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結合了表演、視覺以及聽覺藝術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包括音樂、美術、攝影等諸多元素的運用。服飾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以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方式,將人物性格、社會地位、情感轉化展現給觀眾,同時反映出時代和社會特徵。可以說服飾在電影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這兩部片子的時代背景,設置在一戰之後,二戰之前。整個西方世界正浸潤在曇花一現的醉生夢死中。華服香車、鮮花美酒,貧富差距引起的罪惡正悄悄蔓延,而人們對此渾然不覺。
波羅的故事在尼羅河的一條豪華遊船和法國海濱的奢侈別墅中展開。罪惡有多深重,故事就有多精彩。
兩部片子引進中國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這些與我們款式簡單、顏色單調的服裝完全不同的華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今天,我們將從人物形象、角色心理、場景氛圍三個角度,談談這兩部片子中,服飾的重要作用。
俗話說「衣如其人」,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當電影中的人物向我們款款走來時,通過對他們服飾的觀察,我們會讀出他們所生活的年代、年齡、行業、性格、地位等。
這兩部偵破電影中的主人公——大偵探波羅,這位歐洲紳士,除了他對自己的偵破能力感到驕傲外,他還有保守、追求簡約、卻不失精緻的個性。因而波羅的服裝都以純色為主,線條簡練、材質精良。
如這套亞麻淺色西裝,色澤淡雅、款式兼具正裝與休閒兩種特色,且寬鬆涼快。
相較男士服裝較為單一的特點,女士服飾就顯得紛繁豔麗,極為豐富。
比如在《陽光》中,老闆娘達芙妮的服裝,走的是職業風,同時又具備旅遊行業的特點,因而顯得幹練、利索的同時,服裝色澤豐富、豔麗,裝飾物誇張,透露著青春、浪漫的氣息,V字低領也和她在電影中的情感走向相呼應。服裝塑造出一位業務能力突出、情感溫柔的老闆娘形象。
在《尼羅河》中,英國著名演員瑪吉,從《陽光》中的老闆娘變身為富有寡婦鮑爾斯的僕人,她一直以中性風示人,她的服裝都是西式套裝,顏色單一,和她主人的滿身寶珠相比,她的身上乾淨無一物,既顯露家境落魄的經濟境況,也表現出她呆板、寡淡、又富有一定攻擊性的個性。
老寡婦鮑爾斯對道兒太太的項鍊覬覦已久。她富有、混跡上流社會,對珠寶頗有研究。她調侃朵道兒太太的珍珠項鍊:「那些蚌為此送了命。」這顯示出她對珍珠的研究。因此,她的服飾堂皇、復古,蕾絲包頭、紗罩帽子、以及脖子上、耳垂上款式不同的珍珠項鍊,都和她的身份,以及即將盜竊珍珠的行徑有了聯繫。
《尼羅河》中,雖然可憐的道兒太太早早退場,但導演無疑對她極為偏愛。看看她的服裝,每一套拿到40年後的今天,依然時尚。
影片開場,從黑色豪華轎車上下來的她一身白色狐皮大氅,黑色鑲鑽紗帽,兩片銀色葉形耳飾,塑造出「壕」氣沖天的大小姐形象:冷豔、尊貴,又有些不近人情。
當她和愛人共度蜜月時,電影為她準備了兩類服裝,一是便服,二是晚禮服。
她的兩套便服都是月白色,大V領,剪裁乾淨利索,一套左右胸襟上各綴一枚圓型珠貝裝飾,腰間一條配套腰帶,同樣為珠貝扣帶。服裝布料的素淨搭配上珠貝的光澤,再加上那條價值連城的三圈長款珍珠項鍊,整套服裝元素和諧、統一、相互襯託,顯示出主人掩飾不住的尊貴。
另一套只有領子兩側印有細細的斜格紋路,她的帽帶,是深色交叉花紋,與領子處的花紋正好呼應。一串簡單的漸變圓珠項鍊,讓她顯得既時尚又大方。這樣的服飾搭配,現實出主人優渥的生活環境以及良好的服裝品味。
而在遊輪中的晚禮服,一套黑色透紗金絲外披,和黑底金絲髮帶相一致,黑金波紋項鍊和黑色耳墜也是一套;
另一套黑色露肩白色長裙也是熠熠生光,一條帶有埃及元素的誇張的大項鍊,讓胸前有了點綴。是非常適合在夜晚燈光下的打扮。
而對應的是她的閨蜜傑吉,簡單的服裝,身上沒有任何珠寶,幾套禮服也很普通,首飾和道兒太太比,簡直寒酸。服裝,是人物經濟、地位的直接反應,在電影中,或許也是傑吉殺心頓起的原由之一。畢竟,按照波羅先生的話就是:「她太有錢了!」
《陽光下的罪惡》中,反派克裡斯丁剛出現的時候,總是扎個包頭,服裝顏色雜亂,神情黯淡。臉上寫滿被嫌棄的太太的神情。但是在結尾,當夫妻倆以為勝券在握,得意地收拾起行李準備離開時,「受氣包」克裡斯丁換了一身合身的套裝:經典的黑白配色, 包臀裙,高跟鞋,那誇張的大簷帽,將她襯託得如同時裝舞臺上的高級模特,與之前的她簡直判若兩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這裡的服飾特寫,突出了大反派得逞之後的愉悅心理,也是借服裝向觀眾發出「人不可信其表象」的警示。
在《尼羅河》中,道兒太太一直以正裝示人,但在與道兒策馬沙漠中時,她穿了一件胸前有荷葉邊褶皺的襯衣,顯示出她當下因愛情而產生的少女情懷。此時的她,心情一定是輕鬆、愉快、充滿甜蜜的,殊不知這愛情背後潛伏著陰謀。
《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這兩部片子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歐洲世界及美國,歌舞昇平的年代,這兩部片子的服飾,很好地表現出那個時代的夢幻般的氛圍。就如歌劇《悲慘世界》中所唱的:「No song unsung,no wine untasted.」無歌不唱,無酒不嘗。
《陽光》一開始,鏡頭特寫一隻鑲紅鑽金手鐲,閃光的銀色連脖禮服、豔紅的指甲,都渲染出滿屏的欲望。果然,鏡子反射出的,正是危險的前奏。
法國海濱上的女人們,波點服飾帶來夏日海灘靚麗、浪漫的風情,不管是老闆娘還是大明星,都熱衷于波點元素。這種高飽和度的顏色加上豐富的色彩,讓電影洋溢著濃烈的異國風情。
海灘別墅晚會上,大明星阿琳娜高歌一曲,她換下之間的黑色套裝,身著粉色緞子晚禮服,影片既為我們點明了她與情人相會的心情,也向我們展示了當年最為流行的優雅、流暢的服裝風格。現代所有的禮服可以追溯到那個年代。而身後西服著花的男士、誇張的大泡泡袖長裙都在訴說著當年那個連空氣都奢靡的黃金年代。
《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這兩部片子,之所以成為偵破電影史上的經典,除了精妙的邏輯推理、出眾的演員班底外,服飾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它在人物出場之時,就向觀眾默默傳遞了訊息,在情節推動之中,悄悄潛伏了線索,留給人們視覺享受的同時,也讓觀眾對故事生出更多的遐思。
作者介紹:安安,在文藝海洋中溺而不斃的雙魚女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