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電影|| 《楢山節考》

2021-02-22 格桑花開
楢山節考:一部能讓你流淚後痛到內心的關於人性、欲望與養老的高評電影

該片豆瓣9.0的高分,獲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第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錄音獎等多項大獎。

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裡一個偏僻的村落。

小山村後的楢山連綿不斷,峰頂終年積雪,將村莊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

由於生活的極端貧困和食物的匱乏使得整個村子形成了幾個習俗:

每戶人家,只有大兒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幹活,不許結婚,他們被稱作「奴崽」。

出生的男嬰會被丟棄,女嬰會被拿去換錢維持生活。

至於老人,活到70歲,如果還沒去世,就會由兒子背著送到村子後面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死亡。

當然,他們的說法是去祭山神,其實是因為過了七十的老人,沒辦法勞作,只能徒徒消耗食物。

電影的主人公阿玲婆已經69歲了,對於馬上就要被送上楢山祭奠山神這件事,她並沒有感到很懼怕,並且表現的十分從容,她決定一步步安排好自己和家人的未來。

讓人無法想像的是,她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顯得更老一些,故意在石磨上磕掉了自己的門牙。

因為對於一個年近70的老人來說,牙齒的堅固是一件會被人恥笑的事情。

令人揪心的一刻,在大兒子背著母親上山的這一刻,像一把濃厚的煙霧籠罩在每個人的心中;如果說之前是影片的鋪墊,那麼這便是全局的淚點。

他覺得自己仿佛成了楢山神的僕人,並且按照山神的命令向前走。終於,大兒子找到了一塊上面沒有屍骸的巖石,將母親放下。

忽然,天下起來雪,而這正是阿玲婆所期待的吉兆,她的心靈得到了某種解脫。雪越下越大,山頂上雪花紛飛,身著銀裝的楢山仿佛一座神山,默默無語。影片至此,也滿滿的接近了尾聲。在大雪漫天中,影片出現了一幕場景,一個不願上山的老頭被兒子強行拉上山,從山頂推下,而他只是木然的站著。這個場景,連同大兒子和他的母親那深邃、絕望、悲涼的眼神一起長久的印刻在了觀眾的內心

今村昌平拒絕在自己的電影中歌頌「虛偽的潔淨」。因為他明白真實世界從來不是一塵不染的淨土,相反是一片腌臢泥濘的沼澤。他的追求,就是在髒亂差的環境中,不斷書寫「蛆蟲」一樣的人的故事。《楢山節考》最終擊敗了一眾佳片,捧回了坎城金棕櫚獎

本周五電影《楢山節考》


影片:《楢山節考》

時間:2020年12月11日(周五)19:00-21:00(格桑花有簡餐)

地點:毓賢街東首格桑花(82888486)

不收費,並提供茶水。

讓更多喜歡老電影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為熱愛高原和熱愛電影、為追求內心遼闊與寧靜的你而準備。

