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一定不要鑽牛角尖》
作者:李冀
有的人常常愛鑽牛角尖,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認死理兒,一條道走到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固執,不善於變換思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民間有很多道理,對於相似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指向,得出不同的結論,都有道理,甚至都是真理,很讓人莫衷一是。其實仔細推敲,各自的說法都有自己的條件,而且各有不同的出發點和目的,我們一定要善於根據不同情況,不同條件,不同對象調整自己的認知和思路,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可俗話又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一個讓人義無反顧,一個說回頭是岸,哪個是對的?
「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比喻有志氣的人立志別圖,即使遭受挫折,也決不可走回頭路,不可輕易食言、言退、言敗、吃後悔藥。
「浪子回頭金不換」,是勸不走正道或已走在邪路上的人迷途知返,重新做人,並肯定改邪歸正是非常寶貴和值得稱道的。
這一進一退似乎矛盾,但對象不同,目的相同,都是鼓勵人向善、向正。
如一個人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後悔就倒退,他可能一生一事無成,所以要鼓勵他勇敢向前。而對於走上邪路的人執迷不悟,不能迷途知返最終可能會跌的粉身碎骨,我們就要勸他回頭。
鑽牛角尖的人往往錯了還要堅持「好馬不吃回頭草」;而方向對了卻還猶豫、彷徨。
又如古人云:倉廩足知榮辱,但古人還說:暖飽生淫逸。
這裡都在說,人一旦富裕了,就會變。怎麼變?向哪個方向變?古人給出兩個截然對立的答案。
一個是學好,一個是變壞。
富裕:一個原因。學好,變壞,兩個結果。
為什麼?哪個是真理?
我認為都是真理,但要看是什麼人,什麼環境。
首先要從主觀上看你是怎麼變富裕的,怎麼發的財。一部分人是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積累起來的財富,他們知道創業的艱辛,他們比較懂得對勞動人民的體恤同情,他們在有錢之後,在有了條件之後,很容易走上不斷升華自己,繼續完成和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願望。另一部分是暴發戶,他們的財富是靠權力攫取,靠掠奪和非法手段獲得,他們錢來的太骯髒,來的太容易。他們在取得財富的過程中已經缺失了道德,甚至缺失了人性。這批人思淫逸,作壞事,用骯髒的財富窮奢極欲。一大批官僚和資本家就是這樣,你能指望他們立地成佛嗎?
第二要看到社會風氣和文化的教化作用。這些年來社會風氣每況愈下,官僚腐敗,貪汙盛行;物慾橫流,惟利是圖;笑貧不笑娼,老實人吃虧,鑽營者漁利。人們的道德底線屢屢在巧取豪奪的貪婪中被撕裂,社會誠信體系也在反覆蹂躪中陷於即將崩盤的尷尬邊緣。這種風氣和文化像個大染缸,腐蝕著社會,腐蝕著人們的靈魂,它在引導、保護和強化「飽暖生淫逸」。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好人也可能學壞。
如果認定「倉廩足」一定會「知榮辱」你可能會失望,但你堅持人「溫飽」之後一定會「生淫逸」,也未免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又如老百姓愛講:哪兒跌倒,哪兒爬起來;但也常說:人移易活,樹移易死。哪個說法更靠譜?
「哪兒跌倒,哪兒爬起來」是一句很勵志的話。它告訴人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挫折和失敗是難以避免的,不要怕困難,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失敗,不要迴避矛盾。跌倒了,千萬不要氣餒,更不可躺倒不幹,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繼續前進!
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態度和精神是值得讚揚和提倡的。特別是面對形成困難和挫折的主要原因是自我認知和外部客觀環境,而自己又是相對獨立和自由的。如對知識、技能和本領的學習及掌握的過程中,獨立創業的過程中,與大自然的鬥爭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特別需要這種精神和勇氣。
但在現實生活中,在某些情況下,另一類思考,另一種處理方式可能更為恰當,更為積極。那就是「人移易活,樹移易死」。
就是說,一個人在某個工作環境中遇到挫折,跌倒了,要換一個環境爬起來繼續前進,而不是固執和拘泥在跌倒的地方苦苦掙扎。
「人移易活」的道理更適合下面的情況:你跌倒的環境有很多人為因素,如群體的輿論,領導的成見或自身條件與環境要求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而你的努力又受到很大的制約。就好像在你身上踩著三隻腳,這種情況下你是很難爬起來的,甚至你百倍的努力不會有一倍的效果。這時你就需要換一個環境,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心態,繼續前進。這樣你就會卸下包袱以全新的姿態輕裝上陣,你也會更加自信。
當然,「人移易活」絕不可以成為逃避矛盾、規避風險的遁詞。一個人在工作中一遇到挫折,不努力自我反省,就把責任一味歸咎對方,歸咎客觀,動不動就要換環境,換單位,這種人往往會一事無成,一生蹉跎。
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分清你面對的困難和挫折屬於哪一類,千萬不要鑽牛角尖,一條道走到黑。
民間常講:窮人孩子早當家;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寒門出嬌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的一句臺詞,是百姓常講的一句話,也是社會的普遍認知。
一般說來,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從小目睹父母的辛勞、體驗生活的困苦,早早就擔起了家庭部分生活的重擔:擔水、洗衣、買菜、做飯,還可能要照顧弟弟妹妹,在農村可能還要下田種地,甚至會犧牲學業早早打工。在這樣家庭裡成長的孩子,很多都會較早成熟、懂事,有著奮鬥與吃苦的自覺,知道節儉,懂得孝敬,熱愛勞動。因此對於多數窮人家庭來說,確實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但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認知相反,社會上也不乏另外一種現象,那就是「寒門出嬌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是有些窮困家庭的父母感到自己家庭條件差,拖累了孩子,總覺得對孩子有歉意,為了不讓孩子吃苦,不讓孩子受委屈,什麼苦活累活都自己擔起來,不讓孩子幹,吃穿也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
也有一些窮困家庭的家長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獨生子女的現狀在客觀上也助長了家長對孩子的溺愛。
恰恰是這樣養大的孩子,由於不能體會父母的艱辛,沒有經過艱苦的鍛鍊,長大了不但好吃懶做,不孝敬父母,甚至鄙視父母的「無能」,不願與父母為伍。
出身寒門,未必就能早當家,重要的是教育。但只有教育還遠遠不夠,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坎坷和磨礪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階梯。
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溺愛就走向極端了,有時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恰是一味「毒藥」。
還有一些類似的道理,如:
「兔子不吃窩邊草」和「近水樓臺先得月。」
「宰相肚裡能撐船」和「有仇不報非君子。」
「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和「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和「交淺勿言深,沉默是金。」
「車到山前必有路」和「不撞南牆不回頭。」
……
這些看似一一「相反」的道理,好像很矛盾,細細思考,其實他們存在的條件和表述的目的用意上有很大的差異,不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條件進行選擇,又是要變換角度,絕不可鑽進牛角尖,認死理。
更多精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