分的心俺絕不盡九分,有百斤的力俺絕不使九十九。齊同志啊,你就踏踏實實地在這兒住著,這就好比當年的堡壘戶!」
那天晚上,在油燈下,齊越寫下了他的第一篇勞動鍛鍊日記,他沒有記述勞動的辛苦,而是又一次重溫了曾經的誓言。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被組織安排在哪裡,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為英特納雄奈爾的實現而奮鬥終生!」
女兒毛毛來信了:希望父親能夠回北京過春節。齊越十分想念妻子和女兒,但是1958年的春節,他沒回北京,在姜莊子村過的年。
在姜莊子村的場院上,北京到基層參加勞動鍛鍊的幹部們和全村男女老少一起開起了春節聯歡會。齊越熱情地朗誦了《誰是最可愛的人》……
聯歡會結束了,鄉親們聚到發爺家一起守歲。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齊越向大家講述了他如何走上播音崗位的故事……
姜莊子農業社一共有18個生產小隊,1958年時,只有農業社辦公室裡有一部手搖式的電話,遇到大事小情,要想把這18個小隊全都通知到,還真要費一番周折。
齊越了解了這一情況後,主動與中央廣播事業局領導請示,要在姜莊子建一個廣播站,廣播局的領導支持了設備,村子裡沒有電,一起來姜莊子的幹部們中的技術人員還想出了解決辦法:直流電——乾電池。
這天晚上,吳長發的家裡,萬裡又過來幫吳大娘做晚飯了,齊越也來幫忙。萬裡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再回到話筒前,齊越則告訴她:「要讓青春年華在紅色電波中開放美麗的花朵。現在就讓它開放在廣闊的田野裡。也許我們會在這兒呆一輩子,有這麼好的鄉親,能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一樣可以為黨的事業盡心盡力啊!」
姜莊子廣播站終於開播了,並被命名為:紅旗廣播站。全村老少都很高興,發爺一家也不例外,吳大娘給齊越貼了幾個玉米面的淨麵餅子,齊越卻去前院喊來了發爺的孫子大喜一起吃。
發爺看到了大喜在吃淨麵餅子,厲聲制止,大喜哭著跑回了前院。這時齊越才知道,原來村子裡條件不好,發爺一家把全家的口糧都集中起來,把淨麵餅子給齊越吃。而自己和老三一家則是在悄悄地吃成不了形的黃菜餅子……這一刻,齊越被深深的感動了!他跟發爺說,我願意做您二老的兒子,將來常常回來看望您們。現在我還要說,就是到了我生命終止的那一天,我會安排我的妻子,女兒,把我安葬在這裡的青山綠水中,永遠看著時刻關心我,愛護我的鄉親們,更要永遠安靜地陪伴在您們二老身旁……只要你們不嫌棄我……我們就是一家人!
轉眼暑假到了,齊越的女兒毛毛來到了姜莊子,很快就和村裡孩子們成了好朋友。這一天,毛毛和小夥伴們圍著齊越,讓他講講:「打仗的時候你對著話筒一說話,敵人就投降了」的故事。
那是1949年4月,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了南京,23號那天齊越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在廣播裡向南京呼叫……
齊越每天白天去地裡幹農活,晚上就坐在煤油燈前寫稿子,女兒毛毛心疼父親勸他早些休息: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廣播站,不必那麼認真。而齊越則嚴肅地告訴孩子:幹任何事情都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苟,這個廣播站雖然小,但是也是傳達黨和毛主席的聲音呀!並向她講起了當年在在太行山播音的時候的往事:有一次齊越他們接到了重要任務,播送《中共中央關於1948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的指示》。當時,齊越接到命令:毛主席指示,要求不要播錯一個字……
女兒毛毛明白了父親的苦心。齊越告訴她:姜莊子的鄉親們對我們下來勞動鍛鍊也是很認真負責的,我在這裡受到的教育比任何時候都豐富。你走進他們,他們就張開溫暖的懷抱接納你,你和他們交朋友,他們就會把你當親人,就會把心掏給你!你一定要記住姜莊子——我們的第二個故鄉!要做一個有信仰的人!
萬裡找到齊越辭行:由於姜莊子紅旗廣播站的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認可,十裡八鄉的村鎮也都要來學習,所以組織決定,讓她去滄州地區的各個縣市村鎮建廣播站,第一站先去黃驊,所以要先走一步了。齊越鼓勵她: 「無論到什麼時候,我們都要相信組織,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要堅持自己摯愛著的事業!不要放棄播音口語專業的研究,要把黃驊的廣播站建好,要讓青春年華在紅色電波中開放美麗的花朵!」。二人相約北京見!
齊越要回北京了,全村人都來送行。吳大娘給齊越做了綠豆面的淨麵餅子和新蒸的黃菜餅子,讓他帶在路上吃;歡清捧來了全村老少攢下的鋼鏰兒,讓他帶給女兒買一個新書包好好上學。回到北京後,齊越找了兩個玻璃瓶子,一個裝了一塊兒綠豆餅、一塊兒黃菜餅子,一個裝了全村老百姓為齊虹攢的那一捧鋼鏰兒,他把它們分別封存在玻璃瓶裡,成為了他永遠的珍藏。
1966年2月6日,新華社記者穆青發表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舉國上下立即掀起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熱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決定由齊越播送這篇文章。齊越特意把裝著淨麵餅子的玻璃瓶子帶到播音室,齊越說:「讀到蘭考,讀到焦裕祿,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滄州姜莊子,想到那些勤勞忠厚的莊稼漢子……」
時光荏苒,齊越已經步入暮年,齊越終於和一別28年的萬裡在北京見面了。此時的萬裡已經紮根在滄州,她給齊越帶來了帶來了一部她撰寫的《漢語口語表達學》,這是當時在漢語口語表達這個領域的第一部專著。齊越萬分高興,欣然作序。齊越希望有機會能和萬裡一起再回姜莊子看看.
