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環保又防震……昆明將打造雲南首座全村覆蓋的新型夯土村落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
2020年12月25日 09:44
最近,抖音上一個關於雲南的視頻火了起來。視頻講述了昆明市晉寧區夕陽鄉大擺衣村,一位建築師幫助村民用夯土模式改建房屋,既沿襲傳統建築工藝,又實現建築節能環保的故事。該視頻點讚量11.7萬。12月23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隨昆明市住建局下鄉來到大擺衣村了解到,這位建築師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的萬麗博士,在雲南做傳統的夯土建築改良,其項目實施所在地的夕陽鄉政府正計劃加大合作,把高粱地村打造為雲南第一座全村覆蓋的新型夯土村落。
每平米造價最高900元
在視頻中,萬麗稱,雲南的大擺衣村採用夯土模式建設民居,每平方米的造價在600~900元。建到一半時,周邊村民都趕過來觀看,並詢問能不能幫他們也如此重建。她設計的房屋屋頂是透光的,家裡人可以在中庭做手工活。萬麗在居住空間中還設計了一個半室外的空間,可以很好地對流通風。「我覺得不管是建摩天大樓,還是建土房子,最終都是為人服務。」萬麗表示。
夯土建築外觀略帶現代元素
大擺衣村中,一棵200年樹齡的榕樹樹幹粗壯,冠幅巨大,有獨木成林之勢。旁邊一些土基房民居由於時間久遠,已有破損跡象。而新建的夯土建築則散發著勃勃生機。
不同於現代建築,夯土建築的牆體並未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夯土建築沿用了未經焙燒的土壤或簡單加工的原狀土作為主體材料,纖維、稻草、竹筋等做為配置材料。大擺衣村屬於一個地震多發地區,為提升抗震性能,夯土建築在土料中合理配置了黏土、砂子、纖維、稻草的比例,加入極少量的水泥,在不改變泥土性狀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牆體的強度和整體性。而在外觀上,夯土建築的泥土氣息十分符合鄉村處境,略微外挑的窗戶和鋁塑窗則為這些新房子融入了些許現代元素。
夯土建築工藝簡單建材環保
據晉寧區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2016年,通過昆明理工大學介紹,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吳恩融教授帶領團隊到大擺衣村進行實地考察和了解,認為大擺衣村比較符合「一專一村」的支援項目要求,並在村長的帶領下深入訪問了幾家低收入且居住環境十分惡劣的家庭,基本確定了3戶人家的住房改建作為此次項目實施的第一期,以解決最緊要的基本居住問題。
2017年12月,大擺衣村完成第一期新型抗震夯土民居改造試點項目。建蓋的夯土民居可以實現就地取材,省去大量的交通運輸費用和能耗加工費用。它的造價同比磚混結構要節省25%~40%。在工藝方面也較為簡單。夯土牆的施工工藝簡單易學,施工速度快,同比磚混結構要節省工期約30%。更重要的是其避免了開山採石,採煤燒磚,將建築和環境完美的結合,與自然相擁,形成和諧的原生態效果。磚混建築使用的實心粘土磚具有生產能耗高,建築成本高,粘土消耗量大和熱力性能差等缺點。而生土房屋(夯土牆)拆除重建後,土料可以重新使用,且年久的夯土牆因為吸收了空氣中的氮氣,拆除破碎後還可以作為肥料回歸土地。
打造雲南第一座全村覆蓋的新型夯土村落
為夯實鄉村旅遊發展基礎,夕陽鄉政府還計劃加大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力度,整合各類項目資源,以高粱地村作為第一個整村改造試點,實施「高粱地村新型抗震夯土民居改造項目」,力爭將高粱地村打造成為「雲南省第一座全村覆蓋的新型夯土村落」,成為全鄉鄉村旅遊、民宿的新亮點。
高粱地村位於夕陽鄉西北部,距昆明116公裡。該地計劃新建民居69棟。晉寧區夕陽彝族鄉人民政府希望,藉助新型抗震夯土民居改造項目能摸索出一套適用於貧困農村地區且行之有效的農房改造扶助辦法,另一方面將高粱地村打造成為「雲南省第一座全村覆蓋的新型夯土村落」,在村內實現人畜分離、雨汙分流,有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通過產業扶持鼓勵農戶種植黑皮花生、高鈣硒米等農特產品,使高粱地村成為一個宜居、宜業(特色農業)、宜遊(鄉村旅遊)、傳統(夯土民居)與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和諧共存的新農村。該鄉政府將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引導群眾發展鄉村旅遊,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