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中村百事通(歡迎個人收藏分享)
說說城中村那點事,講講城中村那些人
在建國初期,國家的經濟建設一度落入十分艱難的局面,當時國家的工業產值落後,處境艱難到連一個現代化的設施都很難製造出來,甚至於製造凳子、桌子等,還需要靠人工來進行,當時的「洋火」、「洋皂」更是少數,在建國初期大多數人用的都是油燈。
人們生活艱難,衣服都是補了又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便是當時人們衣著上的真實寫照。而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過那些艱難歲月的人們更懂得了金錢的重要性,瞅準時機的人們便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
於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便出現了第一批富裕起來的人,那些創業成功的人們大多都會選擇回到家鄉重新置業,選擇更好的環境居住,在當時來說無疑成為一件震驚全村的大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少有人家的房屋是十分完善的,除了在國營企業工作的人們能夠分配到單位的住房以外,大多數人們都居住在之前的老舊房屋之中。
於是下海創業成功的人們回來的第一件事便是購買一棟房屋,在當時房價儘管並不像現在這樣價格高昂,尤其對於這些富起來的人們來說,能夠很輕易的購買到房屋。在廣東惠州就有一片這樣的建築,名叫濱江大廈,也許在現代人們看來,這些建築現在已經頗有些土氣,但在這片建築剛修建出來的時候,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已經是當時極富有現代化氣息的建築,十分新潮。
於是這裡便聚集了很多當時十分具有經濟實力的人們,在這裡的街邊經常停著許多人們沒有見過的豪車,出入這裡的人們都給周圍的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覺。據說在濱江大廈這裡剛剛完成的時候,就居住著在惠州當地經濟排名靠前的幾位,甚至還有外企的一些高管也選擇住在這裡,這裡也成為了當時人們常說的「富人區」。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現如今,這裡也漸漸走向了衰落,畢竟新建設完成的小區有許多,而且更加的完善,基礎設施更為先進,無論從管理、綠化還是物業等。隨著時間的演進,濱江大廈也漸漸地被時間淘汰了下來,現在的很多當地的年輕人甚至於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讓人不禁感到一陣唏噓。
往期精彩:
泉州的「闊氣」小區:20年前被「富人們」搶購,現今依舊繁華
蕪湖一個小區:住戶大多租住在此,曾被人們稱為「富人區」
廣西「令人痛惜」的爛尾樓:曾位置優越引人注目,如今淪為汽修廠
成都一普通小區:看似「危房」,或將有「富人區」的潛力
晉中20年前的「富人區」:曾經是「炫富」地帶,如今卻將面臨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