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雜詩》: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2021-02-08 曦觀

今天給大家介紹出初唐詩人沈佺期的一首作品。

在介紹之前,先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故事——彩樓之戰

話說這一年,唐中宗帶著他的詩人大臣們去划船遊湖,並在帳殿旁搭起一座彩樓,大臣們紛紛獻詩,由上官婉兒為評委選出最佳作品。當時上官婉兒是在樓上,當她讀到的詩認為不好的話就順手從樓上扔到樓下去。一張張詩箋瞬間如天女散花般飄落下來……最後,上官婉兒的手中只剩下兩個人的作品,誰呢?一個是宋之問,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的作者——沈佺期。

上官婉兒似乎很難抉擇到底要將誰的作品扔下去。良久,才飛下一紙,是沈佺期的詩。沈佺期不服氣,上官婉兒笑曰:「沈詩落句詞氣已竭,宋猶健筆。」

原來,沈佺期結尾道:「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就是說,我沒什麼本事,我今天能看到這麼多有本事的同事,我很開心。宋之問則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意思是,我不擔心今晚的月光會暗淡,因為必然有明珠會照亮我們大唐的夜空。

沈佺期讀罷,也算是認輸了。

你看,無論古今,會拍馬屁的人是多麼的招人喜歡!宋之問一個「夜珠」,就是拍盡了大唐皇帝的馬屁,這樣的詩怎能不勝出?

後人將沈佺期和宋之問戲稱為「唐朝的男子天團」,玩笑之餘我們要清楚的是,沈宋確實是當時有名的二人組合,律詩就是在他們的手上成熟起來。


【格式】五言律詩【基調】閨怨【時間】不詳 【注釋】聞道:聽說。黃龍戍:即黃龍,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此指邊地,唐朝曾戍兵於此。解兵:放下兵器。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旗鼓:在這裡代指軍隊。取:消滅的意思。龍城:在今蒙古境內,本指匈奴人統治的中心,這裡泛指敵軍陣地。 【譯文】早就聽說黃龍城有戰爭,連續多年不見雙方撤兵。可憐閨中寂寞獨自看月,她們思念之心長在漢營。今晚上少婦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徵夫想家之情。何時高舉戰旗擂鼓進軍,但願一鼓作氣取龍城。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大體是初唐時期連年徵戰的歷史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通過思婦的視角和感受來痛斥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害。

《雜詩三首》是唐代詩人沈佺期創作的一組五言律詩。這是一組寫閨情閨怨的名詩,詩中明顯地流露出反戰的情緒,這是初唐連年爭戰的特定歷史環境所產生的厭戰思想的反映。不過詩中還希望能有良將出師,早日結束戰爭,思想內容也有積極的一面。

首聯交代良人從軍徵戍的歷史背景,為下文女主思夫做好了鋪墊。

「黃龍戍」,在今遼寧開原縣北,唐朝曾戍兵於此。「頻年」,就是連年,說明戰事已不止一年。黃龍戍戰火連年,可以想見徵人久戍之苦,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裡行間,「不解」與「頻年」連用,增強語勢,引起人們的聯想與深思。

頷聯借月抒懷,含蓄的表達妻子的思念。

月亮是「思念」的載體,側面烘託妻子的思念。「漢家營」,以漢代唐,實指唐朝的軍營。無論閨中還是軍營,「明月何曾是兩鄉」,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徵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見月懷人,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而這裡只寫月不寫人,卻有「字字寫月、處處見人」之妙:「閨裡月」既是思婦的眼中月,又是徵人的眼中月。在徵夫眼裡,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裡照著他;而在思婦眼裡,這輪明月已經不再美好,因為象徵著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著良人遠去漢家營了。徵夫、思婦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

頸聯緊承頷聯進一步抒寫離人相思。

這兩句使用的了對偶和互文的修辭手法。「今春意」與「昨夜情」可以作為「夜夜」來讀。「春」又「今」,「夜」又「昨」,分別寫出少婦的「意」和良人的「情」: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倍覺惆悵;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徵夫面前浮現。昨夜之情不能忘,今春之意又惱人狂!可見他們的情意是多麼美好、真摯、深厚而動人。

