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話說:
在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裡有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意思是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紛爭,紛爭的同時會有和解的方法,而這紛爭和和解就形成了俗語中的江湖。
就像人和江湖構成了因果關係,一些島國,石油和美景也可以構成這樣的關係。
因為有石油、就有財富,而財富改變這個地方,讓它具備獨特的吸引力。
這樣的地方,有奢華的杜拜,也有低調的汶萊。
在給祖國母親慶生之前,小編送給大家一份兼顧知識性的旅遊參考,其實汶萊不僅有吳尊,還有王子、沙灘和石油。
第一次在地圖上尋找汶萊的位置時,要花費了好長一段時間。這個國土面積5765平方公裡的小國,位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的北部,只有中國最小的省份——海南省的六分之一大小。就這點「可憐」的土地,還被橫叉出來的馬來西亞截斷為東西兩部分。
雖然偏安於東南亞,但因為國土下蘊藏的豐富油氣資源,成為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福利最好的國家之一。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汶萊的財富正在趕超杜拜。然而,當杜拜已經逐步擺脫了黑乎乎的石油,汶萊卻走上了一條相反的道路。
簡陋與奢華
汶萊首都斯裡巴加灣市在西面較大的那塊疆土上,位於林夢河注入中國南海的入海口邊,是個寧靜、低調的小城。
斯裡巴加灣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觀,當屬城邊海灣裡的一片高腳屋群。在大片望不到邊的水面上,帶有東南亞特色的傳統高
腳屋散布,有3萬多居民生活在這裡,4000多個家庭組成了28個村莊,構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上村落群。
從遠處望去,毫無規劃可言的簡陋高腳屋參差不齊,給人以貧民窟的印象。高腳屋群內部有商店、理髮館、娛樂室,還有正規的學校,自成一體,用木板搭建的棧道,把一間間高腳屋連接起來,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上街道。穿梭其間的居民把自己的房子塗得五顏六色,窗臺上擺著鮮花,有些家庭甚至還在有限的空間上開闢了小菜園。
據說,這片高腳屋群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這裡的居民大都是祖祖輩輩生活於此。前些年,當汶萊政府在附近的岸上用磚瓦水泥修建起現代居民區,讓他們搬遷到陸地生活時,大部分居民都故土難移,拒絕上岸,連政府提供的住房補貼也不聞不問,仍舊堅持生活在這些簡陋的水上高腳屋裡。
從海上望去,這片叫做「甘邦亞義」的花花綠綠的高腳屋群,與它們背後金碧輝煌的大清真寺形成鮮明的對照,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
與「甘邦亞義」的簡陋形成更鮮明對比的,是汶萊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的私人宮殿,這座造價10億美元、名為「虔誠之光」的皇家行宮,坐落在首都南面幾公裡外的汶萊河畔,是綠樹叢中的一大片白色建築,建築群內高大的金色清真寺圓頂彰顯出蘇丹的高貴與不凡。「虔誠之光」佔地20萬平方米,共有1788個房間,其中包括一個可以接納5000人的大宴會廳和一個可以容納1500人的清真寺。
汶萊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君主制國家之一,蘇丹為其國家元首,在位已有49年之久的博爾基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個人財產高達200億美元。而且,博爾基亞的揮霍無度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每每舉辦慶典,其排場之奢華都讓人目瞪口呆。在「虔誠之光」的車庫內,建有110個車位,專門為蘇丹收集的世界名車而備。
儘管如此,汶萊蘇丹和其他王室成員還是受到了國民的愛戴,尤其是佔總人口80%的馬來族民眾,對其更是敬愛有加。這讓汶萊成為了東南亞政局最穩定的國家,就像它的國名所昭示的那樣,是一個「和平之邦」。
和諧與陷阱
這一切和諧畫面的背後,是汶萊蘇丹的親民舉措,更是因為汶萊國民坐享著國家財富帶來的利益。
自從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在汶萊西北部的近海發現了石油,近一個世紀的石油、天然氣開發讓汶萊積累了巨額財富。
汶萊是個小國,人口42.3萬,不如中國一個中等規模的縣人口多,卻坐擁著與世界石油強國比肩的油氣資源,這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走運的國家。得益於此,汶萊國民用不著過多操勞,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長期以來,汶萊國內的失業率一直處於非常低的水平,汶萊人沒有交過一分錢的稅,卻享受著全部免費的教育和醫療。斯裡巴加灣的高腳屋群看似簡陋,但是走進去會發現,屋內居民的生活並不落後於任何一個大都城裡的現代家庭,在這裡,現代化的電器設備一應俱全。
目前,汶萊超過50%的國內生產總值靠石油和天然氣支撐著,油氣產品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比例在90%以上,2013年這一數字甚至到達了96%,比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等海灣國家還要高。這種經濟結構在石油經濟高歌猛進的年代當然會羨煞別國,不過,隨著近年來國際石油市場的動蕩,汶萊的經濟模式開始經受考驗。這一輪油價下跌,加上原有的油氣生產設施老化,維護費用增加,讓汶萊的財政收入明顯下滑,2011年它的財政收入還是財政支出的1.28倍,到2015年,預算赤字卻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6%。
擺在汶萊人面前的,還有一幅更值得憂心的場景。根據殼牌石油發布的一份全球能源展望報告,如果不能發現新的石油儲藏,按現在的開發速度,汶萊將在21年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遭遇石油枯竭噩夢的儲油國。
雖然與海灣地區因油致富的土豪國家相比,汶萊人的生活可以稱得上樸素。除了那個喜歡奢靡生活的蘇丹,信奉伊斯蘭教的汶萊人大都十分低調。
在汶萊,很少能夠看到財大氣粗的張揚場景,這裡沒有拔地而起的超現代風格摩天大廈群,也沒有紙醉金迷的七星級豪華酒店,汶萊人只是心平氣和地活著自己的富裕日子。
然而即便如此,一旦斷了石油財路,恐怕依舊是想閉著眼睛過安穩日子而不可得了。
其實,汶萊政府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曾經決定做些什麼。在20世紀末,它曾有目的地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金融、旅遊和清真食品工業,並且努力吸引國際投資。
但十幾年過去了,這些努力並沒有獲得明顯的成效。原因是近一個世紀的富裕安逸生活,讓汶萊人習慣了養尊處優,缺乏競爭精神和危機感,難以適應新的挑戰。
到2014年,汶萊政府似乎也放棄了掙扎,突然公布了一個令世人瞠目的決定:在國內全面實行嚴厲的伊斯蘭法規,包括原始的伊斯蘭酷刑。顯然,古老的教規與寬鬆的開發投資環境是背道而馳的,它讓國外的投資者和旅遊者望而卻步。汶萊人給出的解釋是:在實行嚴格的伊斯蘭法律後,真主阿拉將會賜予我們新的石油資源。
也許正因為此,在同一年汶萊政府發布的能源發展白皮書中,對未來的規劃重點仍然是石油開發,它計劃在2035年將石油產量從現在每日37萬桶增加到65萬桶,把有關的就業崗位增加3倍。
按照殼牌石油的預計,2035年,汶萊的石油儲備已經被榨乾。面對日近枯竭的石油資源,海灣產油國已經陸陸續續在向多樣化發展模式轉型,幾經嘗試無果的汶萊卻決定反其道而行。竭澤而漁之後,汶萊人的願景真的會如期而至嗎?
想看更多精彩,請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