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少年說》,有對母子對話令安全君印象深刻。
男孩付軒昂站在對話臺上,當著眾人面向臺下的母親訴苦,他說,不明白為什麼媽媽一定要讓自己學做家務,自己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孩。
這段回答,贏得了眾多的掌聲,安全君也為這位母親的大氣點讚。在做家務這件事上,好多父母的想法是:娃是家裡的寶貝,捨不得讓他受累。只要孩子開心快樂、盡情玩耍、安心學習就好。
在這些家長眼裡,做家務,就是幹活,出力、費時間。其實,做家務的意義,絕不只「出苦力」這麼簡單。
1938年,哈佛大學學者對456位少年進行長達75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得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愛做家務的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可見,不讓孩子做家務,一味嬌慣、包辦代替,不但降低幸福指數,還讓「巨嬰」和「媽寶」等不健康人格出現,影響孩子的人生。
還記得曾經刷爆朋友圈的「番茄炒蛋」視頻嗎?
在這部名為《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的視頻中,來美留學的中國男生伊恩因為朋友聚餐,需要每人做一道家鄉特色菜。最簡單也最基礎的番茄炒蛋,順理成章的成了伊恩的首選。
但即使是如此簡單的菜,男生還是被「該先放番茄還是先放雞蛋」給難住了。於是,他拿起手機向遠在大洋彼岸的父母求助。
為了教會笨拙的兒子做番茄炒蛋,爸媽凌晨4點從被窩裡爬起來,錄視頻直播教學。媽媽一邊炒菜一邊口述步驟,爸爸則負責錄視頻發消息。
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在三人的合作下,這道番茄炒蛋終於完成了。
這則營銷視頻感動了萬千網友,「想到了自己的爸媽,好想哭呀!」我看到的卻不是感動,而是「巨嬰」。
一個成年人,竟然連最簡單的番茄炒蛋都不會做,遇到問題了不懂得自己上網搜索解決,還只是一味地找媽媽,這不是巨嬰是什麼?
而造成這種巨嬰現象的,是父母從小對他的溺愛。
孩子最終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應該是「分離」。
我們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面對未來的風雨,有能力解決遇見的問題,而不是留在我們身邊,當一個「巨嬰」。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針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很多種家務勞動值得他們去嘗試:
1~3歲:做家務是最好的遊戲
獨立吃飯,使用勺子或筷子。
洗手、洗臉,可以用毛巾擦手、擦臉。
學習穿脫衣服、鞋襪,並歸位。
嘗試撿豆子、剝雞蛋等鍛鍊手部精細動作的勞動。
整理、歸類玩具,並歸位。
將多雙襪子打散、配對,鍛鍊孩子觀察力。
選擇自己喜歡的衣物。
玩水,洗各種他們想洗的東西。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喜歡模仿,對大人的各種行為都可能躍躍欲試。這是他們探索欲的體現,我們可以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
對於生活用品和玩具的歸類、組合,也是孩子進行數學啟蒙的一種方式。這一時期的家務勞動,也能夠幫助孩子鍛鍊大動作和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
4~6歲:在家務中發展想像力和自信
掃地、拖地,用抹布清潔桌椅。
參與烹飪,製作蛋糕、餅乾、雪糕等。
照顧花草、寵物,幫忙照顧幼小弟妹。
挑選衣物進行搭配,疊衣服。
收拾整理自己的書包。
擺放餐具,分發食物。
學習系紐扣、鞋帶等。
洗水果、蔬菜,打雞蛋。
引導孩子進行衛生自查,養成自我觀察的習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豐富的想像力,熱衷於各種「過家家」遊戲。相比玩具,孩子們可能對真實的生活用品更感興趣,那麼給他們一些機會去嘗試吧。
孩子參與家務的過程,也是不斷發現自我力量的過程。經常參加家務勞動的孩子,會更有勇氣挑戰嘗試新鮮事物。
7~9歲:在家務中掌握獨立自主能力
手洗簡單衣物。
學習使用洗衣機、吸塵器、電飯煲等家用電器。
嘗試學習烹飪,做簡單的早餐或煮麵條等。
擇菜、剝蝦,洗碗筷。
整理房間,參與家庭中的擺設安排。
舊物改造,進行手工創作。
更換床單、被罩、枕套等個人床品。
保持臥室整潔,定期打掃。
協助打掃浴室、廚房等空間。
孩子天生具有獨立的願望,當他們能夠掌控的事情越多,則他們的安全感和自我驅動力越強。孩子就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到探索和實踐中去。
9~12歲:在家務中掌握社會能力
掌管一部分家庭財政,比如安排家庭購書支出等。
組織安排家庭聚會,寫邀請卡,為賓客準備禮物。
組織家庭節日活動,購買節日用品。
定期組織家庭會議。
擬定出遊計劃和出行攻略。
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被賦予更多的平等權利,一定程度上參與到家庭決策的層面中來。
當孩子感受到尊重,並且能夠為家庭服務,這種付出會成為親子之間關係的潤滑劑,還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如何讓孩子輕鬆的,持久地養成這個好習慣1、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這階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他, 他的工作對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會因此節省出更多的 時間,讓全家人一起娛樂。
2、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
給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夠做的家務的清單, 讓他/她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這會讓他/她感 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 己選擇的工作。
3、把任務細緻化,並給孩子做示範
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 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裡,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 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 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 獨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 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直到他記 住為止。
4、忘記「完美主義」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 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襪子不夠乾淨,擦的桌子不 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 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願。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 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 的工作。
5、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工具
不要給孩子一把比他還高的掃帚,給他一個小小的 掃帚用來把案板上的麵包屑清掃乾淨。如果你想讓她幫 你收拾飯桌,那末,就只讓她把吃剩的飯菜幫你拿進廚 房就行了。
6、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 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做家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 事。父母應儘量讓孩子認識到,幫助大人儘快做完這些 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他/她一起玩。
7、不要強迫孩子
不要採用強迫的方式,給孩子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或 一點餘地。比如「我可以讓你玩十分鐘,十分鐘一到,你 必須立刻去收拾你的書桌。」這樣的方式。
8、提供獎勵
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 助,而 另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計 劃: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每一步驟繪製一張圖表, 每當她順利完成其中的一個步驟,就獎勵她一顆小紅 星。當他順利地完成整件任務,獎勵他一件他所希望得 到的合理的獎品。
9、合理安排所有任務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重複做某件事就會讓孩子感到 乏味。所以應該不斷地變換任務內容,但絕不要打破傳 統的習慣分工,例如讓男孩子拖廚房的地,女孩子就讓 她去做一些需要細心的工作。
10、給孩子發展的空間
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給他/她的工作,就應該給 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擴大他/她的工作範圍。比如, 他已經可以熟練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類工作,那在你的指導下,就應該讓他學習如何使用洗衣機了。
教育家蔡元培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相比知識的學習,實際生活能力的訓練更是教育中不容忽視的根本。
孩子最初在家庭中學會的解決問題能力、自律習慣,以及熱愛生活的態度,將伴隨他們的一生,成為他們獲取幸福必備的最重要品質。
當孩子舉起自己的小碗在水龍頭下想要衝洗時,當他第一次嘗試去洗自己的小襪子時,當他為一次家庭旅行出謀劃策時……
即使他們還做得不夠好,願我們能夠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
信任是世間最神奇的糖果,品嘗過它的孩子,終會給我們帶來美妙的驚喜。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