尾聯表達了徵夫、思婦及作者渴望早日結束戰爭的願景。

「旗鼓」,在這裡代指軍隊。「將旗鼓」,就是說希望出現一位良將,克敵致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龍城」本指匈奴人統治的中心,這裡泛指敵軍陣地,「取龍城」意謂把敵軍消滅,將士們凱旋而歸。這是少婦的願望,是徵人的願望,當然也是詩人的最大願望。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這裡照應首聯「頻年不解兵」的問題,暗含著現在的將領無能,指揮不得力以致連年徵戰的結果。

相關焦點

  • 第二十五篇:解析沈佺期的《獨不見》
    青年才俊沈佺期最初任職協律郎,相當於中華詩詞研究協會的研究員,後來任侍制,做一些文書工作或研究格律。當皇帝出遊或舉辦大型活動時,就寫寫歌功頌德的應制詩。因為詩寫的好,沈佺期倍受武則天的寵信。在30歲左右,沈佺期被提拔為考功員外郎,也就是在吏部負責官員的考核等事務。後來沈佺期因為受賄被送進監獄,這點小波折也沒影響到他平步青雲。
  • 沈佺期這首《獨不見》,被評為初唐七律第一
    獨不見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作者】沈佺期(656—714 ),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舉進士,為協律郎,因依附張易之兄弟,在唐中宗即位後被流放廣西,後被赦免。官至太子少詹事,人稱沈詹事。沈佺期是繼「初唐四傑」之後的著名詩人,與宋之問齊名,號稱沈宋,二人被認為是律詩定型的重要詩人。
  • 大唐詩人07:沈佺期
    「詩言志」「詞緣情」,詩詞裡表現出詩人詞家們高尚的愛國情操,飛揚著他們的凌雲壯志,記載著他們的悲歡離合,傳達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抒發了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和體驗。如果不是有沈佺期、宋之問對律體詩華美形式的發展與整合,我們恐怕就讀不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及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樣精美的詩句。作為奠基者,沈佺期的七言律詩寫得當然不如杜甫、李商隱那般出色,不過倒也能夠從中欣賞到蝴蝶剛剛破繭而出,美麗而稚嫩的模樣。
  • 《獨不見》沈佺期
    《獨不見》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這是一首擬古樂府之作。內容主要是一位長安少婦對徵戍遼陽十年不歸的丈夫的懷念。
  • 庚子雜記與庚子雜詩
    庚子雜詩 · 其一旭日映三江,山氣起萬方。天澤能久照,九州同泰長。鈍堂主人於古義陽庚子雜詩 · 其二煙瘴藹藹鎖深山,陰雨霏霏籠禾田。雷公宜速驅離火,諸神勠力斬邪奸!晨起見雨,始知范文正公《嶽陽樓記》所載「覽物之情」所言非虛。
  • 為什麼是「盧家少婦」?丹鳳城怎麼來的?流黃又是什麼東東?
    一首少婦懷念久戍不歸的丈夫的別離相思之作,書寫了「思而不得見」的孤獨愁苦。詩人都是優秀的導演編劇兼演員,可以把不同的人物寫得細緻入微又仿佛自己的親身經歷,十分傳神,請看這首獨不見:獨不見作者: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 「臺灣醫祖」沈佺期
    沈佺期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次年登進士,授吏部郎中。隆武元年,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於福州,擢沈佺期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洪承疇、吳三桂徵召他出來做官,並派兵包圍了甘露寺,沈佺期聞訊後,就跑到大冒山虎洞去避難。清廷多次徵召,他始終不肯接受,後來隱居在水頭鵠嶺白蓮寺。
  • 庚子雜詩
    《己亥雜詩》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今餘收錄庚子年愚作七絕凡223首,向定庵先生致敬!
  • 【宋詞】紅杏枝頭春意鬧
    春意:春天的氣象。鬧:濃盛。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語本《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肯愛:豈肯吝惜,即不吝惜。一笑:特指美人之笑。持酒:端起酒杯。《新唐書·庶人祐傳》:「王毋憂,右手持酒啖,左手刀拂之。」晚照:夕陽的餘暉。南朝宋武帝《七夕》詩之一:「白日傾晚照,弦月升初光。」。
  • 唐詩三百首丨304無名氏《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雜詩《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是由唐代無名氏創作的七言絕句。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 「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三、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一、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
  • 昨夜星辰,昨夜風!
    前言:昨夜星辰,點點光輝,伴著夜幕低垂。兩三點,若隱若現;七八個,婉轉低回。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唐代】李商隱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