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影評家寶琳·凱爾:愛她的人愛得要死,恨她的人咬牙切齒_讀書...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迷影的 理想國imaginist 收錄於話題#理想國 · 電影館7個

昆汀·塔倫蒂諾是保利娜·凱爾(國內影迷更喜歡叫她寶琳·凱爾)的頭號「迷弟」。羅傑·伊伯特說「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保利娜·凱爾對美國電影的推動無人可以超越」。

保利娜·凱爾或許是最有影響的美國影評家,她將電影評論提高到藝術的高度,她的評論幾乎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有人說讀她的影評勝過去電影院看電影。她對經典巨製和商業快餐都有自己的洞見,她的影評從不止步於經典,她從不迷信歐洲電影,對於垃圾商業片,她也不吝惜自己的點評與鑑賞。

「電影的魅力就藏在那些犯罪的細節、奢靡的生活、墮落的城市以及惡棍和野孩子的大笑聲裡,它們也藏在城裡姑娘淫蕩的笑聲裡。」她最關心電影如何帶給我們樂趣,她說:「我們愛看電影只因它讓我們看了快活。」

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兩位女性影評人雷普利和餘雅琴、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記者徐悅東,跟我們聊聊影評人保利娜·凱爾的傳奇故事和她那些具有閱讀快感的評論,她的影評如何深刻塑造如今的好萊塢電影人以及她們所了解到的關於中國電影人與影評人之間的互動和創作生態。

本期嘉賓

雷普利,反派影評常駐嘉賓、熱心影迷

餘雅琴,媒體人、影評人

徐悅東,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記者,熱愛電影

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Naive咖啡館

*播客將在「Naive咖啡館」公眾號更新,為了方便大家收聽,長節目同時在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等音頻平臺上線,在以上平臺搜索「Naive咖啡館」也可以收聽。

��

本期你將聽到

07:28 許多影評人並非影迷,保利娜·凱爾卻是一個深度影迷

09:36 保利娜·凱爾作為影評人的幸運:成長於歐洲電影新浪潮中,成熟於好萊塢電影新浪潮中

11:43 昆汀是保利娜·凱爾的「迷弟」,她的電影評論如何塑造一批重要的美國電影人

12:42 影評人該怎樣與電影行業保持距離,電影人該怎樣尊重影評人?

14:49 保利娜·凱爾反對如今早已被奉為圭臬的「電影作者論」

17:08 中國影評人面臨的艱難創作生態:紅包影評人、好評觀影團、豆瓣短評、營銷號......

20:40 保利娜·凱爾為什麼對援引各路理論的影評寫作不屑一顧?她和蘇珊·桑塔格有怎樣的論戰?

23:11 保利娜·凱爾的「美國性」,她從不迷信歐洲電影,認為「一切的藝術都有娛樂性」

23:50 《太空漫遊2001》《八部半》在保利娜·凱爾看來都是爛片

27:01 保利娜·凱爾讚賞戈達爾,但認為許多美國年輕電影人只是在亂拍

25:55 保利娜·凱爾對藝術電影、商業電影、類型電影不作明確區分

27:51 保利娜·凱爾認為技術應該隱在藝術之下,她極少評價由技術帶來的電影變化

28:28 保利娜·凱爾的左翼立場和她對大眾電影的讚賞為什麼沒辦法嫁接到中國語境之中

30:13 對比成熟的好萊塢電影產業體系,中國電影人如何夾縫生存:商業和藝術,雙手都要抓,雙手都要硬

49:11 保利娜·凱爾沒有淺薄地套用女性主義理論,她對費裡尼和庫布裡克等權威男導演的挑戰和她對那些充滿雄性荷爾蒙的成熟男演員的情慾凝視都反映出了她當時極其先鋒的女性解放視角

愛她的人愛的要死,恨她的人咬牙切齒

文 / 宣彤

你可以試著打開微博或者豆瓣,搜索一部最新上映的熱門電影,不出意外的話,評論區總會被整齊劃一的「水軍」攻佔,有誇有贊、有損有貶。注水的評分把你騙進電影院,看完之後丟掉電影票罵一罵注水影評人:恰爛錢!