發表的影評,格桑花將再給予稿酬。

相關焦點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斷句是「楢山節 考證」,就是一個窮鄉僻壤的棄親習俗。木下惠介版的沒有今村昌平版的知名度那麼大,但也足夠震撼和催人淚下。1958年日本上映時,用「美しくもいたましい親と子の愛のきづな! 萬人の心を洗う感動の涙!(美好又痛苦的母子羈絆,感動萬人的洗滌之淚)」來評價這份強烈的情感。電影作用了大量歌舞伎和淨琉璃的手法。由於時代所限布置顯得簡單樸實,導演自有高明彌補之處。
  • 人性之外的《楢山節考》
    知道《楢山節考》這部電影很久了,最近才看,1958版,據比較,這已經算是一個溫和一些的版本,刪削了一些在村莊裡發生的更荒誕殘忍的事實
  • 《楢山節考》的寓言
    有一部電影,我看過很多遍,叫《楢山節考》。
  • 《楢山節考》人間何處不楢山
    日本電影常以探討人性著稱,這裡的人性既可以是普世性的泛指,亦可作為民族性的特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一批以古裝歷史為內容表象而以民族性為主題對象的日本電影,其中甚至不乏經典名家之作之間的並峙:武士道精神既被黑澤明《七武士》賦予了道德價值,也被小林正樹《切腹》予以人道主義的解構;女性處境既從小津安二郎的父系視角被凝視,也從溝口健二的女性視角來考察自身......至於《楢山節考》,從片名中的「考」一字即可發現某種民族志的影子,楢山節作為存在於日本歷史中的事件,對它的「考」即是對某種日本民族性的範式之
  • 《楢山節考》電影的形式
    阿基的芬蘭影片放映故障換到下一場1958年的楢山節考。早就聽說這部,只是對這苦澀故事有點抗拒。當時的舞臺美術具有更極致的形式渲染力,放到現在也不過時,逐漸隱進黑暗裡的老者,根據不同情緒安放的濾鏡,吟唱出的詩句,使得電影的情緒隱隱流動,又非常簡潔明了,具有節制的美感。帶著憂傷的悲劇。
  • 看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楢,you,二聲),是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1956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拍攝的影片
  • 《楢山節考》—— 一部悲涼的日本電影
    這個發生在當下的真實故事,讓我想起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上了年紀到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楢山節考》電影封面這部電影是今村昌平的代表作,獲得1983年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堪稱神作。
  • 《楢山節考》
    「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休」——今村昌平談到日本電影甚至東亞電影,不得不談今村昌平,兩奪坎城金棕櫚,五次提名,這在亞洲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 活著就是為了循規蹈矩的死去
    《楢山節考》共兩個版本,其一是1958年的木下惠介版本,其二是1983年的今村昌平版本。該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日本深山中的某處村落,還沿襲著古老而又泯滅人性的傳統,由家中的長子將年滿70的老人背入楢山丟棄。(科普:「節」:規矩,儀式;「考」:考證,推斷。)主人公阿玲婆已經年滿69了,身體依然健康,可以十分輕鬆的咬斷草繩下地幹活,這卻讓她飽受嘲諷。
  • 顛覆三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人性與現實到底該如何選擇?
    這個選擇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上世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由今村昌平執導,是於1983年在日本上映的經典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短篇小說《楢山小調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而導演今村昌平則是與黑澤明同時代的大師,他將視角著眼於小人物,以人類學的眼光展現出超越善惡的殘酷生存邏輯。《楢山節考》這部劇是他的巔峰之作,拿下了36屆坎城金棕櫚獎。
  • 《楢山節考》實驗現實的偉大傑作
    我本能地拒絕慘痛、拒絕死亡,而今日放映的《楢山節考》喚醒了被轉述的記憶。我想像著那是怎樣的情形,感覺到胸口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頭,但現在的我仍然沒有為片中的「飢餓」感到鑽心的痛,這也讓我在情緒之外讀出了關於電影本身的更多內涵。
  •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2020年05月13日15:58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莊子慧
  • 《楢山節考》:荒誕寫實的生存法則
    在日本信濃的一座小山村裡,有著一個不成文的習俗:凡是到了七十歲的老人必須由兒子背上楢山去參拜山神。
  • 《楢山節考》理性、人性、神性
    在日本一個貧窮山村,老人年滿七十歲就要在初雪的日子由兒子背上楢山,名曰「去見山神」,實則讓老人孤獨地死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嶺之外。若是雪愈下愈大,一夜凍死,後代要為老人的「幸運」歡唱;若是天公不作美,稍雪即晴,那只能漸漸餓死,旋為鷹鳥所食。村子有位阿鈴婆,善良慈祥、勤勞矯健,滿口好牙一顆未落。但是這村子的飯好像就沒夠吃過,一年只吃得起一次白米,平時只能煮菜豆充飢,容不下她這樣的「老不死」。
  • 《楢山節考》沒有寫完的影評
    刪減版的《楢山節考》很完美的「剔除」了阿玲婆的二兒子利助的所有的故事情節。即使沒有二兒子的存在這也是一個很完整且有深意的電影,貌似故事情節很完整,沒有一點不和諧,如若不是百度一下根本不知道阿玲婆還有一個二兒子。如果阿玲婆的祭祀是讚美新生的話,那她的死是不是也在歌頌奉獻和死亡。在天道面前人道顯得低入塵埃,所以大兒子辰平代表的人道在對抗祭祀棲山的山節就是對抗天道。
  • 最近看了部電影,1983年的《楢山節考》
    這部電影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以前的日本農村很貧窮,每年到冬天的時候都很擔心家裡糧食的儲備。
  • 從「活埋母親」事件說到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
    至於老人,男人一到70歲,女人一到60歲,就要由大兒子背去村後的楢山去參拜山神。阿玲婆快到去參拜楢山的歲數了,但她依然健康,還有很多事情要操心。比如操辦大兒子辰平續弦的事,以後等阿玲婆老了,總得有個女人來操辦家務,傳宗接代吧。
  • 《楢山節考》——母親帶著一世的慈悲進入輪迴
    但當看到這個新聞時,讓人不禁想到了一部同樣講述遺棄老人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片段-兒子背著阿玲婆上山故事發生於日本,一個坐落在楢山腳下的貧窮的村莊。村子有個可怕的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都要上山參拜楢山。
  • 《楢山節考》牙沒錯,米飯沒錯,老也沒錯
    北影節180414 楢山節考#58年版 日本舞臺劇風格完全分不清日本舞臺劇配樂有啥區別 電影配樂和唱詞響起來總覺得是身毒丸場景 白石加代子和藤原龍也飆戲牙沒錯,米飯沒錯,老也沒錯,永遠是觀念在束縛人和傷害人。那些你認為跟你無關的遲早會跟你有關。傷害的觀念在傳遞,去傷害遲早會被傷害。現代文明如此重要。憲法第三十八條太重要了。
  • 《楢山節考》楢山墳墓
    片頭男主領著年幼的孩子們祭奠早逝的母親,阿婆轉過頭,向高聳突兀的楢山望去,無數墓碑的襯託下,楢山顯得如此陰森可怖——那是一座巨大的墳墓。當死期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時,生活就不再充滿未知的探索,而是冷酷的倒計時。一年之期,每一天都是苟活,都是迫近。而阿婆又相較同齡老人更為健朗,一口堅實的好牙,在如今本應該是長壽的美好象徵,可在那個食不飽腹的年代,就是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