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 一部悲涼的日本電影

2021-03-03 小語大世界

上周5月10日的母親節前,一則新聞讓人無比痛心,一位母親差點沒能活過母親節這一天。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陝西靖邊一男子,將自己79歲癱瘓在床的母親,用三輪車從家裡拉走,拋棄在廢棄的墓地裡活埋了。幸運的是母親幾天後被救出,目前生命體徵平穩,犯罪嫌疑人兒子馬某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這個發生在當下的真實故事,讓我想起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上了年紀到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楢山節考》電影封面

這部電影是今村昌平的代表作,獲得1983年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堪稱神作。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楢山節考》是第三部獲得金棕櫚的日本電影,而國內迄今唯一一部獲得金棕櫚獎的影片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金棕櫚獎

《楢山節考》的劇情並不複雜,故事發生在100多年前日本信州地區的山村,村後的楢山山頂上終年積雪,村莊與世隔絕。由於生活貧瘠,每戶只有長子可以結婚生子,其他男人稱作「奴崽」,只能勞作而沒有結婚的權利。老人一到70歲,就要由兒子背到楢山上去,任其自生自滅。

影片中,兒子辰平背著母親阿玲上山的時候,每一步都走的沉重而痛苦,他背負的不只是古老習俗的壓制,還有生活的壓力,他迷茫又悲傷。
母愛是偉大而無私的。電影裡最後兒子辰平背母親阿玲上山,途中卻發現母親手裡抓著黃豆往地上撒,兒子十分不解,母親說:「我怕你回去的時候迷路了。」

令人唏噓的是。國內這次事件裡,在經歷被親生兒子一鏟子、一鏟子地挖土活埋,並忍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絕望後。這位母親恢復意識後所擔心的,依然是兒子。父母和子女,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在他們在的時候。 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孝順他們。
回到電影裡,這部影片展現出的日本文化層面的東西頗為值得我們研究。這個詞彙為日語特有,翻譯成其他國家語言頗費周折,《菊與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把「義理」翻譯成「為免遭他人非議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主人公母親阿玲就是這樣恪守「義理」的人。

雖然已經69歲了,母親阿玲的牙齒依然很好,在這個缺糧的村子裡,反而成了一個恥辱。為了避免村子裡的人說閒話,更為了家人不被嘲笑和羞辱,阿玲故意用石頭磕壞自己的牙齒,以顯示自己的衰老,從而讓兒子順利成章的背自己上山。他的大兒子辰平同樣如此,孝順的兒子並不願意背母親上山遺棄,但為了免遭他人非議不得不去。
                                                   這個詞可以翻譯成「世人眼目」,即「別人的看法」。日本人在意周圍人的目光,總是活在別人的眼中。影片中,阿玲去看望另一位病中的老人阿金,阿玲說,像我這樣就健壯,老也不死也不好,在別人看來,光能吃飯。很多去日本旅遊的人在日本乘坐電車時會驚訝於乘客們都安靜的坐著,可以說,這是因為日本人在很多人聚集的地方就很在意「世人眼目」,儘量不做讓別人注目的事情。

日本人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古有之,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中就有詩歌曰:「うつせみの人目を繁み 石橋の間近き君に 戀わたるかも」
  ''世人多耳目,無術得相親。居處雖臨近,戀情卻苦辛。」
「かくばかり面影にのみ念ほえば 如何にかもせん 人目繁くて」  ''耳目繁多矣,人言亦若斯。只能懷倩影,獨立意何為。」可見,日本人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從很古老的時代就有了。要了解日本文化,讀者朋友們關注下《讀懂關鍵詞,看懂日本人的內心》,這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日漢雙語對照,不懂日語的讀者也可以從容閱讀。讀過即可從日本的施禮、客套、嘻笑、怒罵中感受到弦外之音,對日本的文化更加的了解。