然後,下一次,接著被騙進電影院。

保利娜·凱爾(Pauline Kael,1919-2001)

via. The New York Times

於是我們無比懷念那些「敢於說真話」的影評人,他們懶得為電影 「捧臭腳」,「尖酸刻薄」的影評像為電影量身定製一般,靈光乍現的句子甚至比電影本身還要吸引人。

在紙媒稱霸的年代,見諸報端的重量級影評被影院當作排片的重要依據,影評人的筆桿子可以決定一部電影的生死。如果一個影評人能夠得到被電影公司「封殺」的待遇——不讓TA參加放映會——那麼這無疑是最佳獎賞。

保利娜·凱爾(或寶琳·凱爾)就是其中一位,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影評人,是唯一一個憑影評寫作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的作家。

影評家Nathan Gelgud在保利娜·凱爾百歲誕辰時畫的漫畫「我的老對手,生日快樂」

因為挑剔的口味曾被華納公司多次「封殺」,她得罪的導演不計其數,但也收穫了像昆汀·塔倫蒂諾這樣的「迷弟」。

愛她的人愛的要死,恨她的人咬牙切齒。

01

坐在電影院裡,就為了「尋找樂趣」

這個世界並不怎麼有耐心聽女性講話,在電影這行,也不例外。

毫不誇張地說,在保利娜·凱爾之前,人們通常認為女性影評人只可以小打小鬧地寫點影壇八卦、花邊新聞,精彩紛呈、富有見地的文章則與女性毫無關係。

1967年,年近五十的凱爾撰寫了一篇關於《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的影評刊登在《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上。儘管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兩個月,但口碑卻配不上它體面的票房,批評者們紛紛指責這部電影美化暴力,「它的口碑像一艘不斷下沉的船,凱爾把這艘船拖上了岸。」

《雌雄大盜》

這是一篇長達7000字的長文,在文章的開頭,保利娜·凱爾尖銳地指出老派影評人的固步自封:「在這個國度如何能夠拍部好電影而不受攻擊呢?」她認為此前美國人愛看的「反派英雄改邪歸正」那一套已經不適用在1967年的觀眾身上了,人們並不需要被電影說教,那對亡命鴛鴦帶給了人們「樂子」,觀眾坐在電影院裡,就為了「尋找樂子」。

這很保利娜·凱爾,夾槍帶棒、毫不客氣。

如果不是凱爾略顯坎坷的前半生,整個美國電影產業可以「有幸」早幾十年聽到她的聲音。

1980年,保利娜·凱爾

1919年,保利娜·凱爾出生在美國加州,父母是來自波蘭的猶太人,她是最小的孩子,上頭有四個兄姊。父母經營的養雞場是凱爾幼年生活的地方,雖然在日後凱爾的回憶裡那段時光籠罩著田園牧歌般的濾鏡,但事實上,凱爾一家在經濟上一直窘迫。1927年,全家不得不賣掉養雞場搬到舊金山。

凱爾是個小個子,身高只有一米五,長相併不出挑,但是在兒時就顯露出驚人的遣詞造句能力。17歲的時候,凱爾入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修歷史哲學,在校期間她參與了左翼運動。凱爾成績優異,但她用曠課表達自己對學校的厭煩,「那裡的老師、課程還有同學都讓她瞧不上。」

凱爾沒能拿到大學畢業證。1941年,凱爾與詩人朋友跑去紐約,卻找不到工作,看話劇、看電影、看畫展、參加集會……是凱爾慘澹的紐約生活為數不多的閃光點。1946年,凱爾又回到舊金山,她與一些作家和實驗電影導演關係密切。

關於保利娜·凱爾的紀錄片《她之言》

(What She Said: The Art of Pauline Kael )

