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楢山墳墓

2020-10-12 廣祿闕東

於我而言相當早期的作品,固定的機位,單調的鏡頭變化,「拙劣」的布景,燈光會反自然地為角色調節,歌唱的背景音等等,這一切都是「新奇」的,開頭竟還有廣告般的片名介紹,著實有趣,因此它仍具有舞臺感,或許這就是舞臺與幕布青黃相接之時的作品吧。

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去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而主題又是關於死亡,使得整體顯得緩慢又煎熬。

片頭男主領著年幼的孩子們祭奠早逝的母親,阿婆轉過頭,向高聳突兀的楢山望去,無數墓碑的襯託下,楢山顯得如此陰森可怖——那是一座巨大的墳墓。

當死期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時,生活就不再充滿未知的探索,而是冷酷的倒計時。一年之期,每一天都是苟活,都是迫近。

而阿婆又相較同齡老人更為健朗,一口堅實的好牙,在如今本應該是長壽的美好象徵,可在那個食不飽腹的年代,就是罪惡。於是她成了青年人歌唱調侃的對象,甚至親孫子也如此。影片裡,父親和妻子以外的人對於老去、死亡,對於行走在生命邊緣的人,不可思議地天真與刻薄,他們唱著恐怖的歌謠——「當耳朵聽不見逐漸老去時,你的骨頭都會碎掉」,沒有一個人為此而難過、同情,他們唱著笑著,用可憎的笑臉把老人們推進更深的深淵。

這也是有緣由的,過於貧困的農村,多一個人,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負擔,隔壁的鄰居為了養活一家12口,半夜去偷別人家的東西,被村民在下一個半夜全家滅口。這是就是現實,赤裸裸的壓迫下,沒有人性,滿目悲哀。

可阿婆是不一樣的存在,她善良、寬容、充滿希望,沒犯過任何錯誤,對神明篤信不疑,甚至對死,她也是輕鬆的。阿婆是有大智慧的人,她生不逢時,生在了一個封建愚昧暴力的農村,無力反抗,便只好順從。相較於多活幾天,面對沒有上山而源源不斷的譏諷和鄙夷會更令她無法接受,生不如死。人到頭來都難逃一死,更體面、更有尊嚴地離去,不是更好?所以,如父親所言,阿婆是幸運的,不僅是那天下了大雪,阿婆在死神面前,沒有丟盔卸甲,失去人格,那白雪覆蓋的弱小身軀,神聖如斯。

當父親從楢山狂奔而下,冰凍三尺的雪天裡,他靜靜看著他的兒子和兒媳無知地玩樂。冷漠的社會裡,仍懷有熾熱之心的人們啊,將如何活下去呢?

妻子說:「等我們七十歲時,也會去楢山的。」是啊,每個人都會與這個世界告別,而能做到無愧於己、無愧於心的,才算是真正地活過一回。

緩慢的時間裡,我放肆地流淚,為影片,也為自己午夜夢回裡那些深深陷入求而不得的無意義命題,可當燈光亮起時,我又收起了一切,無解的問題就不要在珍貴的青春裡苦惱了,會有合適的機會讓你去哭泣,比如電影,比如……

