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其事與利其器
——讀《史記·刺客列傳》之荊軻
劉清印
當秦國鐵騎踏破趙國和魏國,秦國大將軍王翦劍鋒直指楚國和韓國的時候,燕國太子丹到秦國作了質子,雖然早年他和秦王嬴政同時在趙國做過質子,屬於光屁股長大的難兄難弟,但今非昔比,坐在國王寶座上的嬴政待他並不友善,燕太子丹便私自跑回了燕國,這在當時國家關係上等於關閉了大使館。之後不久,燕太子丹派出使團刺殺秦王嬴政,使團名義上是奉獻秦王嬴政仇敵樊於期人頭和割地求和,使團團長是荊軻,副團長是秦舞陽。於是在公元前227年的深秋季節,秦國宮廷內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大戲,這大戲最終以荊軻謀刺失敗告終。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同時也加速了本就弱小的燕國的覆亡。
本文著重分析荊軻刺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失敗的原因:
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原因,我認為太子丹要負主要的領導責任。
首先,謀刺強秦的決策是錯誤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作為未來的國家接班人,更要忍人所不能忍。在秦國受了氣,就想出這招,太不應該。起初,太子丹問計於他的老師鞠武,探討方案可行性時,鞠老師就批評他:「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意思是說,不應該因為個人恩怨,去處理如此大的國際事務。然而太子丹報仇心切,一意孤行,鞠老師又說道:「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選擇危險的行動想求得安全,製造禍患而祈請幸福,計謀淺薄而怨恨深重,為了結交一個新朋友,而不顧國家的大禍患,這就是所說的『積蓄仇怨而助禍患』了。鞠武老師的話很有道理,也很有遠見,若是太子丹懸崖勒馬,停止刺秦行動,可能會讓燕國再苟延殘喘一段,不至於加速滅亡。
另外,太子丹制定的刺秦方案不科學,甚至可以說太天真。他這樣對荊軻說:「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他要求荊軻先劫持秦王,像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讓秦王吃進去的諸侯土地都吐出來;如果達不到目的,就殺了他。荊軻所處的形勢、環境、氛圍和曹沫均不一樣,根本沒有可比性。荊軻單槍匹馬、深入虎穴、孤立無援,而曹沫有國君在場,並且是兩國心平氣和的談判,正如藺相如之於秦王、毛遂之於楚王一樣。荊軻的行為只能是乘其不備,攻其不意,瞬間爆發,立即收場,分兩步走,那裡會有機會?難怪荊軻臨死時這樣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在秦朝的宮廷上活捉秦王,然後脅迫他籤訂條約,你以為是小孩兒玩過家家?如此看來這刺秦的策略,不但是天真,簡直是視國家前途命運為兒戲,一場幼稚可笑的鬧劇而已。
其次,選人不當。要領導幹啥?用對人,決策正確,措施得力,這就夠了。《刺客列傳》中有兩處這樣寫道:「荊卿好讀書擊劍」「然其為人沈深好書」,看來,荊軻做個讀書人,也許還不錯。雖然喜歡擊劍,但武藝並不高強。在《刺客列傳·荊軻》開篇,司馬遷講了兩個關於荊軻的故事:其一,荊軻作為遊俠,到了榆次,與蓋聶論劍,兩人觀點不和,蓋聶狠狠瞪了他,荊軻趕緊離開,別人都不認為荊軻會走,蓋聶說:「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蓋聶的意思是說,我用目光打敗了他,他決然不敢留下的。還有一次,荊軻遊歷到邯鄲,和一個叫魯勾踐的人在街上下棋,遇到了爭執,魯勾踐一聲呵斥,荊軻撒腿就走。這裡有沒有膽怯的成分?假使一個仗劍走天涯的大英雄,這樣狼狽,是不是顯得特窩囊!
太子丹在選拔刺客上,先是找到田光,田光婉拒後推薦荊軻,當他找到荊軻,說明來意,「久之」荊軻說道:「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久之」說明了什麼,很顯然不自信嘛,接下來他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應該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作為一介平民,怎麼經得住一個國家的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頓首,固請毋讓」,這樣勉為其難的死纏爛打,怎容荊軻拒絕,這完全拜田光先生所賜,是他把荊軻架到了烈火上烤啊!
這樣選拔人才,逮住誰是誰,真是病急亂投醫啊!
當然,刺秦失敗,荊軻也是有很大責任的:
首先對自己缺乏認知,雖然遭到太子丹催逼,但不行就是不行,不行不要裝行。俗話說「成人是大誤人是小」,辦不成事不要緊,起碼別把事辦砸了。
其次出行太草率。雖然有了樊於期人頭這個秦王最喜歡的投名狀,也備了割讓土地的地圖匣,花數百金買來了趙人徐夫人的匕首,但助手還沒有來,面對太子丹日日催逼和懷疑,荊軻罵道:「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荊軻說你怎麼給我派了個這樣的助手,我等待的助手還沒有來,既然你認為我是有意拖延,那現在就走。作為牢騷發發就可以了,不可當真,而荊軻卻當了真,這樣是不是負氣出走,太倉促太任性?結果可想而知,助手秦舞陽只會窩裡橫,其實膽小如鼠,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壞了菜!再後來,燕國速亡,即使垂垂老矣的燕王獻出了太子丹的人頭,也沒有保住燕國。
至聖孔子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把事情做好,必須有充分的準備,科學的謀劃,具體的措施,得力的幹將。歷史的教訓給我們許多啟發,人之所以聰明,在於汲取和總結。幹大事,有熱情、有勇氣當然很好,但如果能力不足,決策失誤,那麼熱情越高、勇氣越大,失敗肯定越慘。成功更需要具有遠見卓識,敏銳的洞察力,果敢的執行力,以史為鑑,不可不察。
作者:劉清印,新安一高教師,文學愛好者。
朗讀者:柴丹,2011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現新安一高教師,文學愛好者。人生格言:人只有忘記過去,才能不斷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