在1948年,她生下女兒吉娜·詹姆斯(Gina James),孩子的父親是一位詩人兼實驗電影製作人,但他拒絕承認吉娜是他的孩子。

成長於大蕭條時期的凱爾,在生活上沒有寬裕過,為了餬口,什麼「又髒又累」的工作都做過:當過保姆,做過縫紉,給人看孩子,還兼職家庭教師。在閒暇時間也寫寫小說、評論、劇本。

直到1953年,凱爾34歲,才發表了第一篇影評——關於卓別林影片《舞臺春秋》(Limelight,1952)的負面評論——開啟了她的影評人生。五十年代後期,她經營了一家電影院,親自參與電影排片、運營。

保利娜·凱爾的部分評論集

退出影院的經營之後,凱爾有更多的機會撰寫影評發表, 1965年,凱爾的第一本評論集《在電影中失去童貞》(I lost it at the Movies)大受歡迎,銷量超過15萬冊,她和女兒搬去了紐約,輾轉多家雜誌(主要是凱爾經常因文章的觀點、措辭與編輯鬧不和),終於因《雌雄大盜》的精彩影評在《紐約客》站穩腳跟,直到1991年退休。

02

在電影院裡,不必做個「好人」

凱爾大展拳腳的60-70年代,正好趕上了歐洲電影與美國電影相繼復興。她的農場出身、左翼背景、大器晚成的可貴品性,使她能夠與其他嚴肅呆板的影評人區別開來。

她拋棄詰屈聱牙的文雅用詞,走上屬於自己的「野路子」:毫不忌諱地使用俚語、罵起人來粗魯直白,評論保羅·紐曼(Paul Newman)「擅長吹吹一捅就破的牛皮」,吐槽梅麗爾·斯特裡普(Meryl Streep)「除了脖子以下都不會演戲」,稱《音樂之聲》為「金錢之聲」(也因此,她被著名的女性雜誌 McCall's 解僱)。

電影《廊橋遺夢》中的梅麗爾·斯特裡普

《紐約客》是保利娜·凱爾的主場,二十多年裡,凱爾貢獻了眾多精彩紛呈的評論文章,文筆幽默犀利,哪怕不認同她的觀點,讀起來也會覺得過癮。她培養了整整一代人的電影品味,她的擁躉自稱「Paulette」,對她俯首帖耳。夏志清、陳冠中就曾為了追看凱爾的影評,訂閱了全年雜誌。

對於歐洲電影凱爾從不迷信,她不認為歐洲電影都是高級的、藝術的.凱爾拒絕承認自己是猶太人,她非常「美國」,她注重美國電影中「美國式」的表達,「她渴望自己的文字發出一種『美國的』聲音。」

在她的名篇中,(凱爾習慣把電影稱作Movie而不是Flim,因為她覺得Film過於精英化)凱爾說到:

「我們美國人更容易從外國電影裡而不是從我們自己的電影裡看到「藝術」,都因為我們美國人有自己判斷什麼是藝術的標準。藝術仍然是學校老師、貴夫人們以及那些基金會認為的藝術,它必須是高雅的、精緻的、有修養的,並且是嚴肅的、有文化的、有美感的、屬於歐洲和東方的玩意兒:這些素質美國都沒有,特別是美國的電影都沒有。」

《教父》、《精疲力盡》、《巴黎最後的探戈》

在凱爾這裡,電影不必高高在上,它是屬於大眾的藝術, 「電影的魅力就藏在那些犯罪的細節、奢靡的生活、墮落的城市以及惡棍和野孩子的大笑聲裡,它們也藏在城裡姑娘淫蕩的笑聲裡。」

紐約與伯克利的生活經歷塑造了凱爾非傳統的世界觀,她對電影做出「最個人化的」反應:讚賞《教父》、《精疲力盡》、《巴黎最後的探戈》,痛罵《發條橙》、《太空漫遊2001》、《西區故事》(還招致了影迷的反擊)。

《發條橙》、《太空漫遊2001》、《西區故事》

凱爾評論《教父》:

