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最大的一個應用場景在醫療領域,醫療 AI 涉及到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有望改變目前醫學診療模式。
2020 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遠程醫療、遠程診斷、遠程教育等智能線上應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智能眼科的發展。
12 月 25 至 27 日,由深圳市醫學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智能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市眼科醫院承辦的「第三屆全國眼科人工智慧大會」在深圳順利召開。本次盛會吸引了來自國內外 28 家高校、醫院及企業的 100 餘名眼科醫生及 AI 眼科影像學研究者參會。
全國眼科人工智慧大會(National Ophthalm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 NOAIC)旨在為全國各地的眼科醫生以及從事 AI 視覺算法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專業的協作與教育平臺,以促進影像成像技術與 AI 算法在眼科的應用與交流,制定眼科成像的技術標準和指南,鼓勵臨床和科研的橫向聯合與合作。
大會開幕式上,深圳市眼科醫院院長張少衝教授,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智能眼科學組組長袁進教授,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智能醫學專委會主委婁巖教授,深圳醫學會會長羅曉瓊教授分別代表本屆大會承辦方及主辦方致辭,對本次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並期待全國眼科人工智慧大會繼續為眼科和人工智慧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我國智能眼科的創新發展提供合作、學習、交流借鑑的平臺。
本次大會主體學術版塊分為「眼科圖像分析與成像技術」「醫學大數據與眼科 AI 應用」「眼科裝備應用與評價」「先進眼科診療技術」 等內容。學術單元涵蓋人工智慧、生物大數據、新型成像技術在眼科的新進展等諸多熱點研究領域作演講和學術交流。
其中,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袁進教授結合其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實施情況,分享回顧「中國眼科人工智慧 2020」的發展大局與概況。
南方科技大學劉江教授結合 iMED 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就關於如何選定眼科 AI 科研題目的經驗進行分享。
南方科技大學唐曉穎教授分享課題組近期構建的兩個眼科公開數據集,以促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分級以及角膜潰爛分級等相關算法的發展。
深圳市眼科醫院張少衝教授分享了術中導航(iOCT)在高度近視黃斑疾病手術中的應用。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樂今教授分享了課題組研發的斜視手術設計人工智慧輔助系統。
上海交通大學倪冰冰教授分享其課題組在醫學圖像處理方面的幾項工作,主題為「以人為本的醫學 AI—從分級診療到精準醫學」。
深圳市眼科醫院張少衝教授會上分享
除了主體會議,本次大會還召開愛爾康衛星會、百度衛星會,分別分享企業在眼科新型設備、新型眼科成像技術與詢證 AI 眼底篩查平臺技術等的最新進展。
劉欣華博士主持專場會議並現場分享 Centurion 主動液流控制系統內容。
劉欣華博士會上分享
眼科 AI 應用專場會議由深圳市眼科醫院副院長張國明和聶丹瑤博士主持。
相比去年,本次大會以「線下為主、線上線下結合」新形式,會議在視頻網站同步直播,同時為線上講者提供遠程交流平臺,創建學術交流與諮詢群,進一步擴大本次大會的影響力,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大會致力於促進我國眼科 ai 學術交流,共享眼科 AI 發展成果,希望助力國家眼健康目標的實現。
眼科與 AI,讓技術服務於臨床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長陳昕煜、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處處長餘秋蓉、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齊學進、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科教處處長張一愚和深圳市衛生健康委科教處處長周麗萍等領導到深圳市眼科醫院調研人工智慧診療情況。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深圳市眼科醫院院長張少衝、深圳市眼科醫院黨委書記汪建濤、副院長趙軍、副院長張國明、副院長劉美洲陪同調研。
陳昕煜一行首先聽取了深圳市眼科醫院的基本情況介紹。
張少衝表示,深圳市眼科醫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理念帶動下,本著對標國際一流的中山眼科中心,實現智慧化現代醫院的基本方針,深圳市眼科醫院於 2019 年成立了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辦公室。
在院領導的支持以及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副主任的協助下,深圳市眼科醫院在眼科人工智慧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合作申請了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專項;累計為 4 萬患者眼病資料進行了圖形標註;建立了智能視野模擬模型並應用於臨床;為 1000 餘例患者進行了智能化視覺訓練等;上述研究成果發表了多篇 SCI 論文,為眼科人工智慧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隨後,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學科帶頭人林浩添教授以「眼科人工智慧診療技術研發應用與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為主題,進行了專題報告。
將全球首個 AI 智能門診開展的先進經驗和研究成果、發展趨勢、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全面闡述。
陳昕煜副司長對醫院開展智能診療這種新型診療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相比其他學科,眼科診療直觀性強,對儀器設備高度依賴,圖像化數據資源豐富,非常適合進行智能化門診這種全新的診療模式。
而在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下,人工智慧門診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是傳統診療模式的有效補充,可有效避免慢性眼病患者多次奔波於醫院,有利於醫師集中精力進行疑難雜症的診療,更合理分配醫療資源。
餘秋蓉表示,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入醫療系統的各個領域,在醫師培養方面,智能閱片、機器人手術模擬等技術的應用使醫師的培訓更加同質化,有利於規範標準,填補「學徒式」培養模式的不足。希望未來會有更多新技術在醫學教育得到應用與推廣。
最後,陳昕煜一行在林浩添和張少衝的陪同下視察了建設中的人工智慧門診,聽取了智能門診的運作方案介紹,詢問了操作方式和診病時程、覆蓋病種等具體情況,鼓勵進行更多眼病的深度學習並應用於智能診療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