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
11歲的男孩林子豪坐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簡稱診療中心)的病床上,護士輕輕為他打開蒙住眼睛的紗布,他慢慢睜開眼睛,「哇!我第一次看見時針了!」林子豪指著牆上的電子鐘驚喜地大喊。這一天是6月8日,他永遠不會忘記。生長在魯甸縣水磨鎮鐵廠村一個貧困家庭的林子豪,患有先天性白內障,之前的11年都看不見光明,也從沒有上過學。
站在病床旁的支醫醫生、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劉永民博士欣慰地笑了,前一天,他剛為林子豪做了眼科手術。
同樣受益的還有昭通市巧家縣藥山鎮貧困戶尤富才、尤富敏兄妹,他倆都有先天性白內障,從小失明,年齡30歲左右,都沒上過學。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到魯甸縣卯家灣安置點後,在魯甸支醫的東莞醫生劉祥開到卯家灣義診時篩查出這對兄妹。6月,劉祥開在診療中心為尤富才兄妹做了眼科手術,尤富才視力達到0.1,尤富敏視力達到0.2。兄妹倆喜極而泣。
2019年3月開始門診和手術治療的診療中心,至今已讓近1200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手術免費,醫術精湛,吸引了魯甸及周邊縣區的許多患病貧困群眾。診療中心是東莞健康醫療幫扶魯甸縣的一大成果。2019年初,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博導於強帶領的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團隊,幫助魯甸縣醫院組建了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募集捐贈400萬元,在魯甸12個鄉鎮及卯家灣建立診療中心鄉鎮工作室,在97個村建立眼科檢查點,建立起了村、鎮、縣三級眼科診療網絡,輕症患者「足不出村」即可看診。至今年11月初診療中心已接診超過18000人,完成各類眼科手術1300臺,其中白內障復明手術近1200臺。
8月10日上午,記者走進診療中心,縣醫院掛職副院長劉祥開和東莞醫生韋淑玲正在為急診患者餘光周做檢查,工人餘光周在建築工地施工時,不慎被一根1.5cm長的鐵絲扎進眼球。劉祥開馬上為餘光周做手術,半小時後成功取出鐵絲。「如果不馬上做手術,他會失明,手術後視力可以恢復到0.8。」劉祥開說。
在擁有35000多名搬遷群眾的卯家灣易地扶貧安置點,71歲的劉國獻正在單元門口眯著眼睛看風景。他告訴記者,10年前他的雙眼受損傷,並得了白內障,右眼失明,左眼模糊,因為到縣城有180裡路,家窮路費貴,他一直沒有醫治,眼病日益嚴重。2020年從永善縣大興鎮梨園村搬遷來卯家灣後,終於去診療中心免費做了右眼手術。「現在比以前看得清楚多了,過幾天再去做左眼手術,東莞醫生是我們的光明使者!」
「2019年以前,魯甸因為山區貧困群眾多,縣醫院沒有眼科,沒有能力做眼科手術,許多眼病患者長期得不到醫治,病情越拖越重了!」韋淑玲難過地說。去年以來,她每月都來魯甸縣鄉醫院培訓醫生。據她介紹,於強教授經常周六飛魯甸,周二回東莞出診,周四上午又出現在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診室。在幫扶團隊的努力下,魯甸診療中心已可以開展眼底螢光造影術等幾十種眼科手術,結束了魯甸縣需到省、市級醫院請專家來做白內障復明手術的歷史。
劉祥開2019年4月到魯甸以後,努力將平生所學教授給魯甸醫生,他親自指導魯甸醫生做眼科手術1000例,培養了4名醫生。於強率領東莞5名眼科醫生輪流進駐魯甸接診和開展手術,並深入全縣各鄉鎮進行眼科診療,培訓1400餘人次;他們從魯甸選派2名醫生6名護士到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培訓,努力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他們還對全縣134所學校師生進行青少年近視防控培訓,設立貧困兒童配鏡基金,使全縣青少年近視比例控制在國家規定範圍內。
「以前我們多數眼科疾病都處理不了,只能讓病人轉院到昭通市醫院,在東莞醫生的指導下,我們能治療10多種常見眼病了,東莞醫生對我們提高醫療水平的幫助太大了!」診療中心的本地醫生陳龍慧深有感觸地說。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吳春燕 王忠耀)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1日 05版)
[ 責編: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