它讓我們了解,男人對責任的概念分歧是形成種族次文化的基礎——在他們認識中的責任就是保守秘密並且為女人和孩子提供遮蔽風雨的伊甸園,那裡雖然陽光明媚,實際上卻是海市蜃樓。

在《教父》裡,我們把有組織的犯罪看作自由企業和政府政策的一種面目可憎的象徵性的外延,一種在美國最壞的外延—那就是世仇所引發的暴行。有組織的犯罪並不是一種對美國精神的排斥,而是我們所懼怕的美國精神的走向,那將是我們美國制度的夢魘。

凱爾評論《筋疲力盡》:

電影似乎在解釋人們都有各自的活法,這種風格有一種新穎的「客觀性」。這部電影是一種創新,在它年輕氣盛的壓迫下人們似乎確實感到喘不過氣來。

如果你在燈下仔細閱讀《記事報》(Chronicle)對《筋疲力盡》的評論,你可能會看到字裡行間都寫著「救命」兩個字。

所謂愛情與忠誠的守則,即「如果你背叛了你的愛人那你就是一個婊子」這樣的論斷,取決於你對情人真的有感情還是只拿他當作沒事解悶的備胎。

凱爾評論《西區故事》:

「男人之間的兄弟情義」——不管多有意思的談話——碰到這個題目就沒法聊了。還有些人曾經向一些大製作提供了「嚴肅的」新主題:諸如女人之間的姊妹情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死亡不可逃避、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上帝是萬能的」,等等。

有時,我讀著電影評論的時候心想,沒有兄弟我也幹得來。

凱爾評論《發條橙》:

然而,暴力夜復一夜地供我們娛樂,是時候讓我們產生一些焦慮了。如果我們不問究竟就全盤接受這種流行文化,那我們人人都會變成發條橙。人們怎麼能夠不停地談論電影令人眼花繚亂的才華而注意不到導演們正在曲意逢迎電影觀眾裡的那些暴徒呢?

真正的才華使她能夠在男性為主導的行業博得一席之地,而非她的女性身份。凱爾信奉:「電影批評之所以有意思就在於沒有慣例可循,因為你必須運用你所識所知的一切。」

03

「好多人以罵我為樂」

凱爾樂此不疲地與編輯、同行、影迷對戰,她在影評集《值得保存》(ForKeeps: 30 Years at the Movies)前言中說:「你不知道我每天會接到多少罵我的信,好多人以罵我為樂。」

即便是供職多年的《紐約客》,凱爾也不是受歡迎的人物。

《紐約客》刊登的關於凱爾的漫畫

邀請凱爾加入《紐約客》的編輯威廉·肖恩(William Shawn)常常因為凱爾的措辭大為火光,肖恩覺得凱爾在「刻意使用粗魯詞彙」,他會改變一些文字以維持雜誌的格調,比如把凱爾使用的ass(屁股)一詞換成更含蓄的法語單詞derriere(臀部)。

凱爾把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導演的《窮山惡水》(Badlands)痛批一頓,肖恩暗示凱爾:「我與泰倫斯如父如子。」凱爾回覆說:「去他媽的吧。」

凱爾最著名的一次筆戰,是關於影史傳奇《公民凱恩》(Citizen Kane)。1971年,凱爾撰寫了關於《公民凱恩》的長篇大論——《凱恩培養之路》( Raising Kane )——指出在《公民凱恩》的成就上,編劇赫爾曼·曼凱維奇(Herman J. Mankiewicz)應該享有和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同等重要的功勞。

電影《公民凱恩》

凱爾反對導演主創論(anti-auteurism),她認為一部電影的成功不能單純地歸功於導演,而是包括導演、編劇、攝影等在內的所有人。

這篇長文激怒了威爾斯本人,很多電影從業者站出來反對凱爾的言論,電影從業者指責凱爾未曾有任何相關人員交談就輕易地得出結論,直到今天,人們提起這段往事,還會給凱爾的《凱恩培養之路》扣上「臭名昭著」的帽子。

