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三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人性與現實到底該如何選擇?

2020-12-27 千秋日語網校

當新冠肺炎在日本有蔓延趨勢之時,我們著急日本不好好「抄作業」,急的團團轉。

日本推特上面卻出現一些「希望這次新冠肺炎能減輕日本養老負擔」的相關漫畫。

(文字:想快點變成這樣)

讓人驚訝的是,這條推文下竟有7.1萬的點讚次數。

面對災難,在人性和現實面前,到底該怎麼選?

這個選擇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上世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由今村昌平執導,是於1983年在日本上映的經典電影。

改編自深澤七郎的短篇小說《楢山小調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而導演今村昌平則是與黑澤明同時代的大師,他將視角著眼於小人物,以人類學的眼光展現出超越善惡的殘酷生存邏輯。《楢山節考》這部劇是他的巔峰之作,拿下了36屆坎城金棕櫚獎。

之所以要講這部電影,也跟最近的新冠疫情有關。

前段時間西方拋出「群體免疫」概念,他們表示通過讓人群大範圍感染,用達爾文的剪刀形成抗體。雖然新冠病毒對所有人都易感,但對老年人殺傷力巨大,群體免疫的犧牲者很大一部分都將是老年人。

而《楢山節考》裡講的就是如何對待老人的生死:

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裡一個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後的楢山連綿不斷,峰頂終年積雪,將村莊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由於生活的極端貧困,村子裡沒有多餘的糧食讓沒有生產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

這裡有個習俗:每戶人家,只有大兒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幹活,不許結婚,他們被稱作「奴崽」。至於老年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由兒子背到村後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滅。

電影中這些駭人聽聞的故事在現代社會也可能時常出現。如果一個月收入4000的工薪家庭面對老人罹患癌症的情形,因為無法負擔醫療費只能放棄治療,他們的心情和電影裡的大兒子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我們之所以站在現在的視角無法理解電影裡的三觀,是因為三觀是匹配生產力和社會環境的,背老人進山,保證新一代活下去,填埋小偷家族,保證其他人的生存,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就是他們的生存美德,就是這個小山村正確的三觀。

我們的三觀是確立在現有的現代化生產力富足的社會中的,生活在底線上的人也不那麼容易餓死了,隨便遺棄老人變得不可容忍,因為偷糧食就治人全家死罪才顯得殘忍,所以唯有努力發展進步,提高了最底層的生活水平,才是真正永恆的美德。

幾百年之後,那時的人也許會想「怎麼2020年有人為了錢放棄家人的癌症治療,實在是太野蠻了。」

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時代,一個生產力水平,有與之對應的社會倫理,我們之所以覺得電影中的人野蠻是因為我們活在這個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總有一天也會成為野蠻人。

僅從常識的角度看英國群體免疫有兩個可能,一是無意有力,那這樣鮑裡斯政府必然會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恥辱,二是有意無力,這也意味著一個更可怕的問題,像群體免疫這樣的鬧劇會在未來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

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各國都會面臨嚴重的結構性的醫保赤字問題,《楢山節考》中由於食物短缺以致於必須讓70歲以上的老人「供奉山神」以節省口糧,換到現代社會,這一點放在醫療資源上也同樣成立;

《楢山節考》中讓70歲的老母親活下去可能只需要一份口糧,現代社會要讓90歲患有各種疾病的老人延續生命則需要更昂貴的醫療資源,隨時代更迭,在社會倫理與資源之間的抉擇無非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

英國在國力允許的情況下讓老人送死理應譴責,但回到電影本身的主題來說,生產力在進步,醫療水平在進步,人延長生命的欲望與之共同增長,人類面對自然時妄圖人定勝天的悲劇往往很難被生產力的進步完全消解。

《禮記·禮運》裡面有一段話:「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幾千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提出的社會理想,我們貧苦過,但從來沒放棄過。

