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2塊,摘菜洗菜1塊,疊衣服1塊,倒垃圾1塊。想要吃飯付5塊,看電視付5塊……」
這段文字內容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發朋友圈的是女兒同學的媽媽,視頻中,倆孩子熱火朝天的洗碗拖地,從她圈裡的文字,我感受到了這位媽媽的開心和成就感。而在這條圈下一片留言,多為稱讚。
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做家務,到底有沒有效果呢?在思考和準備寫下今天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特地又去問了一下她,孩子還在堅持做家務嗎?這位媽媽的回答是「就搞了三天,後面再也不肯幹了。」
和我預想的結果一樣。因為,我曾經也這麼幹過。去年暑假,女兒每次上完英語課都要我帶她去買頭飾,各種漂亮的頭飾她愛不釋手,可是每次都要買我也覺得不太好。於是,我為了培養她的金錢觀念和做家務的觀念,我們一起商量制定了一個家務報酬表,通過家務勞動賺取一定的費用,再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這個家務報酬表在女兒賺了5塊錢以後,就形同虛設了。
年輕媽媽和女兒在廚房
原本是想用獎勵來激勵孩子,結果最終獎勵變成交易。孩子不僅不能養成家長所希望的品質和習慣,還達不到教育的長期效果!
把物質獎勵和家務勞動聯繫在一起,孩子會形成一種錯誤價值觀念,我做家務勞動是為了錢。勞動的價值感被削弱,孩子做家務的內驅力也隨之削弱。我女兒在放棄買漂亮頭飾之後,家務勞動這件事情就戛然而止。
產生內驅力的順序是,做一件事情,獲得認可,擁有價值感,產生內驅力。獲得認可,如果僅僅只是金錢獎勵,孩子就不會從家務勞動中擁有價值感,也無法產生持續的內驅力!
美國的兒童專家研究發現,如果家長不解決孩子在勞動方面的動力問題,光是出錢為他的動力充電,金錢產生的「續航力」,會在第二個星期跌到第二個星期的60%,到了第六個星期,如果父母不大幅度提升報酬的話,這種動力只剩8%。
在真人秀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冉瑩穎也曾經帶著孩子體驗她制定的物質獎勵制度。為了讓兩個孩子知道掙錢的不容易,她讓孩子們自己掙得零花錢,再用零花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給每件家務活兒明碼標價,還作了其他一些補充規定,可謂煞費苦心。孩子們馬馬虎虎完成了一些家務勞動之後,就「心滿意足」了,很快便拉著媽媽到超市買自己心愛的玩具。當媽媽告訴他們掙得的錢並不夠買玩具時,兩個孩子竟然在玩具架前耍賴大哭。
冉瑩穎的做法,是不是像極了你我?
孩子的關注點和家長的關注點有很大的不同。家長希望通過勞動,感受其中的不不容易,獲得成長。而孩子關注的是我喜歡的東西能不能買得到。最終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教育難題!
我有一個朋友,她也是和兒子豆豆一起將家務勞動明碼標價。一開始豆豆做家務的勁頭十足,後來漸漸的,媽媽發現豆豆在做家務的時候,專門挑輕便的家務活來做。洗碗要洗十幾分鐘,獲得的勞動報酬只有2元,而下樓倒一次垃圾就可以賺取1元。其他價格偏高勞動量稍微大一點的家務,他基本不選擇去做,只挑選輕鬆賺錢快的家務勞動。
朋友還發現,兒子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個小財迷,每天會將自己掙得錢數一遍,才能安心去睡覺。為了賺取更多的錢,在家務勞動的價格上經常與她討價還價,企圖提高家務勞動的報酬。長期被物質獎勵的孩子,容易養成錯誤的價值觀,孩子會陷入錢眼裡。
在美國正面管教理論中,有關於教會孩子金錢的好方法。其中一條就是「避免把零花錢和家務活聯繫起來。」
總之,孩子做家務,不要和獎勵聯繫在一起!眾多家長都知道,孩子做家務勞動有很多好處:適當的做一點家務,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認知能力,自立能力和責任感!從教10年,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要勤奮努力很多,不做家務的孩子會有懶惰情緒,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也較容易放棄。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事實證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學習要優秀許多!要想孩子成為優秀的人,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必不可少!
那麼,我們家長應該做呢?
1、家務勞動要遵循孩子年齡規律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適合做的家務不同,接下來和大家分享孩子做家務的時間表:
2-4歲,是孩子做家務的啟蒙期。可以引導孩子做簡單的家務,並鼓勵和讚美孩子。比如可以讓孩子擺放碗筷,擦桌子,收拾玩具,並適當的鼓勵孩子!
5-7歲,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主見。家長不要去主導孩子做家務,起一個協助的作用。讓孩子自己洗內褲,襪子,自己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
8-10歲,有較強的獨立能力。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學會使用電器,比如電飯煲,微波爐,在父母的幫助下做簡單的早餐,最後逐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計劃的製作中來,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付諸行動。如準備菜單,購物清單等。
2、父母要教會孩子做家務的技能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做家務的, 父母要教會孩子怎麼去做家務,通過我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我總結主要有以下4個過程:
父母做,孩子看;
父母做,孩子幫;
孩子做,父母幫;
孩子做,父母看。
經過這四個階段,孩子逐漸由不會做家務到會做家務,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就是這個家庭的一員,找到家庭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3、行大於言,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以自己的父母為模仿對象,父母不做家務勞動,孩子自然也學不會。
美國有這樣一位華裔媽媽,她本人並不出名,但三個兒子卻是名人其中還有兩個已經是億萬富翁。大兒子Justin畢業於耶魯,在攻讀物理和心理學的同時,他創建了Twitch。2014年,Twitch以9.7億美金的價格被出售給了亞馬遜。二兒子Daniel創辦了Cruise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汽車。2016年,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Cruise公司。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兒子,也是一位出色的軟體工程師。
談及他們成功的原因,竟然是與小時候媽媽讓他們做家務有關。他們的媽媽會列出一張「家務清單」,讓三個兒子自行商議如何分工和執行。他們的媽媽用高標準來激勵孩子們,並且還以身作則。
我們經常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要以身作則,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別人家的孩子!在勞動教育上,亦是如此!還是將來是長成一個勤奮的人還是一個懶惰的人,完全取決於父母!
身為父母,在我們的養育地圖上,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責任感,能自立,有價值的人。若將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和獎勵粗暴的捆綁在一起,這個路徑無法將孩子導航到養育地圖的目的地!