前不久,大衛·芬奇的新片《曼克》(Mank)劇本便來自這段公案,芬奇說:「保利娜·凱爾對看電影很在行,但對製作電影不知道的可太多了。」

電影《曼克》

凱爾的惡名與美譽全都來源於她的犀利筆鋒,她的觀點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有的報紙說凱爾「缺乏教養」,也有人戲稱保利娜·凱爾與另一位傑出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作者)養活了一大幫影評人,「全都是抄他倆的文章,內銷回臺灣唬人」。而後者也受到了凱爾極深的影響,羅傑·伊伯特稱:「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保利娜·凱爾對美國電影的推動無人可以超越。」

1991年,凱爾從《紐約客》退休,是美國電影行業的大新聞。2001年,新世紀剛剛來臨,保利娜·凱爾悄然去世。

凱爾與童年最愛的喜劇演員Harry Ritz

她熱愛寫影評,更熱愛電影。電影之於凱爾,是「最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是「庸俗墮落的世界所特有的庸俗墮落的藝術」,躲進電影院的聖殿裡,她能體會到「底層生活和上流社會」,哪怕八十歲高齡,也要去電影院尋找樂子。

「我們坐在電影院裡,沒有人知道我們是誰,我們也不在乎自己是誰,可以自顧自地快活,不必承擔任何責任,也不必非要做個『好人』。」

保利娜·凱爾不屑做影評界的「好人」。

或許,她更願意和你我一樣,只做一個影迷。

【延伸閱讀】

��

推薦書目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電影時代:保利娜·凱爾評論集》

[美] 保利娜·凱爾 著;蘭梅 譯

理想國 | 北京日版出版社 2020-11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偉大的電影》

[美] 羅傑·伊伯特 著

殷宴 周博群 李鈺 宋嘉偉 譯

理想國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黑色電影:歷史、批評與風格》

[美] 詹姆斯·納雷摩爾 著;徐展雄 譯

理想國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20-8

��

主持

徐悅東 郝漢

節目編輯 / 郝漢

後期製作 / 管薇

配樂

The Godfather (Love Theme)-Nino Rot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動

