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釋迦族佛像之佛陀的手印

2020-12-23 迦雅佛像Ruby

釋迦牟尼佛,觸地印。觸地印,即「大地見證」,結此手印時,要將伸直的右手向下,指尖觸地,這象徵著佛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消滅惡魔大軍獲得證悟時,召請大地母親為其見證

2.阿彌陀佛,禪定印。禪定印,又稱為「三摩地印」,雙手上翻掌心向上託缽,象徵著禪定力的穩定,也傳達了方法與智慧結合而生的能量。

3.藥師佛,予願印。掌心外翻向下,食指與拇指捻一束藥草,慷慨的施捨給眾生一切安康,並帶給眾生希望。

4.不空成就佛,無畏印。右手掌心向外,手指上翹。代表佛陀使芸芸眾生免除輪迴的所有恐懼,也代表該佛的統治和保護性的福報。

5.四臂觀音,合十印。合十是印度最傳統的表示敬意、讚賞的手勢。觀音雙手臂合十,中間捧一件摩尼寶,象徵著他的財富與賜予佛法寶。

6.彌勒佛,說法印。即佛說法時所結的印相。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此印表以法輪摧破煩惱,使身心清淨,又稱「轉法輪印」,彌勒佛是未來佛,居於兜率天,結說法印象徵著彌勒在兜率天為眾神說法。

