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lia Cara扮演的朱麗葉
羅密歐和他的兩個朋友高唱《世上的國王》
徐培木/文
周末看電影,本是家常便飯。周末看音樂劇?至少在去年的這個時侯,還不大像廣州人的菜。不過這幾天,借著安妮·海瑟薇唱出一尊奧斯卡小金人的風頭,一部《悲慘世界》風靡各大影院,一夜之間給羊城添上了一絲倫敦西區的味道。
不管你是哭著鼻子獨自留在場中看完片尾字幕,還是被羅素大叔搖籃曲版的「Stars」唱得昏昏欲睡,總算是過了一把音樂劇癮。想想幾個月前剛來過廣州的《貓》和《巴黎聖母院》,細心人或許已經發現,音樂劇並非傳說中的那般「嚴肅」。它更接近流行歌曲的風格,唱起來朗朗上口。
當經典的雨果以音樂劇的方式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你或許要問,還有什麼好聽的音樂劇?沒問題,這個周末我們就來個中西合璧:先來一發法式音樂劇,再聊聊國產音樂劇。
去法國旅行,別光顧著買紅酒香水
人們談起法國的旅遊購物,紅酒和香水是必不可少的招牌菜。不過如果你真的喜歡法國紅酒,就別忘記光顧遍布巴黎的唱片小店,帶幾張音樂劇的原裝精品回來。在法國,音樂和紅酒是一種共生的時尚,最好的酒莊都會播放獨具特色的音樂。曾有研究者做過實驗,他們在一個酒莊中連續播放數日法國音樂,結果有77%的顧客選擇購買法國紅酒;再連續播放數日德國音樂,又有74%的顧客選擇了德國紅酒。
音樂就是有這種潛移默化地改變生活的能力。不管你相不相信這個研究,法式音樂劇就像紅酒一樣,是地地道道的法國特產。《悲慘世界》不管哪個版本的DVD封面,都像法國國旗一樣,設計成鮮明的紅、白、藍色調。如果要和音樂劇的風格對號入座,紅色是活力,白色是優雅,藍色是抒情,缺一不可。
有人會站起來大聲反對:「《悲慘世界》不是倫敦西區出品嗎?」不,它其實是一部被英國人包裝起來的法劇!卡梅倫·麥金託什的包裝固然功不可沒,但是別忘了此劇最初是法國人作的詞曲,首演不在1985年的倫敦,而是1980年的巴黎。言歸正傳,《悲慘世界》都紅了兩周了,先讓它一邊涼快會兒。我們來試試不帶英國色彩的純法劇,一種比不列顛口味更勁爆、更搖滾的聲音:《羅密歐與朱麗葉愛與恨的故事》(Roméo et Juliette - de la Haine à l"Amour)。
不懂法語?照聽不誤
說起法國音樂劇,馬上會有一個條件反射式的問題:不懂法語怎麼辦?其實語言並不是最重要的,如今滿大街都在放日韓音樂,又有多少人能完全聽懂歌詞?至少《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取材經典,講的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凡是對原著稍有了解的聽眾,只需明白幾個關鍵詞,就可以把劇情串起來,還能順著音樂的勁道,學幾句優美的法語,何樂而不為。
關鍵詞之一:Aimer(愛)。白色情人節剛過,七夕節還早,可愛情依然要繼續,不妨跟隨音樂去感受一下十六世紀的歐洲婚禮。《Aimer》唱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秘密婚禮,只要聽清每句話前面都有一個「Aimer」,後面的內容聽不懂不要緊,合著旋律去想像愛人的美好之處吧。這曲子的節奏給人一種無限單曲循環的衝動,欲罷不能。
關鍵詞之二:Roi(國王)。「蝦米」音樂網上有一首點播過萬的曲目就叫做「Les Rois Du Monde」(世上的國王),同樣出自《羅密歐與朱麗葉》。此曲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因為它唱出了年輕人的個性和活力:每個人都是舞臺的中心,都是世上的國王。經過一周的工作,周末難免有些慵懶。強烈建議星期天晚上跟著這首氣派的搖滾跳一回,過一把「國王癮」,第二天絕對精神抖擻。
