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出初唐詩人沈佺期的一首作品。
在介紹之前,先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故事——彩樓之戰。
話說這一年,唐中宗帶著他的詩人大臣們去划船遊湖,並在帳殿旁搭起一座彩樓,大臣們紛紛獻詩,由上官婉兒為評委選出最佳作品。當時上官婉兒是在樓上,當她讀到的詩認為不好的話就順手從樓上扔到樓下去。一張張詩箋瞬間如天女散花般飄落下來……最後,上官婉兒的手中只剩下兩個人的作品,誰呢?一個是宋之問,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的作者——沈佺期。
上官婉兒似乎很難抉擇到底要將誰的作品扔下去。良久,才飛下一紙,是沈佺期的詩。沈佺期不服氣,上官婉兒笑曰:「沈詩落句詞氣已竭,宋猶健筆。」
原來,沈佺期結尾道:「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就是說,我沒什麼本事,我今天能看到這麼多有本事的同事,我很開心。宋之問則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意思是,我不擔心今晚的月光會暗淡,因為必然有明珠會照亮我們大唐的夜空。
沈佺期讀罷,也算是認輸了。
你看,無論古今,會拍馬屁的人是多麼的招人喜歡!宋之問一個「夜珠」,就是拍盡了大唐皇帝的馬屁,這樣的詩怎能不勝出?
後人將沈佺期和宋之問戲稱為「唐朝的男子天團」,玩笑之餘我們要清楚的是,沈宋確實是當時有名的二人組合,律詩就是在他們的手上成熟起來。
《雜詩三首》是唐代詩人沈佺期創作的一組五言律詩。這是一組寫閨情閨怨的名詩,詩中明顯地流露出反戰的情緒,這是初唐連年爭戰的特定歷史環境所產生的厭戰思想的反映。不過詩中還希望能有良將出師,早日結束戰爭,思想內容也有積極的一面。
首聯交代良人從軍徵戍的歷史背景,為下文女主思夫做好了鋪墊。
「黃龍戍」,在今遼寧開原縣北,唐朝曾戍兵於此。「頻年」,就是連年,說明戰事已不止一年。黃龍戍戰火連年,可以想見徵人久戍之苦,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裡行間,「不解」與「頻年」連用,增強語勢,引起人們的聯想與深思。
頷聯借月抒懷,含蓄的表達妻子的思念。
月亮是「思念」的載體,側面烘託妻子的思念。「漢家營」,以漢代唐,實指唐朝的軍營。無論閨中還是軍營,「明月何曾是兩鄉」,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徵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見月懷人,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而這裡只寫月不寫人,卻有「字字寫月、處處見人」之妙:「閨裡月」既是思婦的眼中月,又是徵人的眼中月。在徵夫眼裡,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裡照著他;而在思婦眼裡,這輪明月已經不再美好,因為象徵著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著良人遠去漢家營了。徵夫、思婦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
頸聯緊承頷聯進一步抒寫離人相思。
這兩句使用的了對偶和互文的修辭手法。「今春意」與「昨夜情」可以作為「夜夜」來讀。「春」又「今」,「夜」又「昨」,分別寫出少婦的「意」和良人的「情」: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倍覺惆悵;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徵夫面前浮現。昨夜之情不能忘,今春之意又惱人狂!可見他們的情意是多麼美好、真摯、深厚而動人。
尾聯表達了徵夫、思婦及作者渴望早日結束戰爭的願景。
「旗鼓」,在這裡代指軍隊。「將旗鼓」,就是說希望出現一位良將,克敵致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龍城」本指匈奴人統治的中心,這裡泛指敵軍陣地,「取龍城」意謂把敵軍消滅,將士們凱旋而歸。這是少婦的願望,是徵人的願望,當然也是詩人的最大願望。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這裡照應首聯「頻年不解兵」的問題,暗含著現在的將領無能,指揮不得力以致連年徵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