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

2020-12-23 梅子說育兒

文︳梅子

導語: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高於後者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比不做家務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01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讓孩子參與做家務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重視讓孩子多多的參與到家務活中來。

比如:

在德國,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被明確寫進了法律。6-10歲,孩子要幫著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

10-16歲,負責擦汽車,給菜園翻地;

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

在美國,父母看重的也並非學科教育,而是孩子參與到家務中的能力,比如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是這樣的:9-24個月:會執行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把髒尿布扔到垃圾箱;2-4歲:會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幫助父母拿取物品;使用馬桶、自己刷牙、澆花、到門口取報紙、收拾自己的玩具等;4-6歲:能獨立到信箱裡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烘乾衣服、疊放衣服、準備自己要穿的衣服、鞋子等;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擦玻璃(裡外兩面);清理冰箱、爐臺、烤箱;做飯;列採購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乾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櫃);修理草坪等。

在日本, 1/3的孩子每天幹家務活日本孩子每天幹家務活的有1/3,平時根本不幹家務活的是1/4。而且,女孩子幹家務明顯高於男孩,女孩多從事熨衣服、做蛋糕、洗盤子等活,男孩則是裝電池、塗油漆等。

日本家庭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幫忙做飯,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讓孩子自己買東西等。

根據《讀者》雜誌的一份數據顯示,各國中小學生每天平均勞動時間如下:

美國72分鐘;

韓國66分鐘;

法國36分鐘;

英國30分鐘;

中國12分鐘。

由此可見,在引導孩子做家務方面,中國的父母還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02 為什麼要重視對孩子做家務的引導

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在將來能夠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而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指什麼呢?

首先自己走路、自己吃飯、自己準備衣服......

當孩子越來越多的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後,就預示著他可以越來越少的需要別人的保護才能活下去,這是在為將來他們適應社會做最基本的準備。

自己管理生活會帶來喜悅,增加自信。當孩子長大到能夠開始一個人生活時,他是手足無措還是享受人生掌控在自己手裡的喜悅呢?

這與他從小是否鍛鍊起來了做家務的能力有很大聯繫。

安排、管理自己的小家,不僅讓他擁有了更多的責任感、感受到了更多的成就感,更讓他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成長,進而增加了許多自信。

讓孩子多一些感恩之心當孩子學著自己動手管理自己的生活時,他才能更多的感受到父母的付出,進而擁有更多的感恩之心。

03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

前些日子,和一位朋友聊天。

朋友說:疫情期間學校組織孩子在家裡協助爸爸、媽媽做家務,並將視頻和照片發到班級群。

結果班級群就被刷屏了,家長們紛紛慨嘆這真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然而後來在孩子們聊天的過程中才發現很多家長其實都只是讓孩子擺擺樣子、拍照片發給老師、發到朋友圈後就算完成任務了。

要知道,讓孩子做家務不是作秀,不是動作擺出來就是學會了做家務、就擁有了參與做家務的好習慣了。事實上孩子任何技能的培養,都是需要父母有技巧的一步步去教授的。

如果父母不重視引導的方法,很容易導致做家務這件事,最終成為父母尋求心理安慰的孩子的「做秀」,或者成為孩子厭煩牴觸、爆發親子衝突的導火索。

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呢?可以分一下四個步驟進行:

家務活分類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之中,究竟具體是參與到哪些事情之中呢?總體來說,家務活可以分為以下12個方向:

打掃整理洗滌餐桌和餐具烹調物品更換護理傳遞倒垃圾看家照顧節日準備父母只有自己先分楚家務活的這12個方向,才能夠對有計劃的安排孩子做家務有總體的規劃。

2.向孩子講解每一類家務活的作用

教會孩子技能前,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目標和意義。

有了目標以後,孩子才能保持更持久的興趣。

比如針對剛剛列舉的12類家務活,都有著分別的目的和意義。舉例來講:

