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事們心中的女強人,楊積文醫生是他們最依賴的院長;作為患者們口中的權威專家,楊積文醫生是他們尋求光明的希望;而作為家人眼中的大忙人,楊積文醫生是他們闔家團圓時缺席的那個人。
身著白大褂時肩膀上扛著沉甸甸的責任,而脫下白大褂,她也是一名普通的媽媽。擁有「醫生」和「媽媽」雙重身份的她,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歡迎收看《我的眼科醫生媽媽》信任篇,一起探尋瀋陽愛爾眼視光醫院視光科主任——楊積文醫生背後的故事。
點擊觀看完整紀錄片
◆ ◆ ◆ ◆
小兒眼科醫生的背後
——情緒的安撫與醫生的責任
◆ ◆ ◆ ◆
早晨,瀋陽愛爾眼視光醫院已經擠滿了患者,而楊積文醫生的診室更是裡裡外外堆疊的水洩不通。隨診的護士說,她的號很早之前就掛完了,每天還有加號的患者,一天下來加班到七八點是常態。
但即便是超負荷工作,楊積文醫生臉上依舊掛著微笑,親切地喊著小患者們「寶貝」「小朋友」。
一牆之隔的診室內是患者家長焦急的詢問孩子情況,診室外則是眾多家庭迫切的等待,這內外之中變化的是嘈雜程度,不變的是一雙雙帶著期待的眼睛。
正如楊積文醫生所說,眼視光醫生是最明白近視眼防控的意義以及方法的,但作為醫生,其實時常會在就診過程中遇到患者家長不理解的情況,有些家長會問刁難的問題,有些家長會發出質疑的聲音,但楊積文醫生總是耐心地為他們解答,尋求多種解決方式。
比如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眼部情況達不到配角膜塑形鏡的要求而大發雷霆,孩子的雙眼透露出害怕,面對媽媽的爆發緊緊瑟縮著自己,但是楊積文醫生不急也不氣,耐心地解釋其中的原因,安撫家長和受到驚嚇的孩子的情緒。
結束完門診工作,楊積文醫生又奔赴手術間,還有二十多臺小兒眼病手術需要完成,但她的神情中沒有絲毫疲憊。
晚上21:00完成了最後一臺手術後,楊積文醫生給家長送達手術成功的好消息,家長和孩子的笑臉就是她一天中最大的慰藉。
◆ ◆ ◆ ◆
受人信任的醫生
——架起同事和患者希望的橋梁
◆ ◆ ◆ ◆
視光專業作為中國近十幾年才有的專業,其人才相對於別的專業來說較為缺乏,而地市級醫院中優秀的視光醫生更為稀缺。所以除開瀋陽愛爾眼視光醫院的工作,楊積文醫生經常會到地市級醫院坐診。路程比較遠的地方會一天一個來回,而相連的地市級醫院,比如鞍山、營口等,她就會一天去兩個地方,基本上每周有兩個全天和一個半天在地市級醫院坐診。
從瀋陽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奔波的車程後楊積文醫生到達了本溪愛爾眼科醫院,患者已經早早排好隊在等待。一到醫院,楊積文醫生就馬不停蹄開始工作,而這一坐就是整個下午加晚上,當護士長叫到最後一個號時已經晚上八點多了,但這樣的工作狀態對於楊積文醫生來說已然習慣,被患者、同事和學生信任的她,扛起的是無數希望。
◆ ◆ ◆ ◆
孩子眼中的媽媽
——我的媽媽是別人家的爸爸
◆ ◆ ◆ ◆
作為小兒眼科行業中的佼佼者,楊積文醫生將所有重心都傾斜在了工作上,用孩子的話來說,媽媽繁忙的行程讓他覺得自己的媽媽仿佛別人家的爸爸,因為總是在工作,只有晚上母子倆才有片刻時間溝通,幼年時他也曾埋怨過,但隨著漸漸長大,他開始理解媽媽作為「白衣天使」的責任。
半夜歸家的路上,楊積文醫生收到兒子信息說即將返校,第二天送別時,作為母親的擔憂總是翻來覆去的那些話「有事打電話」、「早點睡覺別熬夜」……
擁有著「醫生」「媽媽」的雙重身份,楊積文醫生說很多時候的確力不從心,因為孩子的成長總在一瞬間。
所以在面對缺少時間陪伴家人的問題上,她表示孩子的關鍵性的成長時刻,自己雖然會因為忙碌的工作錯過,但是這些年一直都儘量想辦法和家人多溝通。
其實,在眼科行業像楊積文醫生這樣的醫生媽媽不在少數,她們一方面是給無數家庭帶來希望的小兒眼科醫生,另一方面是守護家庭養育孩子的媽媽。
而無論身份如何轉變,愛,永遠不變。
通訊員 | 李鑫(愛爾眼科)
值班編輯 | 黃渝 總編 |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