齊越的這個心願因為工作需求難以抽身,最終沒有實現。1994年初夏,齊越逝世一年之後,按照他的遺願,他的骨灰安葬在姜莊子村的果樹下,他聖潔的靈魂終於融入了這片一直以來他鍾情深愛的土地!
總策劃:楊慧
策劃:賀治起 孫琳琳
文學統籌:王坪
編劇:沈江 韓雪 崔波
改編:孫琳琳
導演:王銳
責任編輯:張永紅
錄音合成:蘇振龍 鞠剛
主題歌作詞:王坪 沈江 韓雪
主題歌作曲:孫琳琳
演唱:萬隆 邢紅梅 張燁
監製:孫琳琳 王寶玉 王明月
總監製:賈發林
主要演播人員:
齊 越 由任傑演播
楊沙林 由張璐演播
齊 虹 由文佳 單姍演播
萬 裡 由伍鳳春演播
梅 益 由陳光演播
吳長發 由高楓演播
吳大娘 由喬琛演播
大 喜 由李珊珊演播
徐吉慶 由楊默演播
陳鳳崗 由張磊演播
傅長海 由王晨光演播
歡 清 由王璐璐演播
滄州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孫琳琳(左)和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國內廣播劇著名導演王銳(右)對參加錄製的全體演員進行錄製前的具體指導
參加錄製的全體演員
正在進行作品分析與交流
孫琳琳臺長在錄製現場
與演員進行交流與溝通
導演王銳在錄音棚給齊越的
演播者任傑進行示範
廣播劇《鄉戀---齊越與滄州
鄉親們的故事》錄製現場
齊越的一生心繫祖國和人民,品德高尚,一身正氣,在事業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培養新一代播音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為我們的播音主持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在幾十年漫長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莊重、激昂的聲音感染了千百萬聽眾。廣大聽眾從他的播送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名篇中深切地感受到語言與聲音的魅力。
在幾十年的播音工作中,齊越傳達著黨和政府的莊嚴宣告和人民的聲音。這聲音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深情地吸引著聽眾,打動著人心,給人以啟迪。正如齊越同志所說的:「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播音員,我是中國人民的播音員,是中國共產黨的播音員,我首先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是那句話,是為了實現英特納雄奈爾而奮鬥的戰士!我傳達的是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走向勝利的聲音;我傳達的是黨和人民心心相映印息息相通的聲音,我傳達的是中國共產黨堂堂正正的真理之聲,我傳達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永遠擁護熱愛中國共產黨,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堅定理想和信念!作為一名黨的播音員,此刻,我想起了參加革命那年莊嚴的宣誓——為實現英特納雄奈爾而奮鬥終生!我做了,終身在做!因此而感到無比的幸福和自豪!」
滄州廣播電視臺從2016年底就啟動了這部廣播劇的劇本創作。在滄州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孫琳琳的親自指揮和帶領下,主創人員多次深入到姜莊子村,走訪當年曾與齊越同勞動、同生活的老人們,尋找齊越在滄州走過的每一個腳印……村民們樸實生動的介紹,讓大家眼前浮現出當年齊越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那些老前輩們感人的身影。
這部劇的編劇團隊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內著名作家、著名編劇崔波,滄州著名作家、編劇韓雪以及滄州臺高級編輯王坪,主任播音員沈江和滄州臺的眾多編輯主持人組成。崔波編劇的多部作品曾在全國榮獲大獎,是全國「五個一」的獲得者,其他成員也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整個劇本由王坪擔任了文學統籌,作為一名高級編輯,他對整個劇本的文學風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初稿創作完成後,全體人員對劇本進行了反覆地研討,多次提出修改意見。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對劇本進行了三十多次修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劇很好的把握了滄州的鄉土風情,為大家營造了一個個真實感人的場景。
劇本最初定為三集,但是在後續的準備過程中,大家總是覺得人物不夠豐滿,不能全面的展現齊越的一生,不能展現那段感人故事。最終,滄州廣播電視臺孫琳琳臺長,對劇本進行了大刀闊斧地修改,從三集改編為六集。正是這最後的改編,使劇中的人物都活了起來: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同時,孫琳琳臺長還為這部劇的主題歌,飽含深情地親自譜曲……
該劇製作陣容強大:主人公齊越由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任傑演播,他曾在多部榮獲全國五個一的廣播劇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導演王銳是國內廣播劇知名導演,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是廣播劇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其創作的多部廣播劇獲國家級大獎!
在錄製現場,全體演員們被劇中的人物深深地感動!很多時候,他們是眼含熱淚地演播。他們說,在錄製的過程中,自己仿佛就是劇中人,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流淚……劇中的每一個情節都在感染著我們,每一句臺詞都在鼓舞著我們,這部劇把握了時代主旋律,彰顯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感、使命感,相信這部劇一定會成為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
該劇在滄州臺各頻率先後播出後,廣大聽眾為齊越這份濃濃的鄉戀所感動,為齊越身上展現的那種為了黨的播音事業,鞠躬盡瘁,不屈不撓,一絲不苟的精神所折服!為齊越心中那份神聖的信仰所感染!
社會各界對這部劇的播出給予了一致的好評,演員演播感人生動,製作大氣。動情之處,潸然淚下。熱情之處,心潮澎湃,讓聽眾隨著主人公的故事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回到了那熱血激昂的年代……這部廣播連續劇帶給了大家一場聽覺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