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5月10日的母親節前,一則新聞讓人無比痛心,一位母親差點沒能活過母親節這一天。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陝西靖邊一男子,將自己79歲癱瘓在床的母親,用三輪車從家裡拉走,拋棄在廢棄的墓地裡活埋了。幸運的是母親幾天後被救出,目前生命體徵平穩,犯罪嫌疑人兒子馬某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這個發生在當下的真實故事,讓我想起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上了年紀到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楢山節考》電影封面
這部電影是今村昌平的代表作,獲得1983年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堪稱神作。
![]()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楢山節考》是第三部獲得金棕櫚的日本電影,而國內迄今唯一一部獲得金棕櫚獎的影片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
金棕櫚獎
《楢山節考》的劇情並不複雜,故事發生在100多年前日本信州地區的山村,村後的楢山山頂上終年積雪,村莊與世隔絕。由於生活貧瘠,每戶只有長子可以結婚生子,其他男人稱作「奴崽」,只能勞作而沒有結婚的權利。老人一到70歲,就要由兒子背到楢山上去,任其自生自滅。
![]()
影片中,兒子辰平背著母親阿玲上山的時候,每一步都走的沉重而痛苦,他背負的不只是古老習俗的壓制,還有生活的壓力,他迷茫又悲傷。
母愛是偉大而無私的。電影裡最後兒子辰平背母親阿玲上山,途中卻發現母親手裡抓著黃豆往地上撒,兒子十分不解,母親說:「我怕你回去的時候迷路了。」
![]()
令人唏噓的是。國內這次事件裡,在經歷被親生兒子一鏟子、一鏟子地挖土活埋,並忍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絕望後。這位母親恢復意識後所擔心的,依然是兒子。父母和子女,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在他們在的時候。 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孝順他們。
回到電影裡,這部影片展現出的日本文化層面的東西頗為值得我們研究。這個詞彙為日語特有,翻譯成其他國家語言頗費周折,《菊與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把「義理」翻譯成「為免遭他人非議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主人公母親阿玲就是這樣恪守「義理」的人。
![]()
雖然已經69歲了,母親阿玲的牙齒依然很好,在這個缺糧的村子裡,反而成了一個恥辱。為了避免村子裡的人說閒話,更為了家人不被嘲笑和羞辱,阿玲故意用石頭磕壞自己的牙齒,以顯示自己的衰老,從而讓兒子順利成章的背自己上山。他的大兒子辰平同樣如此,孝順的兒子並不願意背母親上山遺棄,但為了免遭他人非議不得不去。
這個詞可以翻譯成「世人眼目」,即「別人的看法」。日本人在意周圍人的目光,總是活在別人的眼中。影片中,阿玲去看望另一位病中的老人阿金,阿玲說,像我這樣就健壯,老也不死也不好,在別人看來,光能吃飯。很多去日本旅遊的人在日本乘坐電車時會驚訝於乘客們都安靜的坐著,可以說,這是因為日本人在很多人聚集的地方就很在意「世人眼目」,儘量不做讓別人注目的事情。
![]()
日本人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古有之,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中就有詩歌曰:「うつせみの人目を繁み 石橋の間近き君に 戀わたるかも」
''世人多耳目,無術得相親。居處雖臨近,戀情卻苦辛。」
「かくばかり面影にのみ念ほえば 如何にかもせん 人目繁くて」 ''耳目繁多矣,人言亦若斯。只能懷倩影,獨立意何為。」可見,日本人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從很古老的時代就有了。要了解日本文化,讀者朋友們關注下《讀懂關鍵詞,看懂日本人的內心》,這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日漢雙語對照,不懂日語的讀者也可以從容閱讀。讀過即可從日本的施禮、客套、嘻笑、怒罵中感受到弦外之音,對日本的文化更加的了解。
![]()
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得《讀懂關鍵詞,看懂日本人的內心》的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