關鍵詞之三:Duel(決鬥)。看膩了動作片裡的槍林彈雨?音樂劇給你換個打法。孤膽槍手之類的弱爆了,邊打邊唱才是最高境界。是否對《悲慘世界》中冉阿讓以木為劍,與沙威決鬥對唱的場景記憶猶新?沒看夠的話,可以繼續聽聽《羅密歐與朱麗葉》。在《Le Duel》這首歌曲裡,不但有兩個決鬥者,還多了個勸架的羅密歐,可惜他也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在眾多表現死亡的藝術作品中,音樂劇恐怕是最人性化的一種形式。沒有鮮血和暴力,只需幾個音符,便通過唱「死」讓人發現「生」的難得。
其實聽《羅密歐與朱麗葉》未必就要去法國,網購有多種版本供你選擇,這裡要首推2001年的En Live版本。此版曲目比較全,而且扮演朱麗葉的Cecilia Cara擁有一副又萌又清新的好嗓子,那種「薄荷味兒」的感覺是你很難在其他朱麗葉身上找到的。
洋劇聽膩了,我要聽國貨……
如果你聽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開始喜歡上音樂劇,是否會在愉悅之餘感到一絲失落?也許你要說,洋人的東西終歸是洋人的,我想聽中文的,有嗎?
答案一:讓時間倒回2012,去看《貓》的中文版這還算不上國產劇。即使《悲慘世界》是一部依靠英文版成功的法劇,你還是不能稱之為英劇吧?
答案二:聽說有一些國產的「原創音樂劇」,像孟京輝的《初戀》這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音樂劇。近幾年音樂劇越來越火,許多人都聲稱自己做的是「音樂劇」,然而只要上網看看觀眾的反饋,就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只是「穿插了音樂和歌曲的話劇」。真正的音樂劇,劇情必須完全通過歌曲敘述,這是區分音樂劇和話劇的重要標誌。
難道中國就沒有自己的音樂劇了?當然有!而且非常適合廣東人聽,因為最好聽的一部原唱是粵語,產自香港,它就是1997年由Dick Lee、林夕等人創作的《雪狼湖》。聽過張學友的《愛是永恆》嗎?這首在演唱會、電視節目中反覆亮相的歌曲,其實是《雪狼湖》的主題曲,而張學友和林憶蓮,都曾是《雪狼湖》的主演。
你是否眼前一亮:原來音樂劇就在身邊,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雪狼湖》的CD在網上和唱片店都不難買到。這部劇深得香港音樂在情歌方面的造詣真傳,曲曲催人淚下,多愁善感的女生在聽之前可要準備好手帕。比如你想念身在異地的愛人了,就去聽聽陳潔儀的唱段《等了又等》,會發現等待也是一種美麗;再比如《花與琴的流星》,你若是喜歡男女對唱的歌曲,就絕對不容錯過。陳嘉露的嗓音空靈亮麗,配上張學友的穩健與柔情。找個晴空之夜靜靜傾聽,看看天上是否真有流星隨音划過。
小貼士
「不是歌劇,是音樂劇啊,親們!」
在豆瓣論壇,網友「Viking」對《悲慘世界》和《貓》發出這樣的感嘆,引得許多樂迷跟帖討論。把歌劇(Opera)和音樂劇(Musical)混為一談,是最常見的一種誤區。這裡僅從日常聽歌的需求出發,列出幾個不同點:
唱法不同。歌劇使用美聲唱法,音樂劇則更加靈活,流行歌、搖滾樂乃至說唱音樂的唱法都可融入其中。
伴奏和氣氛不同。歌劇使用交響樂隊伴奏,但你可以在大多數音樂劇中聽到電聲、打擊樂和交響樂隊的聲音,因此音樂劇更容易唱出節奏和動感,常常配有熱鬧的歌舞。
音樂劇歌曲獨立性更強。前文推薦的幾個《雪狼湖》唱段,任何一曲都可獨立成章,歌劇中這種唱段相對較少。
一句話,音樂劇歌曲更適合普通人模仿。只要你喜歡,就可以去吼一嗓子,哪怕記不住歌詞,哼起來也能朗朗上口。不信?就從今天這兩部音樂劇開始吧。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