打掃:打掃是清除垃圾、灰塵、汙垢,讓家裡變得乾淨的活動;整理:整理與打掃的目的存在很大的不同,打掃是為了清除汙使房子變得乾淨,而整理的目的是將用過的物品放回原處,使家裡更整齊有序;洗滌:洗滌是為了將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和家裡用的床單、被罩等清洗乾淨的行為,這不僅會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更能讓我們的身心也隨之輕鬆。餐桌和餐具:餐桌和餐具的整潔,不僅能影響我們就餐的心情,也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其他類的家務活,他們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父母們都需要經過思考後,組織好語言將他們一一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做家務活帶來的價值感。

3.確定可以讓孩子幫忙的步驟

家務活的參與程度,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

比如同樣是洗滌,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講,能參與的部分可能只是疊衣服,但對於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講就可以做到洗衣服、晾衣服和疊衣服全程參與了。

所以父母需要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能夠參與的家務活步驟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並明確的向孩子做出說明。

這樣孩子在得到清晰的指令後也才能夠更好地去執行,同時不會因為有些事情爸爸、媽媽不讓他們參與,而又沒說明為什麼而產生挫敗感。

4. 教會孩子操作的要點,循序漸進培養技能

很多父母會說:我天天都在孩子的面前掃地、拖地,這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難道孩子不該上手就會的嗎?

當然不是。

事實上即使孩子無數次的看到過你做某項家務,但當他們自己真正要去動手時,你仍然需要手把手的教會他們技能並將操作的關鍵點講給他們聽。

比如:

打掃的過程中,可以將這樣的一些關鍵點提醒給孩子:

打掃要有順序: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等,這樣做不容易遺漏,所以打掃會更徹底;角落要仔細處理:房屋內邊緣角落的位置,是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也是不容易清理的地方,所以要更加仔細,才能將灰塵、汙垢徹底消滅;光滑的表面,都需要擦拭乾淨:門把手、水龍頭、衣櫃等部位的表面,如果能夠擦拭乾淨,看上去光亮如新,會使房間看上去更加乾淨。通過上面的列舉,父母可以思考每一類家務活需要注意的關鍵點,並做簡單的總結,之後帶領孩子一一實踐。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能看到努力帶來的更多成果,進而更加有成就感,樹立更多的自信。

總結:

如果一個孩子,吃完飯把碗一推、脫下來的衣服隨處一甩、身邊的大事小情全部交由媽媽處理,那麼,即使這個孩子的成績再優異,我們也會擔心他將來生活中自理的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卻從不懂得說「謝謝」,從未曾體會到過父母的辛苦,我們也會擔心在他長大成人後,在職場和家庭中會有怎麼的表現。

所以,父母們何不將上述這樣的擔心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去幫助孩子獲得在未來擁抱幸福的更多能力呢?

