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香港亞洲電影節雖然在11月20日已經結束,但焦點導演鈴木清順(24.5.1923 - 13.2.2017)的回顧展於12月1-10日才舉行。節目中的大正浪漫三部曲──《流浪者之歌》(1980)、《陽炎座》(1981)和《夢二》(1991)──各放映三場(《流浪者之歌》在11月已優先放映了一場),其餘各映兩場的電影是:《探偵事務所23》(1963)、《野獸之青春》(1963)、《肉體之門》(1964)、《東京流浪者》(1966)和《殺之烙印》(1967)。
1979年《電影旬報》邀請96位文化人選出史上日本十大電影,鈴木清順的《野獸之青春》、《東京流浪者》和《暴力輓歌》(1966)各得一票,同列第46位。1982年5月30日出版的《電影旬報》增刊《日本映畫200》,鈴木的《暴力輓歌》和《流浪者之歌》一同入選。1989年《電影旬報》邀請86位文化人選出史上日本十大電影,《流浪者之歌》是第15位,《暴力輓歌》和《野獸之青春》亦分列第32位與第84位。
1995年《電影旬報》邀請104位文化人選出史上日本十大電影,鈴木有五部電影入選200佳片:第39位的《暴力輓歌》,第40位的《流浪者之歌》,第80位的《殺之烙印》,第91位的 《東京流浪者》和第127位的《野獸之青春》。1999年《電影旬報》邀請140位文化人選出史上日本十大電影,鈴木只有第82位的《流浪者之歌》入選。2009年《電影旬報》邀請114人選出史上最佳200部日本電影,鈴木的成績是:第23位的《暴力輓歌》、《殺之烙印》和《流浪者之歌》,第59位的《東京流浪者》和第106位的《春婦傳》(1965)。
1995年,《電影旬報》選出的日本十大導演是:
1) 小津安二郎 (39票)
2) 黑澤明 (36票)
3) 溝口健二 (23票)
4) 大島渚、成瀨巳喜男(21票)
6) 市川昆 (17票)
7) 川島雄三 (15票)
8) 內田吐夢 (12票)
9) 鈴木清順、山中貞雄、木下惠介、岡本喜八(11票)
2000年《電影旬報》再選日本十大導演時,鈴木只得9票,與北野武、宮崎駿、岡本喜八、今村昌平和增村保造同列第14位。那次的十大導演是:
1)黑澤明(73票)
2)小津安二郎(53票)
3)溝口健二(29票)
4)木下惠介(26票)
5)成瀨巳喜男(22票)
6)山田洋次(19票)
7)市川昆、大島渚、內田吐夢、深作欣二(14票)
鈴木清順1948年9月考入松竹為助導,跟隨過澀谷實、佐佐木康和中村登後,成為專拍通俗劇的巖間鶴夫(1913-1989)的助手,並受其影響。1954年他改到日活工作,主要師事野口博志。從1956年到1967年,鈴木在日活導演了40部電影,多為低成本的B級片,包括青春片、黑幫片和色情片等類型片。1963年他拍完《野獸之青春》後,續拍《惡太郎》時開始與傑出的美術指導木村威夫(1918-2010)合作,是他創作生涯的轉折點。一直透過特異構圖、巧妙道具和強烈色彩來豐富影片影像的鈴木,從此如虎添翼,繼續實驗和發展了他獨特的唯美電影風格。日本著名的電影研究者佐藤忠男認為鈴木最好的日活影片多屬「鬧劇」,類似「戲作」,江戶時代以滑稽和諷刺為特點的通俗小說。
