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來自上海音樂學院。」「我來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我來自上海戲劇學院。」……昨天下午,在文化廣場的排練廳裡,一群還略顯青澀的同學圍坐在一起,朗讀著一樣青澀的原創音樂劇劇本,接受專家和音樂劇迷的「考驗」。
歷經3個月的打磨,「2019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5部華語原創音樂劇入圍作品正式亮相,完成這次「期中匯報」也將從這5部創作中選出更具挖掘空間的作品,進入下一階段的孵化。作為孵化評審之一的費元洪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和那些選秀節目一樣,將來,可能發展的最好的不一定是第一名。」
圖說:孵化計劃參與者與評審合影 官方圖
兩張紙,也有價值
這些年來,上海的音樂劇市場蓬勃發展,觀眾數量幾何級增長。不過,這些「一票難求」的音樂劇,大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經典,華語音樂劇的原創作品寥寥無幾。於是,去年11月,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公布了「孵化計劃」,作為文化廣場副總經理的費元洪說,「做這個項目,不是為了眼前,急著打造一臺音樂劇,我們希望做一片土壤,讓更多的種子在這裡生長,至於生長出什麼,我們也很期待。」
開創國內華語音樂劇創作機制的先河,是需要勇氣的。起初,費元洪坐在辦公室裡,對著這個「孵化計劃」也有些焦慮,畢竟這不像引進《巴黎聖母院》有票房保證,他更擔心有多少人願意參與到原創的工作中來。令人鼓舞的是,他們一共收到了77部原創音樂劇投稿作品,近800名觀眾報名觀摩劇本朗讀,從這些數字中,可見創作端及市場端對原創音樂劇的期待。
圖說:劇本朗讀會現場 官方圖
客觀地說,這一批投稿作品水平參差不齊,作為孵化評審之一的陶辛說,「我們看到了大量學院派的加盟,從前我們也邀請過一些大牌來創作,但是很多大牌雖然舞臺劇創作的經驗豐富,也是寫音樂劇也是頭一次,所以大都失敗了,這對投資方的信心傷害也很大。現在上音、上戲都有專業的音樂劇人才湧現,這樣的機制也是水到渠成。」面對眾多的作品,評審們看重的是其成長性,孵化評審之一的金復載表示,在選擇作品時候,不是以自己經驗和審美來判斷作品,「我們是作為一個喜歡音樂劇的觀眾,懷著期盼的心情,面對每個投稿作品。」費元洪說,「的確,有的作品拿過來的時候,只有兩張紙,也入圍了;有的作品細緻到了每一場戲的對白,可還是落選了。我們看中的是其未來成長性。」
圖說:《完美人生》 官方圖
正如費元洪所言,選出來的第一名也未必就是未來最好的音樂劇,這個「孵化計劃」將一直持續下去,落選的明年一樣可以調整後再來,費元洪說,「本次『孵化計劃』的機制是契合音樂劇這種集體創作藝術門類中所需要的『musical is Re-created』(音樂劇是在創作中不斷磨合細化)的宗旨,大幅提高原創音樂劇的成活率和成材率,激發青年創作者的創作能力和信心。」陶辛也說,「就是這兩天熱演的《巴黎聖母院》也在不斷調整,我看過其三版,每一次音樂都在調整,我們的原創音樂劇也需要在不斷調整中成長。」
圖說:《對不起,我忘了》 官方圖
5部劇,誰能上演?
本次「孵化計劃」也實踐了新模式——在創作最前線的導演、作曲、製作人帶著新鮮的經驗投入到孵化過程中,他們轉變身份,給創作者在創作方向及可行性上點撥。今年選出5部作品——《對不起,我忘了》《為什麼跳舞?》《南唐後主》《完美人生》及《生死籤》,分別在5位有經驗的導師的帶領下,逐漸成熟。
圖說:《生死籤》 官方圖
導師高瑞嘉和《生死籤》劇組的年輕人一起,每天討論劇本,前兩天,聊著聊著就到了深夜,他們也第一次看到了文化廣場的沒有燈亮樣子。導師馬達說他和《南唐後主》的團隊還在傷腦筋,如何讓以鮮明的民樂配器展露國風古韻,更難的是要讓現代觀眾接受……
圖說:《南唐後主》 官方圖
面對日漸成熟的劇本,因此這兩天,「孵化計劃」安排了文本與音樂工作坊,讓5部作品集齊主創、導師與部分觀眾見面。本次文本與音樂工作坊更邀請了眾多線上音樂劇演員的加盟,此外吸收了來自上海三大藝術院校——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復旦視覺藝術學院的眾多優秀學生演員的參與。工作坊現場,觀眾們為劇情和演繹牽動著情緒,不時爆發出歡笑及掌聲,更是為幾部作品的高完成度深表震撼並認為五部作品各有千秋,難以取捨。
圖說:《為什麼跳舞?》 官方圖
本次文本與音樂工作坊後,孵化評審將對入圍作品從題材與內容、完成度、音樂風格、市場潛力4個維度進行判斷,評選出進入下一階段的作品進行二期開發,完成劇本和音樂的整合。12月,這些作品將以30-40分鐘的工作坊方式呈現。最終,在市場化運作下,將有1-2部作品在2020年正式上演。文化廣場也希望通過第一年的孵化計劃,積累經驗,並將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持續深耕,培育出優秀的原創作品,為行業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