目前,我們面臨著新冠肺炎帶來的種種挑戰。考驗來臨時,更需要我們積極思考,切實解決人口結構失調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想出各種方法來度過危機;同時,也應懷揣信仰,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成為有信仰的人。

相關焦點

  • 人性之外的《楢山節考》
    這個故事流傳到我能聽到,有兩種可能:1958年版的楢山節考影響頗大。或者,在中國亦發生過同樣的故事。首先從《楢山節考》裡看到的可能是人性之惡,資源貧乏,求生的本能激發自私的基因,不惜害親人而求生。其次,這是一個村莊,一個社會,還有更多本能之外的東西,比如,傳播學裡『沉默的螺旋』---當你的意見和主流意見相悖逆,最終經過一個自我懷疑的螺旋,還是會歸到主流意見。
  • 《楢山節考》人間何處不楢山
    日本電影常以探討人性著稱,這裡的人性既可以是普世性的泛指,亦可作為民族性的特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一批以古裝歷史為內容表象而以民族性為主題對象的日本電影,其中甚至不乏經典名家之作之間的並峙:武士道精神既被黑澤明《七武士》賦予了道德價值,也被小林正樹《切腹》予以人道主義的解構;女性處境既從小津安二郎的父系視角被凝視,也從溝口健二的女性視角來考察自身......至於《楢山節考》,從片名中的「考」一字即可發現某種民族志的影子,楢山節作為存在於日本歷史中的事件,對它的「考」即是對某種日本民族性的範式之
  • 格桑花電影|| 《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一部能讓你流淚後痛到內心的關於人性、欲望與養老的高評電影該片豆瓣9.0的高分,獲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第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斷句是「楢山節 考證」,就是一個窮鄉僻壤的棄親習俗。木下惠介版的沒有今村昌平版的知名度那麼大,但也足夠震撼和催人淚下。1958年日本上映時,用「美しくもいたましい親と子の愛のきづな! 萬人の心を洗う感動の涙!(美好又痛苦的母子羈絆,感動萬人的洗滌之淚)」來評價這份強烈的情感。電影作用了大量歌舞伎和淨琉璃的手法。由於時代所限布置顯得簡單樸實,導演自有高明彌補之處。
  • 《楢山節考》—— 一部悲涼的日本電影
    這個發生在當下的真實故事,讓我想起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上了年紀到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楢山節考》電影封面這部電影是今村昌平的代表作,獲得1983年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堪稱神作。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 活著就是為了循規蹈矩的死去
    《楢山節考》共兩個版本,其一是1958年的木下惠介版本,其二是1983年的今村昌平版本。該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日本深山中的某處村落,還沿襲著古老而又泯滅人性的傳統,由家中的長子將年滿70的老人背入楢山丟棄。(科普:「節」:規矩,儀式;「考」:考證,推斷。)主人公阿玲婆已經年滿69了,身體依然健康,可以十分輕鬆的咬斷草繩下地幹活,這卻讓她飽受嘲諷。
  • 《楢山節考》實驗現實的偉大傑作
    我本能地拒絕慘痛、拒絕死亡,而今日放映的《楢山節考》喚醒了被轉述的記憶。我想像著那是怎樣的情形,感覺到胸口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頭,但現在的我仍然沒有為片中的「飢餓」感到鑽心的痛,這也讓我在情緒之外讀出了關於電影本身的更多內涵。
  • 《楢山節考》理性、人性、神性
    這生存理性和親情人性互相角力,合成了飽含脈脈深情的殘忍節俗。在日本一個貧窮山村,老人年滿七十歲就要在初雪的日子由兒子背上楢山,名曰「去見山神」,實則讓老人孤獨地死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嶺之外。若是雪愈下愈大,一夜凍死,後代要為老人的「幸運」歡唱;若是天公不作美,稍雪即晴,那只能漸漸餓死,旋為鷹鳥所食。村子有位阿鈴婆,善良慈祥、勤勞矯健,滿口好牙一顆未落。
  • 《楢山節考》:荒誕寫實的生存法則