鈴木清順是一個通俗的電影創作者,由於受制於B級類型片的規限(如低預算的製作費,千篇一律的故事情節,演技平凡的演員,甚至一塌胡塗的劇本),他喜歡故意加插一些荒謬滑稽的情節和惹人發笑的影像,令影片生動有趣。他又愛用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包括用強烈的色彩來表現心理和氣氛 (紅色尤其是他影片的主要元素),以及用誇張的手法來嘲弄社會的體制和現實。他影片的荒謬和抽象成份,適宜被當作是黑色喜劇或形式藝術來欣賞。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野獸之青春》的瘋狂暴力,《肉體之門》中四名街娼四種不同顏色(紅綠紫黃)的衣裳、赤裸女體的被縛扎及處以私刑、退伍日兵的屠牛場面,以及對美國佔領軍和傳教士的揶揄,還有《東京流浪者》正邪兩殺手的雪地槍戰等等情景,都是令人印象難忘的片段。可惜在60年代,鈴木那些內容蕪雜的類型片卻不被影評人重視。1967年他拍成風格前衛而精純的《殺之烙印》後,翌年4月竟被日活公司的社長堀久作(1900-1974)以鈴木「不斷拍攝讓人看不明白的電影,並非是一個好導演,而看不懂的電影乃日活之恥」為理由,無情地將他解僱。
鈴木清順失業後整整九年都沒有再拍電影,到1977年才有機會拍攝以女高爾夫球手變身廣告明星為題材的《悲愁物語》,開始了他晚年的創作生涯。從1980年到1991年,他在劇場出身的獨立製片人荒戶源次郎(1946-2016)的支持下,先後完成了以大正時代為背景的浪漫三部作:《流浪者之歌》、《陽炎座》和《夢二》。這三部由田中陽造(1939- )編劇的幽靈怪談片,是鈴木清順多彩迷離、浪漫情色和超現實風格最圓熟的作品。《流浪者之歌》取材自內田百閒(1889-1971)的一些小說,《陽炎座》改編自泉鏡花(1873-1939)的小說。內田的作品具有幻想式的獨特風格,而泉的作品充滿浪漫氣氛和超現實的意境美。《夢二》的主人公是20世紀初的名畫家、詩人和報紙撰稿人竹久夢二(1884-1934)。影片的時空混亂,情節難明,人鬼同座,而色彩絢爛。鈴木清順在這三部片中用奇幻的情節、怪誕的人物、幽靈的出現、奪目的色彩和巧妙的影像,創造了他幽玄的情色電影世界,其豐富感、吸引力與形式美,實非筆墨所能形容。鈴木曾說他這些影片中的人其實是鬼,而鬼其實是人!他更表示:為什麼要拍攝一些觀眾完全明白的電影?我的電影是拍攝一些我不明白但想了解的東西。
鈴木是一個片廠導演,雖然不像一些藝術導演有自己的創作班底,但對他的影片有貢獻的合作者除了美指木村威夫、製片荒戶源次郎和編劇田中陽造外,還有攝影師峰重義(1911-1987)與永冢一榮(1929- ),男演員宍戸錠(1933- )、小林旭(1937- )、渡哲也(1941- )和原田芳雄(1940-2011),女演員野川由美子(1944- )與大楠道代(1946- ),以及音樂家默林茂(1951- )等人。他也是一個狂野、反傳統及獨樹一幟的異色導演,認為「與其像日本電影導演那樣追求道德觀、義理和真實性,我寧願一邊追求非道德觀和虛構性,一邊在一無所有的基地上和桃色的天空下去死。」鈴木清順也許不是日本十大導演之一,但在第十一位到第二十位這個檔次,他應該可以穩佔一席位。
下面特別介紹一下此次在香港亞洲電影節展映的鈴木清順的八部電影與香港的緣分:
《流浪者之歌》於1982年曾在香港放映,當年資深影評人和電視編導金炳興談論它時表示:「大多數人對《流浪者之歌》的批評是造作,我覺得對導演鈴木清順很不公平,從事形式上的實驗都難免著跡經營,對這類作品的評價在看他有沒有新的突破,而不能說他暴露太多而令人討厭……《流浪者之歌》寫的是日本戰前的那種頹廢情調,『腐爛之前品嘗味道最好。』青地太太一邊吃爛桃一邊說。另一場,我們又看見中砂舐著她皮膚敏感而起的紅斑。這個電影把現實和夢幻交織在一起,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色彩:一隻紅色的沙蟹從女屍的陰戶逐漸膨大;一個女人在光影的變幻中突然化成狐仙:一個盲女坐在海上的浮桶彈三味弦,眺望兩個盲人埋在沙中互擊頭頂。鈴木清順顯然不想墨守成規地交代故事,而企圖用他的 Graphic Sensibility 把我們淹死。」(〈第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磨後記〉,《電影雙周刊》第85期,1982年5月6日,第21頁)無疑是獨具慧眼的洞見。
