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沒有眼科醫生也能開設眼科?
廣東清遠,連南醫院普外科一位發現乳房腫物的病人,在手術中,能享受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快速病理診斷,因為中間多了一個AI醫生。昨日,全國首個AI醫生下基層項目在中山大學眼科中心啟動,將覆蓋廣東65家基層醫療機構,提供20多種眼科常見病的篩查和診治工作。根據省政府日前出臺的相關文件,到2020年,醫療健康人工智慧技術要基本覆蓋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能為醫患帶來什麼?
中山眼科模式
AI醫生下基層 能診20多種眼病
起初,小孩通過看見狗,被教導這是狗,從而認識狗;他會認錯,然後被糾正。比如他會把狼認成狗,然後被大人糾正這兩種動物不是同一類。他一次次調整自我認知:這是「狗」,那是「狼」,於是,最終學會判斷什麼是狗。中山大學眼科中心副院長陳偉蓉笑稱:「我們也是這樣訓練AI醫生看片子的,AI醫生與什麼水平的醫生學習,就能掌握什麼樣的接診水平。目前,中山大學眼科中心用最高醫生水平來訓練AI醫生。」
「AI醫生,你這個診斷報告不準確,需要更改。」6月的某個上午,陳偉蓉在診室裡訓練AI醫生讀眼底圖片。在AI醫生的「腦子」裡,已經存有一個「教材包」,收集了幾十萬份的圖片,用於教導機器識別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20多種眼科常見病症,準確率可以達到99%以上。
6月20日,全國首個AI醫生下基層項目在該院啟動,陳偉蓉透露,訓練有素的AI醫生將給廣東65家基層醫療機構,提供20多種眼科常見病的篩查和診治工作。
人工智慧下基層診斷眼病將給老百姓帶來什麼服務?博士生導師、中山眼科中心白內障專家林浩添簡明扼要地說:「就是基層的百姓不出縣,都可以享受中山眼科醫生的診療服務。」而基層醫院,只需出資10多萬元,購置眼底相機、裂隙燈,拍下患者眼睛病灶圖片,通過網絡傳給AI醫生,AI醫生即時就可出具病灶的診斷報告。中山眼科的醫生會核對報告,正確將報告籤回給縣醫院的居民,如遇疑難病灶,AI醫生未給出準確診斷,在機器旁邊的醫生則會指正機器。根據測試,即使是最疑難的病例,AI醫生的準確率均達九成以上。
因為有了AI醫生的遠程接診,廣東這65家基層醫院,今後甚至不需要一名眼科醫生,就可開設眼科,進行接診。
廣藥連南模式
AI遠程病理診斷 30分鐘內出結果
其實,AI醫生在廣東的基層醫院早已開始了工作。
40歲的盤女士發現左側乳房腫物20天,入住清遠連南醫院普外科。腫物是不是腫瘤?良性還是惡性的……以往,盤女士這樣的患者在連南醫院就診,受醫療技術、設備等限制,活檢及根治手術得分開實施,十分折騰。
如今,得益於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展的AI遠程病理診斷,在術中,她就能完成病理送檢、出報告等環節,其間耗時僅30分鐘,基本跟在「三甲」醫院手術的術中病理時間一致。廣藥大附一院病理科專家通過系統在線閱片,得出病理報告——左乳浸潤性癌!並立刻傳輸回連南醫院。連南醫院手術專家根據病理結果,在術中,即對盤女士進行相關的腫瘤清掃處理。
2017年10月,廣藥大附一院成立遠程病理診斷中心,通過啟用全省首個人工智慧遠程病理診斷系統,與連南醫院成功對接遠程病理診斷。
廣藥大附一院院長潘宣說,在連南醫院對病理標本進行了標準化的前處理,掃描上傳至AI遠程病理診斷系統,系統智能分析得出初步診斷數據,遠程傳輸至廣藥大附一院病理專家診斷;專家也可以同時進行診斷前會診,最後將病理診斷結果傳回連南醫院。其間,AI遠程病理診斷系統能智能化地按照細胞等級分化水平,區分、篩選並標記出可疑的、異型的、核大的細胞。這不僅減輕了託管醫院病理診斷的工作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診斷的耗時,提高了準確率。
原標題:將覆蓋65家基層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