7.金剛手菩薩,斯克印,右手舉金剛杵,食指似鉤子一樣從拳頭中伸出,多數憤怒神會持此手印,有威脅和令人恐懼的含義。

8.金剛總持,殊勝三界印,結該手印,雙臂在胸前交叉,右手放於左手之前。金剛總持這個一切佛部的怙主,被視為釋迦牟尼的主要法身。

相關焦點

  • 尼泊爾釋迦族紫銅佛像居然可以這麼美!
    我們在造像中見到的紅銅是最為接近純銅的金屬,尼泊爾尤其盛產天然紅銅,有些紅銅的純度能達到98% 以上。紅銅色澤紅亮溫潤,延展性好。在造像上非常有利於佛像錘碟鏨刻。今天ruby就為大家介紹幾尊尼泊爾釋迦族人製作的紫銅佛像釋迦牟尼佛這尊釋迦牟尼佛總高為30公分,佛祖五官立體,面容深沉慈悲。軀體渾厚,四肢粗壯結實,全跏趺坐於蓮臺之上,著袒右肩袈裟,衣緣鏨刻精美。
  • 雲岡石佛手印的含義
    禪定印,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習道時禪思入定的象徵手勢。將雙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把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尖相接,表示坐禪安定之意。右手總是壓在左手上,象徵方法的完善需要得到智慧的支撐。佛像中呈禪定手印者在雲岡造像中非常普遍,最高大佛像之第5窟主尊,最著名之第20窟露天大佛,以及第17窟東側的脅侍佛像均為結跏趺坐禪定手印。
  • 藏傳佛像釋迦牟尼與阿彌陀佛的區別是啥?
    一、地位不同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藏傳佛像釋迦牟尼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藏傳佛像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我們屬於娑婆世界)的教主,因釋迦牟尼出生於印度,對我們來說屬於西方,所以說是西方教主。
  • 禪林佛藝 髭鬚:從佛陀的鬍子說起 佛像應該有鬍子嗎?
    佛像有沒有鬍子,要從佛陀有沒有鬍子說起。佛陀是距今2500多年前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據說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的太子,由護明菩薩託生而成。佛陀在梵語、巴利語中皆稱為Buddha,漢譯常見「浮屠」、「浮圖」等。但在沒有畫像、照片、朋友圈的時代,人們如何知曉他的長相?的確,在佛陀修行、悟道、寂滅後的若干年裡是沒有佛像的。
  • 50種佛像手勢,你知道幾種?附珍藏《觀音四十二手印》線稿!
    這一手印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之意。據說當年釋迦佛在菩提樹下修習成道時,就是擺這種姿勢。十五世紀漢藏宮廷銅鎏金嵌寶 · 無量壽佛  成交價:14950000元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這一手印象徵佛說法之意,表現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時的狀態,所以稱為說法印,也稱轉印。
  • 驀的世界《早期佛教——無佛像時代以及佛造像時代》
    佛陀的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現在尼泊爾與印度交界處、今屬尼泊爾的藍毗尼,其父釋迦族的淨飯王,統治著迦毗羅衛城(臣屬於憍薩羅國),母親為摩耶夫人(她生子七天後去世)。晚年,佛陀所屬的釋迦族被憍薩羅國吞併,族人紛紛逃亡。八十歲時,返鄉途中在拘屍那羅城外去世。他的遺骨被周邊八個小國遣使平分,各地開始興建窣堵坡(埋葬佛陀舍利的墳冢,耆那教也有這樣墳冢),並被尊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者。
  • 為收集佛像痴狂,聽蔡志忠講述他與三千佛像的故事
    當時他決定不了是把佛陀畫成像《西遊記》裡的中國式佛陀,還是袒露右肩在林中修行的印度式佛陀,於是就去古董市場,想買尊佛陀造像來參考。他花了1萬元臺幣,買回來一尊明朝早期的銅佛。回家後,蔡志忠把佛像擺在書桌燈光下,「哇,好美啊」,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自此,蔡志忠在收藏銅佛的路上一發不可收。
  • 恆豐影像印度、尼泊爾行攝會員遊記——回味尼泊爾(一)
    回味尼泊爾(一)嚮往尼泊爾,許久以來她對我意味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鹿野苑位於印度境內,是釋迦牟尼講經弘揚佛法的地方。釋迦佛陀首先向他的五個朋友,也是他的弟子弘揚佛法。我可是他千年後收留的第六個女弟子?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蘭毗尼,在印度同尼泊爾交界處,是佛陀誕生處,其餘三處均在印度,分別是菩提伽耶為佛陀成正覺之地、薩拉陀為初轉法輪處(鹿野苑)、涅槃處(拘屍那城娑羅雙樹林)。我們此行參觀了藍毗尼和印度境內的鹿野苑。一次行程得以參觀兩處聖地,覺得很值。
  • 【圖解】佛像一些手勢代表什麼意義?大有玄機!
    佛像的各種手勢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種教義,是具有印度特點的人體語言,表達的含義極為豐富。常見的有說法印、無畏印、與願印、降魔印、禪定印5種,即「釋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種變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達幾百種,變化莫測,見的有智拳印、期克印等。【說法印】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這一手印象徵佛說法之意,表現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狀態,所以稱為說法印,也稱轉法輪印。
  • 【佛教故事】佛陀頭痛三日的因緣
    佛教中有個著名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喬薩羅國的琉璃王因受到釋迦族的侮辱,發誓要滅掉整個釋迦族 佛陀勸阻了三次都沒有成功。當琉璃王的軍隊攻進迦毗羅衛國的時候,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請求佛前去相救。但是佛說:「這是釋迦族的因果,暫時很難改變。」於是,目連尊者發慈悲心,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裝進了他的缽裡,然後舉到天上。但是,當屠城結束的時候,尊者把缽取下來一看,這五百個人全部化為了血水。
  • 【影視評論】《佛陀》觀後感——強烈推薦這部連續劇
    佛陀是在全世界上影響之大的一位導師,無數人是從他的智慧和慈悲中覺醒過來,感受了從未有過的幸福快樂之感!因此,在耳畔聽到他的名號,不由得感概萬千,不是因為他是舉世聞名的武士,也不是他是一位英勇善戰的軍士,而是他的無限慈悲和無邊智慧而崇拜,敬仰、仰慕!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非暴力倡導者領軍人物&34;,是芸芸眾生導師乃是人天之導師,善知識!
  • 水樹奈奈、松山健一等為劇場版動畫「佛陀2」獻聲
    水樹奈奈、松山健一等為劇場版動畫「佛陀2」獻聲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8-19 10:19:40
  • 什麼叫「大手印」和「大圓滿」?
    所以希望一切的眾生能遠離這些痛苦,能夠到達佛陀的淨土。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今天我要接受這次「大手印」和「大圓滿」的開示。  「大手印」、「大圓滿」、「中觀」、「般若波羅蜜」都是禪定的法門。六波羅蜜裡面,最後一個叫做般若(智慧)波羅蜜。這個智慧波羅蜜最重要是一個觀修的法,一個禪定的法。我們所講的「大手印實修」法,大部分都是噶舉派(白教)和薩迦派(花教)兩個傳承常修的法。
  • 尼泊爾——庫瑪麗女神!
    回尼泊爾後,被取消活女神的封號。尼泊爾王室以塔蕾珠女神為保護神。她是一位與印度教難近母相似的女神(據說即為杜爾迦)。在梵語、尼泊爾語和其他印度語言中,庫瑪裡意即"處女"。也是杜爾迦作為幼女形態的稱謂。傳說尼泊爾馬拉王朝(約12至17世紀)。
  • 【用佛像圖片做微信、QQ頭像好嗎?】
    在此,末學恭敬祈請各位佛友:把自己的QQ頭像換成佛菩薩的頭像、手印、咒輪等三寶所依的圖片,並至誠隨喜您的無量功德。選用佛像的原因有八:一、佛像具有無量功德,見者種下解脫之因。《地藏經》云:「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 用佛像圖片做微信、QQ頭像好嗎
    在此,末學恭敬祈請各位佛友:把自己的QQ頭像換成佛菩薩的頭像、手印、咒輪等三寶所依的圖片,並至誠隨喜您的無量功德。選用佛像的原因有八:一、佛像具有無量功德,見者種下解脫之因。《地藏經》云:「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 【佛陀頭疼三天】釋迦族被滅的三世因果故事
    茉莉夫人她本身是出生寒微,她是釋迦族裡面的一個,可以講說賤民之子,她是出生寒微。在印度它種性分別得很清楚,最高尚的就是婆羅門;再來就是剎帝利,統治階級;再來就是吠舍,吠舍就是士農工商;最後一個叫做首陀羅,首陀羅就是賤民。茉莉夫人她就出身寒微,就是賤民之女。
  • 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是古印度思想家、教育家、宗教改革家,佛教的創始人;稱號為釋迦牟尼佛、佛陀。「釋迦」是其種族之姓,意為「能仁」,「牟尼」則是古印度對於聖者的尊稱,意為「寂默」)。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悉達多》一書中,將悉達多說成婆羅門,是不準確的。
  • 漢明帝取經求佛像 | 上下五千年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他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