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惹貓咪:網絡殺手搜捕》(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這是一部近期網飛出品的3集紀錄片。
看名字和簡介,會以為這是關於「虐貓者」、「虐貓視頻」,以及在網絡上引發「愛貓人士」人肉搜索「虐貓者」的一部紀錄片。顯然,豆瓣和其他網站的少數評論者,在沒有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前,從標題引發聯想,就表達了不少對於社會上「虐貓」事件的痛斥。
但實際上,本片是關於2012年全球公開報導的,一起惡名昭著的殺人案的紀錄片。這件殺人案,百度百科的條目列為「加拿大碎屍案」。
《別惹貓咪:網絡殺手搜捕》海報簡要說明事件的新聞背景:
33歲的中國籍留學生林俊,在加拿大被偶然結識的男子殘忍殺害。兇手隨後在網絡上公開發布了殺害林俊的10分鐘過程錄像,以及將被害人的部分肢體進行公開處理。由於事件中罕見而邪惡的細節,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最終兇手幾周後在德國被當地警方逮捕,並被押解回加拿大受審。
因為這一事件的細節過於駭人聽聞,所以在公開報導時,我國媒體基本以克制的方式進行了處理,也保護了被害者林俊和家屬的隱私。同時因為事件中罪犯和林俊的結交過程、犯罪動機等問題較不明朗,所以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猜測和討論。
對於這件事,可能你還留有隱約的記憶,像我一樣;也可能你還因此了解了一些類似「冰戀」的陌生詞彙,像我一樣;那麼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我們就能非常嚴肅地了解事件的一些真實情況,而不是以訛傳訛誇大地想像。
如果以上說明有語焉不詳的部分,那麼是因為我並不希望以最直白的敘述來介紹所有細節。任何企圖以聳動或是悲情的視角來解說這件事,都是居心叵測的。
一些來自現場的物品照片,看著這些日常生活的物件,也會讓人感覺不寒而慄是的,只有過去了7年,我們才能夠冷靜地重新審視這個案件,來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大眾媒體以及社會文化的涵義,也包括我們未來對於犯罪防微杜漸的啟示。
但我們必須非常嚴肅,而不是獵奇。
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就像醫務人員面對器官捐獻者的遺體,要先致辭致敬一樣,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儀式。不僅事關捐獻者,也關乎整個人類群體的尊嚴。
我們都是人類。有些事情,意義不止於你或者我的不同,關乎的是整個人類文明。
「當你望向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望著你」。
當我們審視那些「不知為何出現的黑暗」的時候,以最為嚴肅的態度來看待它,是保護我們不被深淵吞沒的唯一辦法。
由此可以明白,本片《別惹貓咪》的片名,是導演懷著矛盾的心情,故意命名的某種誤導。他不希望大肆渲染兇手的理念,只希望所有觀眾,靜靜地從這部紀錄片中了解一些事情的真相。
講述這個故事的視角,不是來自偵破案件的警方,也不是關注於被害者的生活,更不是罪犯的設計和犯罪動機。而是一些事先注意到罪犯的異常舉止,發現這些端倪的普通人。就像你我一樣,從頭到尾沒被捲入悲劇的核心,但是靜觀悲劇的發展,這樣的普通人。
導演最後安排一位被訪的當事人面對鏡頭說了這段話,是再度表達了立場,希望我們不去獵奇,而是嚴肅思考回到這3集紀錄片的故事,以及這個事件的情況。
第一集的內容,完全與兇殺案無關。起頭是一個匿名者在網絡上前後發布了3部虐殺貓咪的短片,引起了不少愛貓者的憤慨。他們在社交網站上組織討論群,抒發對於虐貓者的憤怒。同時隨著討論的深入,少數人開始對虐貓者的真實身份展開調查。
——這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真實場景。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這樣的「人肉搜索」。
所有這些類似事件的起因,多是社會中某些人的行為破壞了默認的道德準則,他們對此不思悔改甚至還沾沾自喜,法律和警方卻暫時無涉這塊,所以很多普通人就自發聯合起來,維護群體的道德認知。這些普通人缺乏公權力和社會強制力做後盾,他們沒有統一的目標和行動指南,他們的想法單純甚至有著矛盾。他們大致希望先找到這個破壞者,利用輿論譴責他,勒令他懺悔。或者持續監督他,防止他做出更多破壞性的行為。
「人肉搜索」——一直處於社會管理的灰色地帶。當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有道理的時候,似乎對於犯事者的譴責和深挖就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重新確認了道德立場的統一。在這個多元化、觀念越來越模糊的世界中,在法律不涉及的那部分,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群體性連接,來再度確認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的邊界。如果現實中缺乏任何這樣有力的行動,世界就可能被網絡上不負責任打嘴炮的鍵盤俠們佔領。
同時,這樣的「人肉搜索」,有時也是非理性的,可能演變為個人偏見、仇視,少數群體藉機生事或對別人的道德綁架。這是個很微妙的,可能會偏離正確目標的行動。
