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扶風微傳媒"免費訂閱
有趣的賣燈籠經歷
文/張軍厚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雖然如今的年味愈來愈寡淡,年俗行程也精簡得只剩骨架形式,沒有多少實質內容。但有的規矩講究、儀式程序,還是必須要做,且很必要。昨天適逢周日,天空晴朗,麗日高照,我帶領女婿、女兒和老伴,進行年俗行程之一「掃舍」。挪動、清掃條幾沙發、陽臺床下;整理櫥櫃衣櫃,換洗窗簾、被套床單;擦洗廚房電器、門窗玻璃。全家人忙忙活活,就連過罷年才五歲的外孫,也跑出跑進,要幹這幹那。雖然更多的是給大人絆纏添亂,卻也讓人喜歡,忙中添樂。忽然從陽臺角落,他拿起去年我送給他的燈籠,一按開關,還有電能,只見五彩燈光閃閃發亮,周邊裝飾的花草山水、卡通動物,伴隨悅耳動聽的音樂節奏,燈轉景移,色彩變換,翩翩起舞,栩栩如生。這可樂壞了臭小子,玩的不亦樂乎。不大一會兒,一個人玩煩了的他,又央求我陪他,去樓道裡挑燈籠。無奈,我只好扔下手中活計,挑著燈籠在樓道陪他玩。不一陣兒,樓上樓下,左鄰右舍十幾個小孩子,都圍了上來。有的要和他用其它玩具輪換玩挑燈籠;有的回家裡拿出自己的燈籠;沒有燈籠的幾個孩子,指指點點,品頭論足,爭論高下。幾個燈籠,各有特色,奇巧的設計構思,精美的造型裝飾,結實耐用的骨架,變幻不定的五彩燈光,美侖美奐,流光溢彩;盡顯現代工藝材質、製作技藝及富具時代特色的聲光電組合;再看他們那幸福快樂的小臉,樂此不疲的精神,專注認真的神態和熱鬧祥和的氣氛,我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正月十五晚上農村場院街巷的燈籠聚會……到了晚上,餘興未減的外孫,纏著我問,「姥爺,過去誰給你送燈籠?你挑過燈籠嗎?為什麼要挑燈籠?……」 一連串的問題,從他那最愛提問的小嘴裡,像打機關槍一樣提了出來,有的確實我也回答不了。應付了外孫,我遍查家裡現有資料,上手機百度,諸如舅舅給外甥送燈籠,挑燈籠這一年俗的淵源、意義,片言隻語,不得全貌。我又找到堂哥張忠義前年寫的《挑燈籠》年俗系列散文,尋求解答幫助。 百感交集,生於五、六十年代的我們,都深深懷念那段再也回不去的快樂童年。文中雖對這一年俗,也無清楚的說明其淵源,但卻詳細敘述了製作燈籠、買燈籠、送燈籠的過程,特別寫出了那時人們歡樂祥和的過年氣氛,以及孩子們挑燈籠那純真幸福快樂的童趣、童樂。也勾起了五十年前我給二嫂賣燈籠的趣事,給老哥《挑燈籠》一文狗尾續貂,給讀者過年添點樂趣。老哥文中的堂嫂就是我的二嫂。她和我二哥六九年春節結婚,從小生長在商賈繁華、交通便利的絳帳齊家埠街道。那裡可是方園數十裡人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進行農產品交換、商家做買賣的大集鎮,商品雲集,生意興隆,繁華富庶。二嫂從小跟隨父母,耳聞目染,心靈手巧,看啥會啥,做啥象啥,很有經商天賦,做小買賣得心應手。結婚後,目睹我們家入不敷出、囊中羞澀的窘境,她開動腦筋,展露才能。七0年春節前,她發現人們春節給孩子買燈籠、送燈籠的艱難,第一次學做燈籠。因無現成原料和燈籠樣本,更無得心應手的工具,想方設法,費時費力,十幾個夜晚,製作了數十個有模有樣的燈籠,。因獨家買賣、戶戶需要,需求旺盛,不缺買家,在我們村子,不出家門,很快就賣光了。賞到了甜頭,第二年她從臘月就早早準備材料。劈竹子,扎架子,買各色帖子。自己動手,再壓成皺紋紙,然後裱糊燈籠。從初一到初五前,在家裡賣給本村鄉鄰。由於礙於鄉親情面,不好討價,嫂子嫌賣的便宜。初五過後,便讓二哥背上燈籠,走鄉串戶去外村賣。二哥是一個老實巴交從未做過買賣,只知出力流汗、土裡刨食的農民,拉不下臉面,堅推不去。沒辦法,二嫂就想到了腿快心靈的我,許諾給我買學習用品,讓我去賣。這對正為開學缺少文具的我,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加之年幼無畏無羞,我背上背簍就出門了。我沿著天絳公路向北走,邊走邊賣。到了杏林西坡村,見村大人多,心想燈籠一定會賣得順暢。村民見來了賣燈籠的,很快就圍上來,討價還價。原在家商量一個燈籠賣一角錢,兩個以上一角捌分也可以賣。見人來的越來越多,我就一個一角二分,兩個以上,每個一角。一會兒工夫,就賣了十幾個。正賣得高興,忽然一個老大爺說,小夥子快走,大隊民兵隊長來了。我一聽此言,背起背簍,沿著老大爺指點的路線向西邊跑去,一口氣跑到了楊家溝村。看後邊沒有什麼人跟隨,方才放下心來。那時正在破四舊、立四新,破除封建迷信運動的風頭上,若讓民兵抓住,除沒收燈籠、錢款外,還可能挨一頓揍。現在遠離公路,村小人少,住的分散,我就大聲吆喝起來,不一會就把剩下的燈籠全賣完了,並且每一個還多賣了2分錢。這時才覺得飢腸碌碌,拿出自己帶的包子,邊走邊吃,興高採烈地回家了。這次有驚無險的經歷,使我有了賣燈籠的經驗,知道了賣燈籠不能走交通方便的公路和到居住集中、人口眾多村鎮去賣,既危險還賣不上價錢。後面我賣燈籠,多走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偏僻的河灣小村。這樣直到七四年,由於二哥二嫂分家另過,我的賣燈籠工作也就結束了。今天再讀堂哥《挑燈籠》一文,提起二嫂,不禁回憶起自己賣燈籠這一經歷。趣事如煙,恍如咋日,今昔對比,不禁喟然!隨著時代進步,民富國強,燈籠無論從製作工藝、材料花樣、結構造型,都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但看現在這一街兩行、商家店鋪、小區大門,高高掛起的大大小小、造型奇特的紅燈籠,紅紅火火,喜氣洋洋,哄託著濃烈的年味,但仍然忘不了四十多年前過年的氛圍和粗陋的燈籠及挑燈籠的感情!
2021年2月1日於西安
作者簡介
張軍厚,男,1957年8月出生,陝西省楊陵區五泉鎮絳中村人(扶風縣原五泉鄉絳中村)。陝西師範大學數學專業畢業,先後在陝西省扶風縣絳帳高中、青海省樂都縣農業中學、樂都縣職業技術學校從事高中數學教學。中學高級教師職稱,教齡40年。從小喜歡閱讀文學作品,退休後開始文學作品寫作。往期回顧
◆百歲壽誕憶母親 ◆武功師範求學記 ◆疫(逸)遊大唐芙蓉園 ◆師生聯誼會感懷 ◆一次苦澀的賣豬娃記憶 ◆一本新華字典的故事 ◆我家門前大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