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日報/濱州網訊村裡的雪化得慢,北面屋頂上還是一大片的白,行人少的胡同還有掉了色的雪人。
臨近年關,但午後的村莊寂靜如常,鞋子故意踩在殘雪上,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進院進屋,好壯觀的喜慶撲面而來——屋子不太亮堂,可成百上千的個紙紮燈籠「抱成團」、「摞成串」,紅豔豔、明晃晃地招搖,「嘰嘰喳喳」,像是搶著說話。大紅、大綠、大黃、桃紅,飽滿熱烈、喜氣洋洋。
往上一瞥,在衣櫃頂上,還有幾個直徑半米的打燈籠,可它們是「不爭不搶很安靜」。拐進裡屋,爐火細細地燒著,手藝人念叨著孫子,貼著玻璃紙。
「剛才有個堡集女的上門要燈籠,她是要批發,可咱沒存貨,也不敢答應人家做新的。接的單子還沒做完呢……還趕集?哪有時間趕集啊!不夠賣啊!」惠民縣何坊街道張大官村手藝人張洪斌說。
從14歲那年開始,老張做這葦子燈籠手藝幹了50年,也趕了50年的大集。今年不走運,他身子栓了一下,腿腳不如以往了,可倆手還是很靈巧。不用趕集了,對他來說是個好事。因為他的東西不愁賣了,省內的買家很多,遠在河南、安徽的客戶都發來訂單,甚至有韓國人上門來買。不光臘月裡有活,全年都停不下了。這一年,他做了兩千多隻燈籠,還有兩千多個需要完成、發貨。
兒子成了合作社負責人,自家的耕地也流轉出去了,可老兩口還是忍不住一遍遍地去看,農忙的時候搶著幹點活,權當休息了。
「客戶為啥要的這麼多?他們好像是旅遊景區的,一掛就是上千個。今年淘寶會不是在惠民辦嗎,還要了我一些大燈籠去展示!有個河南的客戶不知在哪裡看到我的手藝了,可找不著我的電話啊,他就打114,問公安局,問了電話又跑過來下的訂單。」老張說。
放在五年前,老張恐怕自己都想不到,「客戶、物流、發貨、訂單、景區、淘寶……」會成為他嘴裡的高頻詞兒。他說的「淘寶會」,指的是惠民承辦的第七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現在老張也知道馬雲是誰了。
明宣德年間,惠民縣就開始編織燈籠,清末為鼎盛,以張大官村一帶為主。最多時,這個村裡有四五十戶人家在幹。
這手扎燈籠看似簡單,其實流程複雜,很考驗手藝。它要經過破葦、泡葦、扎燈、整形、收口、糊紙六道工序才完成。
瞧,拉著家常,一根根葦篾子在指尖上下翻飛,大小、弧度恰到好處。但仔細瞅,你會發現,張洪斌手上皴裂了深深地口子,有不少傷疤。
雖然是老物件,在細節上,張洪斌也注意「趕形勢」,在圖案增加了不少新花樣,比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強」「文明」「和諧」等字眼。
最喜歡燈籠的當然是孩子,在他們眼中,一隻只五彩斑斕的燈籠好似一串串跳躍的音符,奏響了他們對春節的美好嚮往。
五十多年裡,商河、過黃河、下鄒平,商店、留家、小桑、沾城、下窪、孫家集、龍桑寺這些集市廟會,張洪斌靠著一雙腿、一輛自行車就跑遍了。如今,他的葦子燈籠行市是越來越好,也登堂入室成了景區、別墅的好陪襯,張洪斌這樣的老藝人也不再是走街串巷的小販了,他們的院子成了全年生產的基地。但它要退出農村大集的趨勢,讓我們有些遺憾。
在誰的童年記憶裡,都有老藝人挑著這燈籠叫賣的場景。那一根麻繩捆上百隻燈籠,如同大磨盤,隨解隨賣。小孩兒央求大人買回家,插上蠟燭不等元宵就打出來,染紅了莊戶院的夜。
「哎呦,你燈籠底下著火了!」有人逗趣。小孩兒急忙倒過來看,這下可真著了,春風吹著燈籠火,呼啦啦地響,永遠響在你我耳邊。燈籠燒完,哭泣的孩子已經不見,剩下明晃晃的月亮在夜空搖曳。這回不去的童年啊。責任編輯:王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