在評論區或微博話題#Naive咖啡館#

說出你的想法

聯絡我們

naivepodcast@163.com

聲明

原標題:《寶琳·凱爾:愛她的人愛得要死,恨她的人咬牙切齒》

閱讀原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影評家寶琳·凱爾:愛她的人愛得要死,恨她的人咬牙切齒
    她最關心電影如何帶給我們樂趣,她說:「我們愛看電影只因它讓我們看了快活。」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兩位女性影評人雷普利和餘雅琴、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記者徐悅東,跟我們聊聊影評人保利娜·凱爾的傳奇故事和她那些具有閱讀快感的評論,她的影評如何深刻塑造如今的好萊塢電影人以及她們所了解到的關於中國電影人與影評人之間的互動和創作生態。
  • 寶琳·凱爾:愛她的人愛得要死,恨她的人咬牙切齒
    保利娜·凱爾或許是最有影響的美國影評家,她將電影評論提高到藝術的高度,她的評論幾乎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有人說讀她的影評勝過去電影院看電影。她對經典巨製和商業快餐都有自己的洞見,她的影評從不止步於經典,她從不迷信歐洲電影,對於垃圾商業片,她也不吝惜自己的點評與鑑賞。
  • 我恨得咬牙切齒,我愛的五體投地 ——瞎評《豪斯醫生》
    我恨得咬牙切齒,我愛的五體投地 ——瞎評《豪斯醫生》 終於看完了HOUSE M.D。這算是我真正意義上第一部看完的美劇——《冰與火》還在播,我估計也是要追到最後的。在第三季他和那個警察的博弈中就讓我不止一次的感慨——你丫的承認個錯誤要死啊! 正如菜頭叔所言:《豪斯醫生》和醫療關係不大,人們迷戀惡棍豪斯是迷戀他黑暗的內心。每個人內心深處總有一塊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只是沒有多少人敢於像屏幕裡的豪斯一樣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而這一小塊地方,也少有人捨得用陽光淨化,因為它往往和最真實的自己相關。
  • 因愛生恨的奧特曼,貝利亞在其中,她的死看哭了很多人
    因愛生恨的奧特曼,貝利亞在其中,她的死看哭了很多人。今天小編要說的奧特曼就是那些因為愛而萌生恨意的奧特曼,我們都知道,有些奧特曼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反派的,因為一些其他的外界因素,導致被利用,從而一步步走向歧途,其中一個就是貝利亞奧特曼,他也是最受爭議的一個奧特曼了,畢竟在他身上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 《我的前半生》中最精明的角色不是唐晶,而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她!
    劇中每一個女性角色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和真實,除了優雅獨立的唐晶,不卑不亢的羅子君,心機深沉的凌玲之外,最精明的女人卻是令人又愛又恨的薛甄珠!她庸俗,市儈,虛榮,愛錢,愛打扮,愛虛榮,愛斤斤計較;她精明,強大,勇敢,不做作,活色生香,卻愛女兒如生命。
  • 她愛了這個男子八年,愛得很深,還哪裡來的恨!
    外面是入伏天的黃昏,夕陽迎面襲來,林染被烤得暈眩了一瞬,頭腦發昏。眼前瀝青泊油路面蒸著熱氣,空空蕩蕩的,一眼望不到頭,四周空曠而寂靜。她一動不動地站著等了很久。直到天光隱沒,下起了小雨。那個她愛了八年的人,卻始終沒有出現。五年前,她被送進監獄時,也曾這樣不死心地拼命去看窗外,入眼皆是陌生的臉孔,沒有那個男人的臉。
  • 《木棉花的春天》:愛讓人生恨,貪讓人迷心智
    自私的愛讓他心裡生恨,變相傷害情敵和愛人愛與恨真的是正反面,因為愛生恨是正常不過的事。立群是女主佩芸的表哥,從小住在她家,她父母待表哥如親兒子,立群深愛佩芸,可她只把他當表哥,沒有情人的那種愛,但她父親卻想湊合他們在一起。
  • 讓人「鼻酸」的英文QQ籤名:我愛你愛得轟轟烈烈,你恨我恨得深入骨髓
    讓人「鼻酸」的英文QQ籤名:我愛你愛得轟轟烈烈,你恨我恨得深入骨髓 時間打碎感情留下零星的碎片讓人難過,你身邊有人代替了我再沒有愛肆意揮霍。 7、Full of memos are all about him, reluctant to delete, but I now empty, and he, this life.
  • 關之琳,有多少人愛她,就有多少人恨她.
    港媒喜歡用「恃靚行兇」形容關之琳,夠美、夠狠、夠自信,美得有點讓人不舒服,如同一把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為她行走江湖提供了便利,卻也容易招來諸多禍端和仇家。所以與顏值相比,吃瓜群眾更關注她的情感八卦、緋聞爭議,管它真真假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們的獵奇心理。
  • 讓人又愛又恨的王晶
    他太愛錢了,你說他太愛錢,他還投資過不賺錢的文藝片,記得有一次在節目上懟別的導演:「你拍文藝片,全家都拍文藝片!」他讓人又愛又恨,他就是個異類。他的厲害之處在於能緊密結合時代,敏感地發現廣大市民階層的愛好及動向,再搗鼓出這麼一類貼合時代的電影讓世人瘋狂,這種敏感的嗅覺,我敢說在香港電影的一些導演和製作人中確實沒幾人。
  • 盤點影視劇中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反派們,希望他們下輩子好好做人