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得《讀懂關鍵詞,看懂日本人的內心》的購買連結。

相關焦點

  • 格桑花電影|| 《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一部能讓你流淚後痛到內心的關於人性、欲望與養老的高評電影該片豆瓣9.0的高分,獲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第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斷句是「楢山節 考證」,就是一個窮鄉僻壤的棄親習俗。木下惠介版的沒有今村昌平版的知名度那麼大,但也足夠震撼和催人淚下。1958年日本上映時,用「美しくもいたましい親と子の愛のきづな! 萬人の心を洗う感動の涙!(美好又痛苦的母子羈絆,感動萬人的洗滌之淚)」來評價這份強烈的情感。電影作用了大量歌舞伎和淨琉璃的手法。由於時代所限布置顯得簡單樸實,導演自有高明彌補之處。
  • 《楢山節考》的寓言
    有一部電影,我看過很多遍,叫《楢山節考》。
  • 人性之外的《楢山節考》
    這個故事流傳到我能聽到,有兩種可能:1958年版的楢山節考影響頗大。或者,在中國亦發生過同樣的故事。首先從《楢山節考》裡看到的可能是人性之惡,資源貧乏,求生的本能激發自私的基因,不惜害親人而求生。其次,這是一個村莊,一個社會,還有更多本能之外的東西,比如,傳播學裡『沉默的螺旋』---當你的意見和主流意見相悖逆,最終經過一個自我懷疑的螺旋,還是會歸到主流意見。
  • 顛覆三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人性與現實到底該如何選擇?
    這個選擇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上世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由今村昌平執導,是於1983年在日本上映的經典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短篇小說《楢山小調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而導演今村昌平則是與黑澤明同時代的大師,他將視角著眼於小人物,以人類學的眼光展現出超越善惡的殘酷生存邏輯。《楢山節考》這部劇是他的巔峰之作,拿下了36屆坎城金棕櫚獎。
  • 《楢山節考》人間何處不楢山
    日本電影常以探討人性著稱,這裡的人性既可以是普世性的泛指,亦可作為民族性的特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一批以古裝歷史為內容表象而以民族性為主題對象的日本電影,其中甚至不乏經典名家之作之間的並峙:武士道精神既被黑澤明《七武士》賦予了道德價值,也被小林正樹《切腹》予以人道主義的解構;女性處境既從小津安二郎的父系視角被凝視,也從溝口健二的女性視角來考察自身......至於《楢山節考》,從片名中的「考」一字即可發現某種民族志的影子,楢山節作為存在於日本歷史中的事件,對它的「考」即是對某種日本民族性的範式之
  • 看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楢,you,二聲),是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1956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拍攝的影片
  •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2020年05月13日15:58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莊子慧
  • 《楢山節考》
    「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休」——今村昌平談到日本電影甚至東亞電影,不得不談今村昌平,兩奪坎城金棕櫚,五次提名,這在亞洲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 活著就是為了循規蹈矩的死去
    《楢山節考》共兩個版本,其一是1958年的木下惠介版本,其二是1983年的今村昌平版本。該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日本深山中的某處村落,還沿襲著古老而又泯滅人性的傳統,由家中的長子將年滿70的老人背入楢山丟棄。(科普:「節」:規矩,儀式;「考」:考證,推斷。)主人公阿玲婆已經年滿69了,身體依然健康,可以十分輕鬆的咬斷草繩下地幹活,這卻讓她飽受嘲諷。
  • 《楢山節考》電影的形式
    阿基的芬蘭影片放映故障換到下一場1958年的楢山節考。早就聽說這部,只是對這苦澀故事有點抗拒。當時的舞臺美術具有更極致的形式渲染力,放到現在也不過時,逐漸隱進黑暗裡的老者,根據不同情緒安放的濾鏡,吟唱出的詩句,使得電影的情緒隱隱流動,又非常簡潔明了,具有節制的美感。帶著憂傷的悲劇。
  • 《楢山節考》:荒誕寫實的生存法則
    在日本信濃的一座小山村裡,有著一個不成文的習俗:凡是到了七十歲的老人必須由兒子背上楢山去參拜山神。
  • 《楢山節考》實驗現實的偉大傑作
    我本能地拒絕慘痛、拒絕死亡,而今日放映的《楢山節考》喚醒了被轉述的記憶。我想像著那是怎樣的情形,感覺到胸口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頭,但現在的我仍然沒有為片中的「飢餓」感到鑽心的痛,這也讓我在情緒之外讀出了關於電影本身的更多內涵。
  • 從「活埋母親」事件說到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
    在這裡不想做太多的評判,就分享一部老日本電影,看看兩者之間有沒有一些聯繫,希望能引起讀者的思考。日本古代的信州,一個群山環繞、與世隔絕的貧窮小山村。貧瘠的山地,即使每家每戶都種了水稻,土豆,但是還是不夠吃。
  • 《楢山節考》——母親帶著一世的慈悲進入輪迴
    但當看到這個新聞時,讓人不禁想到了一部同樣講述遺棄老人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片段-兒子背著阿玲婆上山故事發生於日本,一個坐落在楢山腳下的貧窮的村莊。村子有個可怕的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都要上山參拜楢山。
  • 《楢山節考》理性、人性、神性
    在日本一個貧窮山村,老人年滿七十歲就要在初雪的日子由兒子背上楢山,名曰「去見山神」,實則讓老人孤獨地死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嶺之外。若是雪愈下愈大,一夜凍死,後代要為老人的「幸運」歡唱;若是天公不作美,稍雪即晴,那只能漸漸餓死,旋為鷹鳥所食。村子有位阿鈴婆,善良慈祥、勤勞矯健,滿口好牙一顆未落。但是這村子的飯好像就沒夠吃過,一年只吃得起一次白米,平時只能煮菜豆充飢,容不下她這樣的「老不死」。
  • 最近看了部電影,1983年的《楢山節考》
    這部電影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以前的日本農村很貧窮,每年到冬天的時候都很擔心家裡糧食的儲備。
  • 《楢山節考》牙沒錯,米飯沒錯,老也沒錯
    北影節180414 楢山節考#58年版 日本舞臺劇風格完全分不清日本舞臺劇配樂有啥區別 電影配樂和唱詞響起來總覺得是身毒丸場景 白石加代子和藤原龍也飆戲牙沒錯,米飯沒錯,老也沒錯,永遠是觀念在束縛人和傷害人。那些你認為跟你無關的遲早會跟你有關。傷害的觀念在傳遞,去傷害遲早會被傷害。現代文明如此重要。憲法第三十八條太重要了。
  • 《楢山節考》沒有寫完的影評
    刪減版的《楢山節考》很完美的「剔除」了阿玲婆的二兒子利助的所有的故事情節。即使沒有二兒子的存在這也是一個很完整且有深意的電影,貌似故事情節很完整,沒有一點不和諧,如若不是百度一下根本不知道阿玲婆還有一個二兒子。如果阿玲婆的祭祀是讚美新生的話,那她的死是不是也在歌頌奉獻和死亡。在天道面前人道顯得低入塵埃,所以大兒子辰平代表的人道在對抗祭祀棲山的山節就是對抗天道。
  • 陝西活埋親母的電影翻版:今村昌平代表作《楢山節考》
    由這個事件,我也想到了一部日本大導演今村昌平的代表作電影《楢山節考》。今村昌平是日本著名電影導演,曾擔任小津安二郎的副導演。今村昌平跟小津安二郎學導演並受到其美學觀的深刻影響。但今村昌平的電影哲學卻與小津安二郎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