是的,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

我是梅子,關注可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愛的育兒分享。如果您覺得此文對您有幫助,歡迎留言、點讚、轉發——寫文不易,您的支持將是我今後創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註:此文文字內容為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愛做家務的娃更優秀?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讓未來變得更幸福
    文\悠悠編輯\悠悠有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更幸福。只有他們學會了做家務,他們才能夠去適應社會最基本的要求,才能夠在社會立足。他們都未來才更幸福。讓小孩去當一回父母,感受一下做父母的不容易。這樣更有利於在小孩成長的道路上,父母與小孩之間的關係更加的親密。3、讓小孩未來生活更加美滿和幸福引導小孩積極去做家務,會讓小孩未來的生活更加美滿和幸福。
  • 如何讓孩子快樂地學會做家務?
    試想當你下班回家,孩子主動給你拿個拖鞋,給你倒杯熱水,那滋味,別提有多幸福了。如果你在做家務的時候,孩子也能幫你打打下手,他(她)甚至會自己疊衣服、打掃衛生,看到這一幕一種為人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做家務、體貼人的,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快樂地學會做家務呢?
  • 如何理解孩子做家務這件事
    01前言:現在很多家長都是為了孩子能夠專心學習,家務活全部都是由家長包攬的,父母的出發點雖然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不做家務活的孩子和做家務活的孩子相比枯燥的學習生活需要穿插一些有興趣的動手活動,比如家務活動。這些家務活動看似很簡單也很重複,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意義較大。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其快樂感也會隨之提升。高爾基認為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只有勞動能創造美好未來,也只有勞動能成就美好人生。二、孩子應該做哪些家務?
  • 讓孩子做家務吧
    近日發了兩條朋友圈,曬閨女分次做的8菜一湯,引來一片讚嘆和羨慕,直呼「別人家的孩子」。放在半個世紀前,十五六歲的女孩做飯是很常見的事,現在卻成了「稀罕現象」。估計跟孩子少了,父母比較金貴,捨不得讓孩子幹活有關;更重要的原因是學習的權重加大,家務成了「下品」。其實,做家務好處很多。
  • 為啥要讓孩子做家務?或許這是最好的答案!
    男孩付軒昂站在對話臺上,當著眾人面向臺下的母親訴苦,他說,不明白為什麼媽媽一定要讓自己學做家務,自己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孩。這段回答,贏得了眾多的掌聲,安全君也為這位母親的大氣點讚。在做家務這件事上,好多父母的想法是:娃是家裡的寶貝,捨不得讓他受累。只要孩子開心快樂、盡情玩耍、安心學習就好。在這些家長眼裡,做家務,就是幹活,出力、費時間。
  • 讓孩子做家務?我家原則:我做好家務,你管好自己
    插畫由喬智大叔授權使用每隔一段時間,真心爸媽都會遇到「孩子不做家務怎麼辦」或者「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提問,可見很多父母都把培養一個能積極幫助家務的孩子,當成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標。孩子會認為他自己的日常生活細節,就得父母來照顧,他學習上那些大事小事,就得靠大人幫忙,而大人會認為,哪怕你連自己的事都還做不好,也得幫著做家務。這樣的家庭文化一旦萌芽,就會茁壯成長,讓大人和孩子都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該自己做好,什麼是別人的事,該由別人自己做好,自己不要幹涉。
  • 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試試這5個方法,別讓孩子成為「小邋遢」
    文/詩韻的爸爸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在家庭中擁有最重要的地位。很多父母因為心疼孩子的心理,日常生活中把孩子的所有事情全部大包大攬,什麼也不讓孩子自己動手,恨不得連飯也餵給孩子吃,更別提讓孩子自己做家務了。但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種溺愛將會導致孩子沒有獨立的自理能力,對孩子並不是真正的愛護。
  • 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想被獎賞,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警告
    其他的是寧可將這種麻煩的家務外包處理,但如果你花錢請人整理家裡,孩子看到爸媽都不想做的樣子,他還會想做嗎? 「受到悉心照顧」和「嬌生慣養毫無做事能力」是有差別的。其實,如果父母處理得當,適當的勞動,會讓孩子緊張的大腦得到調劑,做做家務出出汗,身體得到鍛鍊,對孩子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 孩子做家務活的作用大到你無法想像
    一定要記住,孩子做家務活是一種長期的思維訓練,是做事水平的訓練,甚至也是對他的人格、意志、自信心和情感的長期修煉。在整理家務中,他們知道玩具與生活用品應該怎麼放置,如何管理它們,如何分類,哪些應該丟棄,哪些應該珍惜,這些都是未來生活的模擬。長期進行這種思維訓練,以後做生意、辦企業、幹大事就會遊刃有餘!反之,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人,大都成為了服從者和被領導者!
  • 北大學霸自曝不知如何點菜:那些從不做家務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評論區很多人都說,現在普通家庭都知道請保姆了,像霍啟剛郭晶晶這樣的「豪門」竟然還要讓孩子做家務?這個「竟然」,讓妙媽陷入了深思。咱們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其實真正的豪門都知道,所謂富養,不等於溺愛。捨得用孩子,才是真的愛孩子,才能真的讓我們的孩子走得更遠。
  • 田亮曬女兒生日,網友看到森碟獲獎證書,愛做家務的孩子有多優秀