    《楢山節考》中所呈現的對於食物的爭奪,對於性的嚮往,正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層面。例如雨屋一家選擇用偷竊食物來解決人數眾多的家庭的溫飽問題,如村民以兩代人都偷竊為由將雨屋全家活埋以瓜分他們過冬的儲糧,如錢屋家的老父親被親生兒子強迫絕食以節省食物……所有的生仿佛都指向了死,生存本身卻變得毫無意義。
  • 看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楢,you,二聲),是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1956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拍攝的影片
  • 《楢山節考》的寓言
    有一部電影,我看過很多遍,叫《楢山節考》。
  • 《楢山節考》
    「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休」——今村昌平談到日本電影甚至東亞電影,不得不談今村昌平,兩奪坎城金棕櫚,五次提名,這在亞洲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
  •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2020年05月13日15:58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莊子慧
  • 從「活埋母親」事件說到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
    在這裡不想做太多的評判,就分享一部老日本電影,看看兩者之間有沒有一些聯繫,希望能引起讀者的思考。日本古代的信州,一個群山環繞、與世隔絕的貧窮小山村。貧瘠的山地,即使每家每戶都種了水稻,土豆,但是還是不夠吃。
  • 中國版《楢山節考》,背後是一代人即將面臨的現實
    棄老習俗在世界各大主要文明中都出現過,它並不是其中個例,最具有直觀性的參考作品,當屬日本電影導演今村昌平歷時三年拍攝的《楢山節考》了。這是一部看了能夠讓人毛骨悚然,直擊人性的電影。它讓我們看到年紀大了,活著就是一種罪惡。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日本深山裡的一個小山村。
  • 母親節前上演現實版《楢山節考》:陝西58歲男子活埋79歲老母親!
    母親節將至,可是在昨天卻聽到一則讓人覺得喪盡天良的事情,仿佛看了一出現實版《楢山節考》。據中共陝西省委政法委員會官方微博「@陝西政法」的消息,平安靖邊發布警情通報稱:5月5日,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公安局偵破一起故意殺人案,並成功營救被害人。
  • 《楢山節考》電影的形式
    阿基的芬蘭影片放映故障換到下一場1958年的楢山節考。早就聽說這部,只是對這苦澀故事有點抗拒。當時的舞臺美術具有更極致的形式渲染力,放到現在也不過時,逐漸隱進黑暗裡的老者,根據不同情緒安放的濾鏡,吟唱出的詩句,使得電影的情緒隱隱流動,又非常簡潔明了,具有節制的美感。帶著憂傷的悲劇。
  • 陝西活埋親母的電影翻版:今村昌平代表作《楢山節考》
    由這個事件,我也想到了一部日本大導演今村昌平的代表作電影《楢山節考》。今村昌平是日本著名電影導演,曾擔任小津安二郎的副導演。今村昌平跟小津安二郎學導演並受到其美學觀的深刻影響。但今村昌平的電影哲學卻與小津安二郎截然不同。
  • 《楢山節考》引領我們思考,現實卻帶給我們驚恐
    《楢山節考》(也翻譯做《棄母山》)引領我們思考這是一部根據深澤七郎同名原作和另一部短篇小說《東北的神武們》改編而成電影。1983年第36屆坎城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女配。
  • 《楢山節考》:從三個角度分析古代「棄老」習俗的成因和必然性
    作為電影大師,今村昌平的電影著眼於日本社會底層窮苦大眾,描繪小人物的辛酸和絕望。 《楢山節考》是今村昌平1983年執導的劇情類長片,根據深澤七郎的同名中篇改編而成,斬獲了3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電影講述了主角阿玲婆在被兒子背上楢山前一年的經歷,探討了古代「棄老」的話題,揭示了人性的醜陋和動物性的一面展現,影片的風格非常殘酷和悽冷,讓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