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落幕。近幾年,僅在上海上汽文化廣場上演的原創劇目就有39臺、101場,可謂落地生根,未來可期。
相較於其他舞臺藝術,原創華語音樂劇雖然出發得晚,但從一開始就站在一條沒有太多歷史沉痾的新跑道,起點清晰,道路順暢。中國人特別是大城市的觀眾偏愛音樂劇,多少和我們這個民族有欣賞傳統戲曲的音樂基因有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音樂劇沒有經歷過舞劇那些長達幾十年的「中國化」「本土化」辯論,也沒有經歷過究竟是舞蹈表演戲劇,還是戲劇指揮舞蹈的迷茫。沒有負擔,輕裝上陣的音樂劇,出發伊始,就明確了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燈光、舞美融為一體,綜合打開觀眾的視聽感受,帶來了豐富的身心體驗。但是,音樂劇的創作成本不低,需要調動的資源也更複雜,因此當大量年輕人投身到音樂劇的創作中時,一個能夠連接創作者、業內人、觀眾的平臺就顯得十分必要,而幫助青年編劇、作曲、演員等穩步成長的科學孵化機制,就更重要了。
圖說:2020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落幕 官方圖
在2020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展演作品中,我們看到從事音樂劇創作的年輕人,顯現出更好的創作基礎和藝術視野。從西方音樂文化入手的多年訓練,讓很多年輕音樂人具備嚴謹、理性的思維,對結構性、整體性的把握更沉穩,而國際化視野也讓他們調度和運用各種素材時顯得十分得心應手。同樣是表達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音樂劇在結構上趨於完整成熟,作品色彩更靈活輕盈,耐人尋味。
比如,作品《南牆計劃》將故事背景設定在21世紀初——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發生碰撞與較量的年代,講述父子兩代人各自執著追求夢想。乍一看這劇情介紹,這必然也必須得是矛盾對立衝突吧,但是劇中的京韻大鼓和搖滾在漢語言獨有的詞曲珠聯璧合的音韻氛圍裡,不但打不起來還溫情脈脈……那麼,把矛盾衝突這一習慣手法變成「回歸」也未嘗不可,就像奏鳴曲那樣,呈示——展開——再現,旋轉著,循環著,回歸主調,到達一個穩定的和聲、完美地收束。再比如作品《你在哪裡?》以阿爾茨海默症為切入點,講述了三代女性兩對母女之間的誤解與隔閡。這類表達人性的話題,我以為是音樂所不擅長的,勢必要依賴於戲劇的手段去展開矛盾衝突。但是這個作品熟練運用了非常多的音樂技巧創造出強烈的激情,並不斷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可以說是音樂以自己的語言複製了舞臺上的情節,從而加強了戲劇性。那些不重要的細節消失了,情節迅速推進中,這種風格,而不是具體的故事,讓我牽掛——最後的最後,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再見?
這些「未完成」狀態的作品很好地運用了音樂的手法和特性,在觀賞中一直有靈感火花不斷閃現的新穎體驗。成功讓觀眾擺脫了以往對原創音樂劇的印象——極力模仿國外經典結果變成尬唱尬跳,讓觀眾看到了原創華語音樂劇「在地發展」的土壤和空間。源於創作者自身經歷的普通故事,更適合於孵化創作,年輕的創作者和觀眾容易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更重要的是,它不會影響音樂創作為了去理解吃透主題素材而竭盡全力,甚至放棄了音樂主體的身份,亦步亦趨跟著文學臺本去創作。反而是駕輕就熟地選擇素材,運用技巧,調理作品。因此,音樂的結構,也就具備了舞臺語言的作用和意義。
相比較於一部沒有錯誤卻平淡乏味的完成品,「未完成」之所以令人充滿期待,還因為它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和張力,像一隻只準備迎風起飛的風箏,吸引著人們的關注。當國外原版引進在遭遇疫情而停頓,無論是主題、語言還是文化背景,本土原創音樂劇不缺資源,這正是我們改變一味引進、總是被國外IP卡住版權的好時機,業內關於引進與原創的破局之爭、流量效應下拿什麼去支撐未來的思考,似乎也有了方向。匯聚資源,培育人才,科學孵化,在地發展,必將帶動新一代創作者和觀眾的共同成長。(王曦)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