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凡
鑽牛角尖是許多人都犯過的一個心理毛病,說的好聽一點是心態比較執著,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認死理。不過這種心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只是暫時性的,很少有人會一直困在裡面。但是在古代卻有這麼一位名人,他的執著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在鑽牛角尖的道路上走出了最高的境界。之後人們根據他的事跡,寫成了一首非常有深度的古詩,名字就叫做《龍蛇歌》。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由這首《龍蛇歌》引發的深度思考,看一看那些喜歡鑽牛角尖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這首詩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也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往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六個人,他們分別是晉文公重耳和追隨他的趙衰、狐偃、賈佗、魏犨,以及介之推。而此詩的主要刻畫對象,正式歷來頗具爭議性的介之推。
《龍蛇歌》
先秦·佚名
有龍於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承輔。
龍返其鄉,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
這首詩用一種形象的比喻手法,站在一種頗為客觀的角度,對晉文公有理天下的故事,進行了一次大體的描述。比如第一句「有龍於飛,周遍天下」,指的正是晉文公當初在天下各國流亡的日子。據《史記》一書記載,重耳流亡,足跡遍及於狄、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國。作為一國之君,曾經有過如此坎坷的經歷,屬實讓人唏噓感慨。
而在詩中也無疑對他進行了一些美化,認為他的流亡生涯是在龍行天下,而且還有五條「蛇」,也就是上文所說的五名賢臣在追隨著他。到後來晉文公曆盡坎坷艱辛,終於回到自己的國家,並且登上了王位,於是他對曾經追隨他的人進行了封賞——「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如此做法本來也是人之常情,畢竟這些人追隨他同生死共患難,如今他大權在握,自然要表示回饋。但是其中的介質推卻並不領情,他非但不願接受封賞,反而還控訴其他四人:「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他認為晉文公能夠回到晉國登上王位,本來就是天意註定的事情,而這些人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對此他表示應該感到非常羞愧。這個時候就凸顯出了他鑽牛角尖的心態,他拒絕了晉文公的封賞,帶著年邁的母親隱居山林。
然而晉文公為了表示自己沒有忘記曾經患難與共的兄弟,便一再讓人請他出山。最後為了將他逼出山林,甚至不惜放火燒山,結果介之推寧可活活燒死在身上,也不願意面見晉文公接受封賞,他認為那樣等同於在羞辱他的人格。
這也就是詩中所說的「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在這個故事中,晉文公重耳和介之推無疑都扮演了鑽牛角尖的角色。他們一個執意拒絕,另一個卻不願放手,最終釀成了這場悲劇。
同時也讓人看出,其實鑽牛角尖的人,就是因為對於一件事情過分的執著,甚至不計後果地堅持自己的意願。如果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介之推一直都在顧及自己的顏面,認為接受封賞就等同於和那些人同流合汙,為了彰顯自己的「高尚」情操,甚至不惜讓母親與他一起燒死在山上。
而晉文公顧及的則是他自己的聲譽,擔心是人說他忘恩負義,冷落了曾經出生入死的兄弟。於是他才會不惜一切代價,想要把介之推繼續籠絡在自己身邊,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如此不盡人意,同時也給他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個抹不去的汙點。
由此可見鑽牛角尖的行為其實並不高尚,反而更加凸顯出了人性的自私。而生活中那些喜歡鑽牛角尖的人們,也應該加強注意,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尺度,不要過分的執著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