    田亮曾經表示:希望孩子能夠在做家務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學到生活的技能,還能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何樂而不為呢?森碟也確實經常參加家務勞動, 還被拍到在錄影棚幫助工作人員打掃垃圾。就是媽媽這樣的引導,讓嗯哼成為了一個愛做家務的小勇士,在家裡經常幫媽媽做家務,打掃。
  • 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居然這麼大
    如果能借著孩子想動手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小主人"意識,和孩子平等地商量做什麼家務,怎麼做,用寬容的心態看待孩子做家務的不完美,幾年下來,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差別可就大了去了。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更令人抓狂的是,每天早上會因為找練習冊或者課本而上學遲到。 這一切的根源,是我這個媽媽,沒有培養孩子這方面的習慣,沒有給他機會讓他去打理自己的一方天地;也沒有放手,讓他獨立完成生活中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 洗碗2塊,倒垃圾1塊……這樣教孩子做家務?你在悄悄毀孩子!
    其中一條就是「避免把零花錢和家務活聯繫起來。」總之,孩子做家務,不要和獎勵聯繫在一起!眾多家長都知道,孩子做家務勞動有很多好處:適當的做一點家務,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認知能力,自立能力和責任感!從教10年,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要勤奮努力很多,不做家務的孩子會有懶惰情緒,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也較容易放棄。
  • 讓孩子自覺做家務,比一百句嘮叨更有用的是這件事
    家長們都知道讓孩子做家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鍛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孩子的獨立性,可理論和實踐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鴻溝,在家務面前,家長一般還是選擇自己能做就自己做,喊孩子做還不夠麻煩的呢。孩子漸漸長大後,家長們終於想起來孩子可以做家務了,可由於孩子之前參與比較少,突然投身於家務,也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於是家長又開始嘮叨了:「這麼大了,也不幫媽媽幹點活兒!」「哎呀!怎麼連自己的房間都收拾不利索!」……如何讓孩子自覺做家務呢?關鍵是提早幫孩子建立做家務的習慣,而不是順其自然。
  • 張歆藝老公做家務強勢圈粉:會做家務,才是一個男人的頂配
    家務雖然是家庭裡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卻是我們生活的基礎,是觀察一個男人婚後是不是對家庭上心,對自己上心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我相信,一個願意為家庭付出,願意和妻子一起承擔家務瑣事的男人,會更顧家,更愛護妻子和孩子,更能做一個好丈夫。男人主動承擔家務,真的可以使家庭更和睦。
  •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捨不得用才害了他,父母要有所了解
    眾所周知,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會效仿父母的行為,所以如果父母常常偷懶不做家務,孩子不愛做也是很正常的;在某個階段孩子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做家務,會導致孩子對家務更加牴觸;孩子不喜歡做家務,也許是因為家長總是在孩子做得不夠好時罵他們,時間一長,孩子會非常不耐煩,又怎麼會喜歡做家務呢?
  • 孩子從小做家務,在這幾個方面會有突出表現,家長要了解
    你家的孩子在家主動做家務嗎?在你的督促下會幫你分擔家務活嗎?我想,大部分家長給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督促都 不會做,靠孩子主動幫我們做家務更是不可能。這說明,我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非常注重孩子做家務的,只不過我們的愛讓孩子的這項能力落下了。有些家務家長可能感覺,現在孩子太小,沒必要做,等孩子長大了,孩子自然就能會做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鍛鍊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 做家務的男人,讓家庭更和諧
    最近,因為疫情居家不外出,閒時看了《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感覺不錯,遂一直追更。《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 邀請嘉賓有室友組的郭麒麟和範丞丞,家庭組張繼科和父母,夫妻組為王祖藍夫婦。張繼科更是讓人意外,幹起家務來有模有樣,並非父母一味嬌慣那種。像張繼科從小離家,整天訓練,比賽又一場接一場,成了大滿貫得主,為國爭光並揚名世界,應不會幹家務才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好不容易回趟家,誰捨得讓孩子幹家務呀。可張繼科的家庭不是這樣,父親的影響下,家中都是男人幹家務,哪怕張繼科已是冠軍也逃不脫被安排的命運。剪刀石頭布,輸的人洗碗。
  •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捨不得用孩子才害了他
    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並告訴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教育孩子節約概念。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孩子專用的抹布及掃把,讓孩子試著去做家務,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乾淨。
  • 這些學校把做家務列入家庭作業
    日前,淮河晨刊記者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蚌山小學多位家長打卡記錄學校布置的家務作業,贏得不少好友點讚。就此,記者採訪了該校部分學生、家長及老師,請他們談談學生做家務作業以及如何處理與日常學習、各學科作業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