相關焦點

  • 《楢山節考》人間何處不楢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一批以古裝歷史為內容表象而以民族性為主題對象的日本電影,其中甚至不乏經典名家之作之間的並峙:武士道精神既被黑澤明《七武士》賦予了道德價值,也被小林正樹《切腹》予以人道主義的解構;女性處境既從小津安二郎的父系視角被凝視,也從溝口健二的女性視角來考察自身......至於《楢山節考》,從片名中的「考」一字即可發現某種民族志的影子,楢山節作為存在於日本歷史中的事件,對它的「考」即是對某種日本民族性的範式之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斷句是「楢山節 考證」,就是一個窮鄉僻壤的棄親習俗。木下惠介版的沒有今村昌平版的知名度那麼大,但也足夠震撼和催人淚下。1958年日本上映時,用「美しくもいたましい親と子の愛のきづな! 萬人の心を洗う感動の涙!(美好又痛苦的母子羈絆,感動萬人的洗滌之淚)」來評價這份強烈的情感。電影作用了大量歌舞伎和淨琉璃的手法。由於時代所限布置顯得簡單樸實,導演自有高明彌補之處。
  • 《楢山節考》的寓言
    有一部電影,我看過很多遍,叫《楢山節考》。
  • 人性之外的《楢山節考》
    這個故事流傳到我能聽到,有兩種可能:1958年版的楢山節考影響頗大。或者,在中國亦發生過同樣的故事。首先從《楢山節考》裡看到的可能是人性之惡,資源貧乏,求生的本能激發自私的基因,不惜害親人而求生。其次,這是一個村莊,一個社會,還有更多本能之外的東西,比如,傳播學裡『沉默的螺旋』---當你的意見和主流意見相悖逆,最終經過一個自我懷疑的螺旋,還是會歸到主流意見。
  • 格桑花電影|| 《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一部能讓你流淚後痛到內心的關於人性、欲望與養老的高評電影該片豆瓣9.0的高分,獲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第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 看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楢,you,二聲),是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1956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拍攝的影片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 活著就是為了循規蹈矩的死去
    《楢山節考》共兩個版本,其一是1958年的木下惠介版本,其二是1983年的今村昌平版本。該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日本深山中的某處村落,還沿襲著古老而又泯滅人性的傳統,由家中的長子將年滿70的老人背入楢山丟棄。(科普:「節」:規矩,儀式;「考」:考證,推斷。)主人公阿玲婆已經年滿69了,身體依然健康,可以十分輕鬆的咬斷草繩下地幹活,這卻讓她飽受嘲諷。
  • 《楢山節考》
    今天我要談的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總共有兩個版本,一為木下惠介所導的58版,第二版就是1983年今村所指導的了,前者是舞臺劇式的電影呈現形式,表演的成分更多,所以我個人更喜歡後者。
  • 《楢山節考》理性、人性、神性
    在日本一個貧窮山村,老人年滿七十歲就要在初雪的日子由兒子背上楢山,名曰「去見山神」,實則讓老人孤獨地死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嶺之外。若是雪愈下愈大,一夜凍死,後代要為老人的「幸運」歡唱;若是天公不作美,稍雪即晴,那只能漸漸餓死,旋為鷹鳥所食。村子有位阿鈴婆,善良慈祥、勤勞矯健,滿口好牙一顆未落。但是這村子的飯好像就沒夠吃過,一年只吃得起一次白米,平時只能煮菜豆充飢,容不下她這樣的「老不死」。
  • 《楢山節考》—— 一部悲涼的日本電影
    這個發生在當下的真實故事,讓我想起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上了年紀到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楢山節考》電影封面這部電影是今村昌平的代表作,獲得1983年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堪稱神作。
  • 《楢山節考》電影的形式
    阿基的芬蘭影片放映故障換到下一場1958年的楢山節考。早就聽說這部,只是對這苦澀故事有點抗拒。當時的舞臺美術具有更極致的形式渲染力,放到現在也不過時,逐漸隱進黑暗裡的老者,根據不同情緒安放的濾鏡,吟唱出的詩句,使得電影的情緒隱隱流動,又非常簡潔明了,具有節制的美感。帶著憂傷的悲劇。
  • 《楢山節考》:荒誕寫實的生存法則
    在日本信濃的一座小山村裡,有著一個不成文的習俗:凡是到了七十歲的老人必須由兒子背上楢山去參拜山神。
  • 《楢山節考》實驗現實的偉大傑作
    我本能地拒絕慘痛、拒絕死亡,而今日放映的《楢山節考》喚醒了被轉述的記憶。我想像著那是怎樣的情形,感覺到胸口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頭,但現在的我仍然沒有為片中的「飢餓」感到鑽心的痛,這也讓我在情緒之外讀出了關於電影本身的更多內涵。
  • 《楢山節考》沒有寫完的影評
    刪減版的《楢山節考》很完美的「剔除」了阿玲婆的二兒子利助的所有的故事情節。即使沒有二兒子的存在這也是一個很完整且有深意的電影,貌似故事情節很完整,沒有一點不和諧,如若不是百度一下根本不知道阿玲婆還有一個二兒子。如果阿玲婆的祭祀是讚美新生的話,那她的死是不是也在歌頌奉獻和死亡。在天道面前人道顯得低入塵埃,所以大兒子辰平代表的人道在對抗祭祀棲山的山節就是對抗天道。
  • 從「活埋母親」事件說到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
    至於老人,男人一到70歲,女人一到60歲,就要由大兒子背去村後的楢山去參拜山神。阿玲婆快到去參拜楢山的歲數了,但她依然健康,還有很多事情要操心。比如操辦大兒子辰平續弦的事,以後等阿玲婆老了,總得有個女人來操辦家務,傳宗接代吧。
  • 顛覆三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人性與現實到底該如何選擇?
    這個選擇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上世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由今村昌平執導,是於1983年在日本上映的經典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短篇小說《楢山小調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而導演今村昌平則是與黑澤明同時代的大師,他將視角著眼於小人物,以人類學的眼光展現出超越善惡的殘酷生存邏輯。《楢山節考》這部劇是他的巔峰之作,拿下了36屆坎城金棕櫚獎。
  • 《楢山節考》——母親帶著一世的慈悲進入輪迴
    但當看到這個新聞時,讓人不禁想到了一部同樣講述遺棄老人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片段-兒子背著阿玲婆上山故事發生於日本,一個坐落在楢山腳下的貧窮的村莊。村子有個可怕的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都要上山參拜楢山。
  •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冰心說保險》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深思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2020年05月13日15:58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莊子慧
  • 最近看了部電影,1983年的《楢山節考》
    當家裡有老人年滿70歲後,必須由家裡的長子將其背上楢山去見「天神」。其實就是為丟棄年老的、無勞動力的人找個藉口。所以村裡不少身體沒毛病的老人,也會被帶進山裡「拋棄」掉。        有一個家庭,母親69歲了,這是她上楢山之前的最後一年。在這最後一年裡,她做了這幾件事:1. 幫長子續弦,在隔壁村子裡找了個30多歲的女子;2. 解決次子的性饑渴,找了個50歲的寡婦;3.
  • 《楢山節考》下雪了,很快就可以見到山神
    整個觀影過程都很壓抑,身體健壯的老太視滿嘴牙為恥辱,硬是把自己牙齒磕掉,不願去楢山的老漢被兒子視為恥辱,一次次綁上楢山。因飢餓偷食的村民,十二口人受到了「正義」的審判,無及老少全部活埋。孝順的兒子也抵不住封閉村莊的留言背著老母上楢山,最讓我震驚的還是走進楢山的堆堆白骨和候食的烏鴉阿玲一路上一句話不說只擺擺手讓兒子直行,兒子一步一蹉跎,捨不得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