    一個優秀的影視作品,必然有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反派,這些反派往往不是一條路壞到底,他們也有著令人憐惜喜愛的一面,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影視劇中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反派吧。陳浩民版本的《西遊記》中,大反派通臂猿猴無惡不作,害悟空失去法力,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 《延禧攻略》:明玉的確是讓人又愛又恨,她是害死怡嬪的間接兇手
    延禧攻略:明玉的確是讓人又愛又恨,她是害死怡嬪的間接兇手《延禧攻略》這部劇無疑是暑期檔的一匹黑馬,很多人一開始覺得這個名字不像是宮鬥劇,反而像是現代都市愛情劇
  • 要讀書,但不要死讀書
    導讀:讀書就像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心口上的硃砂痣,而社交就像是沾染了柴米油鹽的衣服上的飯黏子。真正的生活,少了硃砂痣可以,少了飯黏子卻不行。有用的讀書,是需要和外界產生連結關係的讀書。張愛玲說她有「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我平生只有一恨,那就是最恨人家說我是書呆子。
  • 《殺死比爾2》:愛可以有多濃,恨就有多重
    Bill臨終前,對女主說」You are my favorate person「, 因為他最愛這個女人,他為了能實現碧翠絲從師白眉的願望,心高氣傲的他甘願被自己師父再羞辱一番。他以為碧翠絲執行任務被殺,哀悼了她3個月,直到發現心愛之人不僅沒有死卻不跟他再有聯繫,而且還嫁給了一個自己認為的無能之輩,甚至還有了別人的孩子。
  • 《延禧攻略》裡的順嬪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要知道魏瓔珞曾是富察皇后最疼愛的人,更是皇上鍾情半生的人,皇上為她不惜辜負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皇后,拆散了她和妻弟的感情,終於如願抱得美人歸,意外得知她喝避孕藥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嫉妒萬分之下,把她趕出了宮,可見她在皇上心裡有多重要。魏瓔珞為了徹底消除他和皇上之間的誤會,明著在行宮陪太后,實則等待時機再回宮,結果沒有等來皇上接她回宮的消息,卻等來了傅恆。
  • 《延禧攻略》裡的順嬪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要知道魏瓔珞曾是富察皇后最疼愛的人,更是皇上鍾情半生的人,皇上為她不惜辜負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皇后,拆散了她和妻弟的感情,終於如願抱得美人歸,意外得知她喝避孕藥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嫉妒萬分之下,把她趕出了宮,可見她在皇上心裡有多重要。
  • 為愛轟轟烈烈,她從來不顧一切,她是斯嘉麗,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
    《飄》裡面的女主角斯嘉麗在我看來是一位很獨特的女子,敢作敢當,敢愛敢恨。她向自己心愛的男子艾希禮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去追求對方,但是對方已經有了喜歡的人梅蘭妮,最後艾希禮和梅蘭妮結婚了,傷心之餘的斯嘉麗,卻也並沒有因為對方結婚了而放棄對對方的愛,反而嫁給梅蘭妮的弟弟為此想要繼續接近艾希禮。
  • 愛一個人要成全他嗎?因人而異,最好不要讓愛變成了恨
    【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愛一個人到底是成全還是佔有?這個問題不會有絕對的答案。但我們希望最後的結果是不要讓愛變成了恨。一次偶然的機會再次讀到了《海的女兒》,愛到底是成全還是佔有,在這則童話故事裡成全比佔有更讓人感覺到了愛的意義。
  • 敢愛敢恨的女人,最讓人心動
    範遙勸她:「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然如此,也是勉強不來了。」 但她卻說:「我偏要勉強。」 簡簡單單五個字,讓很多人記了一輩子。  就像他後來說的:「我對趙敏,是又愛又恨。」 恨什麼?恨她手段頻出,和他處處做對,偏偏很多時候又不走尋常路。 愛什麼?愛她有勇有謀,和他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愛情最令人嚮往。 但無論這其中的好感有幾分,無可否認的是,張無忌最初對趙敏是存在誤解和偏見的。
  • 影評《逃跑 Run》當愛給得太多就成了壓力
    《逃跑 Run》日舞影展獲獎編導阿尼什查甘蒂再獻最新懸疑驚悚力作《異裂》《美國恐怖故事》金球獎艾美獎視後莎拉保羅森主演,爛番茄影評網高達96 %好評推薦---《逃跑 Run》。劇情簡介:名行動不便、在家自學的少女Chloe從出生起,母親Diane(莎拉保羅森飾)便掌控其一舉一動,以完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撫養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