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影,我看過很多遍,叫《楢山節考》。
它是日本導演今村昌平的作品,1983年公映,並得到那一年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一部老片,為什麼今天提起?
不急回答,我先來講講電影裡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上上個世紀,位於日本信州的楢山,是一座貧瘠、寒冷、頂峰終年積雪的大山,大山深處的村子與世隔絕,原始而極端貧困,村子沿襲這樣的傳統:不具備生產力的老年人一到70歲,就由兒子背到楢山上丟掉,任其餓死或凍死。
主人公阿玲婆勤勞善良,在被背到楢山大限之前,她把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辦妥了:給大兒子續弦、給二兒子娶妻、安頓好孫輩,即使身體很硬朗,為了讓親人們安心生活,她硬是拿石頭撞碎了自己的門牙。
上楢山的那天,大兒子懷著沉重的心情背著母親一步一步走上山,他找到一塊上面沒有屍骸的石頭,把母親放下,遵守不能回頭的規矩快步下山。
這時山裡下起雪來,茫茫大雪籠罩楢山,籠罩母子的悲情與無奈,籠罩生和死……
本片是今村昌平的經典力作,表現了日本舊時部落生活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和極端貧窮,所形成的丟棄老人的可怕民俗和觀念——只要有生,就得有死,只要有進,就得有出,糧食不夠了,資源不夠了,那就控制人口吧,從哪開始呢?對!先把沒有生產能力的人處理了吧!
這樣的思路,有沒有讓你聯想起什麼?
【北京擬研究戶籍外遷政策 鼓勵老人去河北養老】,是的,今天的新聞。
還有個叫陸傑華的北大教授火了,遺像在朋友圈刷屏,快趕上微信代購了。
我們也來分析一下陸教授的思路:1、那麼多在北京有穩定工作和生活的外地精英,怎麼落戶呢?對啦!靠積分!誰分高誰留下,發達國家不都是這麼幹的麼?100積分換居住證,800積分就能兌換北京戶口了,親!趕緊行動吧!小心丟分哦親!
2、嗚嗚~沒想到高分精英太多了,北京快要塞爆啦,看來只進不出是不行了,誰出去呢?對啦,北京老人們遷去河北,給騰騰地吧,反正他們不用上學不用上班啦!
乍一想,感覺真挺有邏輯呢。
雖然《新京報》闢謠說陸教授不是那個意思,但是群眾不瞎,新聞原文的字裡行間無不體現某種奇葩思路:老人已經不是社會和經濟向前奔流的中流砥柱,他們賦閒在家就好,何必在日新月異的北京和社會精英爭資源?至於在哪安家,國家不正在搞京津冀一體化嘛,天津也擠爆了,河北省正好有大片空地呢!
真是醉了,把北京老人遷到空曠的河北與背阿玲婆上楢山有何區別!?
在21世紀,在世界一流的大都市北京,能和100多年前日本原始部落的觀念不謀而合,真是難為陸教授一干人等了。
人類的社會形態不斷更替,帶動歷史車輪前行,隆隆轟鳴聲中,人類總是不斷重複自己的錯誤。
但是無論怎樣的社會形態,人類始終保持著某種共同的情感,就是對家庭的責任與愛,這也是被我們中華民族視為最珍貴的一種情感。
可惜,這種情感被蔑視了,被「北京戶口」這種日益扭曲的物質形態衝擊了。
在中國,戶籍單位可以是一個一個的自然人,但更多的是一個一個的家庭,以家庭為單位的戶口本。
的確,老人不用上學了,也不用工作了,但是老人要送孫輩上學,要和兒女在家吃晚飯,要和七大姑八大姨跳廣場舞,要照顧家庭成員和被家庭成員照顧,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戶口的真正意義。
就像《楢山節考》裡的阿玲婆,她願意為家庭盡最後的力量,家庭有她才完整,把她丟掉了,兒子陷入無盡的悔恨裡。
同理,把老人遷出北京,會造成多少家庭的斷層,又有多少人將為此遺憾終生?
願《楢山節考》的寓言永不成真。【完】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陸氏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