紀錄片中沒有迴避現實的矛盾,插入了一段關於「動物救難隊」的介紹。他們成員多是五大三粗的漢子,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查找到這個「虐貓者」。但顯然他們受到了信息的誤導,找錯了人。
這一集的內容大致就是這樣:
愛貓人士通過對視頻細節蛛絲馬跡的探查,逐漸確認了那個虐貓者的真實身份。那個虐貓者似乎有些奇怪,他在網絡上註冊了不少偽帳號,來打造關於自己身份的流言;他其實是個沒演過幾部戲的小演員;他故意放出線索引誘愛貓人士去追蹤他,他似乎很享受這個通過怪異行為,引起別人恐慌,以及被關注被追蹤的過程。
《貓鼠遊戲》,一部老電影的情節,和這個被追蹤者玩的把戲有些類似這一集有點無聊,至少這個事件沒什麼驚人。我們周邊發生過太多類似的新聞事件,我們甚至還為「人肉搜索」拍過電影。
好的,然後是第二集。
這個虐貓者殺人了。同時他在網上公開放出了殺人的錄像,又將被害者的屍體分屍,部分殘肢分別寄去了加拿大的不同政黨總部。
仔細一想,殺人的邏輯對他來說,和虐貓殺貓的邏輯沒有什麼兩樣。他在殺人的時候還殺了一條狗,似乎想證明什麼觀點。然後一夜之間,全世界的普通人知道了他,人群有些恐慌了。
這些類似兇殺電影,如肥皂劇的作惡情節,就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件。
之前被警方忽略的愛貓人士,突然起了一些作用。毫無疑問,他們在幾年自發探案過程中,搜集的關於這個罪犯的周邊資料,讓他們在事件初期比警方更接近這個罪犯。他們理解他渴望被追捕、被大眾關注的心理動機;他們了解他在網絡上慣用的隱藏身份的手段;他們成功找到了「虐貓者」,像是第一批投入精力,比警方更早介入的義警。
紀錄片沒有誇大這些人的作用。甚至沒有描述太多警方和他們在現實中的交集,但這些確實對警方更早地收集罪犯信息,有了幫助。
也許有的觀眾會把這些事件理解為現實的諷刺:如果警方最初就積極對待這些愛貓人士的警告,那麼也許兇案就不會發生。
也許有的觀眾會認為這些愛貓人士對「虐貓者」的追查,促成了他進一步犯罪的心理,就像紀錄片中的講述者有了某種反思,也許「人肉搜索」是不應該發生的。
但實際上這裡並沒有太多諷刺的涵義。任何有理性的觀眾也不會認為是「人肉搜索」導致了犯罪事件。這只是我們現實的無奈。法律和警察很多時候只能在罪案發生後再行介入。在社會能保護我們之前,我們得先學會自我保護。同樣這些提前自我保護的行為,也不應被視為罪犯能對普通人加以侵害的理由。
第三集,我們看到了一些更驚人的內情。
罪犯終於被抓住了。抓的過程甚至比想像中要簡單得多。沒遭遇到暴力反抗。他事先設計的隱藏行蹤的辦法,看起來也並不是那麼奏效。他也並非那麼低調,刻意想銷聲匿跡。
很多人鬆了一口氣。警方終於履行了職責,普通大眾不用擔心生命受到無名殺手的威脅,愛貓者們心中幾年的淤積也得到了某種釋放。
紀錄片同樣採訪了罪犯的母親,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
在她眼裡,我們看到這個惡魔式的罪犯,其實還有受人霸凌的孱弱童年。這似乎造成了他個性的偏執。而更為驚人的,是他一直在向母親求助,因為介入了地下色情交易,一直在為更為兇惡的同性戀者和暗網脅迫,才最終犯下了這樁駭人聽聞的罪案。
這是一個母親的視角。她轉述的只是兒子告訴她的那些信息。我們無法去苛責,無論這個母親是否相信兒子所說的,或是有所懷疑。但是,她都無法幫兒子做更多。
這是我們不得而知的令人震驚的罪案真相,還是犯罪者的彌天謊言?
犯罪者終究沒有對警察吐露自己的犯罪動機。
但是基於愛貓者們對他的了解,紀錄片大致還原了他的內心肖像:
喜歡看電影,想當演員卻不成功,內心渴望被大眾關注,所以在自己喜歡的影片《本能》的啟發下,設計了這個犯罪事件,並且自以為聰明地埋下了日後脫罪的線索——捏造出某個脅迫和指使自己的教唆犯。
這一切,其實做得並不高明,也不成功。他自作聰明埋下的種種致敬電影的因子,顯得非常幼稚。事實上,他把真實的世界想像成犯罪電影,把自己的罪行演化為電影情節,暴露出某種妄想症的精神異常。
毫無疑問,這些情況應該都被警方掌握了。但是沒有讓全球媒體大肆報導。因為這次犯案,包含罪犯某種自我展示的變態心理動因。我們不希望讓他得逞,更不希望再塑造出另一個懷有類似動機的犯罪者。
本片的導演還原了所有這些事件的前後真相。這些真相併沒被刻意隱藏,但同樣沒有被大範圍公開報導。在這部紀錄片中,可能導演還迴避了一些更為駭人聽聞的罪行。這都說明他深刻理解本片應有的意義。全片最後,他表達了對於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告誡觀眾其中的嚴肅內涵——我們展示和觀看這一罪案,了解這個過程,卻不應達成犯罪者成名的渴望,成為他的幫兇。
一旦喜歡上紀錄片,常常讓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原來生活比戲劇更為複雜。
是的,確實是這樣。世界上所有戲劇加起來,也不如人類行為本身那麼複雜和多變。我們有好的一面,有日常生活中不為人知的溫馨和感動,有普通人不被看到的努力和奮爭,卻也有很多壞的面,那些被查出和沒被查出的犯罪行為,黑暗邪惡的念頭和交易,隱藏在角落裡,隨時可能加諸普通人頭上的侵害。
挖掘被我們忽略的全部人類真實,記錄下來,附加以引人深思的主題——這才是紀錄片的意義,而不是大眾傳媒吸引眼球的狂歡。
與文藝作品或主流報導展示的不同,生活中正義並不總能戰勝邪惡。真實世界中的「惡」,恐怕不會比「善」少太多。
這部紀錄片,是希望提醒我們謹記,黑暗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們要望向深淵,了解它,努力避開它,同時保持強大,不要被它吞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