1995年12月,曾留學日本和後來不斷書寫日本流行文化與日本社會現象的湯禎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評論日本電影的專著《感官世界──遊於日本映畫》(香港:陳米記)。書中第113-126頁的〈鈴木清順的人間戲作:異端之徒的聲音〉一章,談論了香港電影觀眾大感陌生的鈴木清順。他認為鈴木「卻是一不按牌理出牌的導演,所拍的黑幫片中一方面保留慣有的類型元素,同時又不斷作調節改動。於是他的黑幫片作品亦成一複雜的綜合體,內容上往往把英雄人物角色開玩笑;在刺激性及具震撼力的衝突場面,則利用音樂劇或以喜劇的演繹方法,製造出滑稽效果。拍攝技巧上大量利用舞臺化的設計,頗有表現主義的氣息,令作品一看上來便叫人感到處身於人工化虛構出來的世界。」(第116頁)
1996年7月,香港藝術中心推出由蔡甘銓策劃的《鈴木清順:日本B級片掌門人》回顧展,一共放映了鈴木清順的十五部影片,雖然沒有他的近作《夢二》,卻有他早被遺忘、片長40分鐘的佳作《愛的書簡》(1959)。當年的單張場刊,對每部電影皆有短評,現摘錄有關的簡介如下,可供2017年新一代鈴木清順影迷選片時作參考。
《探偵事務所23》,舊的片名是《龍蛇爭霸》,簡評為:「神秘血案,兇手似夢迷離;一個電話,惹來陣陣殺機。」《野獸之青春》:「好友枉死,探員誓要尋真兇!」《肉體之門》:「負傷青年頭暈暈,逃到一樓多鳳陣,無限春光此中尋?」
《東京流浪者》(舊名《東京流浪客》):「正邪夾迫,賭徒流浪他方;無處容身,回頭決一死戰;雖勝猶敗,只有飄泊一生。」《殺之烙印》(舊名《殺手烙印》):「這個殺手認真勁,鬥智鬥力稱第一。」《陽炎座》:「一次邂逅,靈欲交戰,亦幻亦真,愛恨纏綿。」《流浪者之歌》:「一首流浪者之歌,兩個相識的男人;三角關係,疑幻疑真。」似夢迷離,亦幻亦真,疑幻疑真,無疑是鈴木電影──特別是其晚年作品──的一大特色。
2008年5月,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日本電影新浪潮》影展放映了二十八部影片,包括鈴木清順的《刺青一代》(1965)和《暴力輓歌》(1966)。影展的免費場刊厚76頁,第74頁介紹今次放映的兩部鈴木電影,第43頁列出47部鈴木的「主要作品」,只缺少了他全部作品中的其中三部:與吉田茂承合導的動畫片《魯邦三世:巴比倫的黃金傳說》(1985),與長尾啟司、恩地日出夫合導的集錦片《結婚》(1993),以及片長56分鐘、1992年攝製後到2003年才公映的《弘高青春物語》。而在第42頁的導演簡介中,推許鈴木清順是Cult片大師,和想像力豐富奇幻及勇於傾覆傳統電影創作的大師。他的《愛的書簡》更被認為直接影響了巖井俊二的《情書》。
2009年5月末到7月中,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的《日本電影大師巡禮:向川喜多夫人致敬》節目裡,放映了鈴木清順的《東京流浪者》、《殺之烙印》和《流浪者之歌》。鈴木在數年前已完成他的最後兩部作品《新殺之烙印》(2001)和《狸御殿》(2005),而這兩部影片的DVD亦早在香港出售。欣賞鈴木清順的人愛把他與戈達爾和大島渚相提並論,而受他影響的導演,在日本有三池崇史和SABU,在香港有吳宇森和王家衛,遠在美國亦有賈木許和塔倫蒂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